□王希輝
文博,系文物與博物的合稱,其內(nèi)涵十分豐富,意義也十分重大。為此,本文結(jié)合筆者個人多年來文博工作的實踐與理性思考,對文博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概要論述,以與廣博人共同切磋、共同討論。
具體而言,文博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大理論層面予以詳細解讀。
作為文物與博物之合稱的文博,具有文化的特別重要的意義。
文物,指的是遺存在社會上或者埋藏在地下的人類文物遺物,是人類文化的物證。我國的文物界定,又具體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具有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第二類是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著名人物有關(guān)的,并且具有紀念意義、教育意義、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第三類是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shù)品、工藝美術(shù)品(例如書法、繪畫、瓷器、陶器、玉器、木雕等);第四類是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和具有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第五類是反映歷史上各時代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chǎn)、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博物,是博物學的簡稱,而博物學乃是研究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部門的學科。博物的專門工作部門為博物館,又稱“博物院”,是保存、陳列、研究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遺存與自然標本的文化教育事業(yè)機構(gòu)。具體又分為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自然博物館、藝術(shù)博物館、科技博物館、地志博物館、綜合博物館等等。
由上述簡介中可以看出,文博具有重要意義:第一,重要的歷史意義。許多文博實物,都是歷史的物證,其歷史價值十分重要。例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許多文物,根據(jù)碳——14法測定,約為公元前5000年——3000年之物,把中國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年,即具有7000年的歷史;第二是重要的文化意義。許多文物實物,都是文化的結(jié)晶,記載著豐厚的文化信息,成為文化的有效載體。例如秦兵馬俑、敦煌莫高窟中的文物等等,都成為人類文化的珍寶;第三是重要的教育意義。許多歷史或革命遺址,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例如東北烈士紀念館等;第四是重要的藝術(shù)意義。許多文博實物,都具有重要的藝術(shù)價值,例如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張大千的繪畫作品等等;第五是重要的科學意義。許多文博實物,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例如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的恐龍化石,就成為科學上的奇珍。
文博的主要內(nèi)容有以下四項:
文博實物是文博的主體與核心,也是文博的基礎(chǔ)與前提。沒有文博實物的收集與保存,便沒有文博的存在。
對文博實物的整理與研究,也是文博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整理與研究,文博實物的自身價值就不可能完全真正地被人們所認知。
文博實物雖系歷史的證物,但它們是為今人服務的,所以一定要在開發(fā)、利用上下大功夫,以使文博實物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其重要價值。例如組織好陳列、巡展、講座等等。
要搞好文博工作,必須采取必要的、切實可行的具體舉措,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項:
各級政府部門,要在人力、財力、物力上加大支持力度,落實文博的軟硬件設(shè)施、設(shè)備建設(shè)。
要具體落實文博隊伍建設(shè),健全領(lǐng)導班子,提高文博人的綜合素質(zhì)。
文博實物具有不可再造性,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之規(guī)定,加強文博實物的保護工作。加大“四防”工作力度、力戒故宮博物院屢次失竊的惡性案件的再次發(fā)生。
綜上所述,可見文博意義重大、內(nèi)容豐富、舉措具體,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