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小提琴》是一部十分獨特與別致的意大利電影。影片以一把跨越了3個世紀的紅色小提琴的漂泊命運為線索,以不同時空和地域為背景,演繹了一個又一個與紅色小提琴相關的溫婉凄美的感人故事。影片的配樂對電影的表達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關鍵性作用。本文通過主題的詮釋與情感的營造這兩方面,分析《紅色小提琴》中配樂的獨特魅力所在。
[關鍵詞] 《紅色小提琴》;配樂;電影;主題;情感營造
1998年上映的《紅色小提琴》是一部很別致的意大利電影作品。在這部影片中,敘事的中心既不是某個主人公,也不是某一事件,而是一把紅色的小提琴。17世紀聞名于世的小提琴制造大師尼古拉?巴索蒂為他即將出生的孩子打造了一把“完美無瑕”的小提琴。然而,提琴尚未完工,卻傳來了妻子安娜和胎兒因難產(chǎn)死亡的噩耗。尼古拉在悲痛之中完成了紅色小提琴的制作。此后3個世紀,這把小提琴漂泊于世界各地,數(shù)易其主,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人世的愛恨情仇。一部關于小提琴的電影,自然離不了音樂的陪伴。導演費朗索?吉拉德付出了3年時間,來搜集整理300多年來有關音樂的逸事,廣泛了解各時期的樂器的特色,以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1]擔任《紅色小提琴》配樂的是美國古典音樂作曲家約翰?科里戈亞諾。《紅色小提琴》也成了他電影配樂的代表作,并摘得了2000年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獎的桂冠。
影片伴隨著時而優(yōu)美凄婉、時而激情四射、時而寧靜安詳?shù)囊魳罚煌闹魅伺c紅色小提琴之間的故事被一幕幕展開,在音樂主題的統(tǒng)攝與伴隨之中,完成了跨越時空的宏大敘事,將一個個與紅提琴相關的極具歷史感的傳奇故事向觀眾娓娓道來。配樂忠實地詮釋出了影片所蘊含的主題寓意,在營造影片情感基調上也表現(xiàn)分外出色。本文通過主題的詮釋與情感的營造這兩方面,分析《紅色小提琴》中音樂在影片中所起到的獨特作用。
一
《紅色小提琴》的配樂始終圍繞著影片主題而展開。音樂主題首先是象征著這把具有傳奇色彩的紅色小提琴,也是整個故事發(fā)展的靈魂。安娜是提琴制造師的妻子,紅提琴在安娜難產(chǎn)死后而誕生。在影片中,導演有意設下了一個懸念。那就是小提琴的最后一道工序。這個謎底直到最后被拍賣會的鑒定專家莫里斯揭開,而此前,關于這種說法只是一個神秘的傳說。那就是紅提琴親身所涂染的紅色的來源,是尼古拉用亡妻的頭發(fā)制成小刷子,用它飽蘸著用妻子鮮血調配的漆料,一下下深情而傷感地涂抹上去的。由于有了這樣一個悲傷的故事,小提琴亦被賦予了生命與靈魂。安娜的靈魂在紅提琴身上得到了延續(xù),與它緊緊地結合,成為一體。正如安娜的女仆,能夠預卜未來的老婦人思嘉,翻開安娜所抽取的第一張牌時所說的那樣,“你會很長壽,我看到長途旅行,你將會遠行”。這里是影片留下的一處暗示。當安娜死后,小提琴開始輾轉于各處,安娜的靈魂便也與它一同走上了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漫長旅程。而這一段漫長的靈魂之旅又是在音樂主題的統(tǒng)攝與串接之下完成的。
《紅色小提琴》的音樂主題具有巴赫時代的音樂風格,始終以充滿了凄美與柔情色彩的《安娜主題》曲調為主軸,貫穿全片,在表意方面具有鮮明的確定性。影片從300多年前意大利的一個制琴作坊場景開始,運用緩慢移動的長鏡頭展示了琴匠們的工作,一位制造師對制琴的工藝與他的學徒們要求都十分嚴格,這就是著名的造琴師尼古拉?巴索蒂。這組鏡頭的尾聲,出現(xiàn)了以提琴拉奏的《安娜主題》,悠遠而綿長,跨越了滄桑的歲月,將觀眾一直帶到3個世紀之后的蒙特利爾拍賣現(xiàn)場后,樂聲才在鼎沸的人聲與拍賣聲中漸漸淡去。畫面從古老的制琴作坊被音樂串接至現(xiàn)代的拍賣會現(xiàn)場,令人感到時光荏苒中,仿佛有著什么難以言狀的存在,一直延續(xù)至今,配樂起到了很好的闡釋主題的作用。此外,這也可以看作是對紅色提琴與安娜靈魂之旅的一個簡短的回顧,特別是到了影片結尾將至的階段,揭開提琴最后一道工序的秘密后,該部分音樂與畫面及整個影片便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呼應,進一步突出了主題中包含的意蘊。
畫面轉入拍賣會現(xiàn)場時,鏡頭慢慢向前推進,主持人開始向在座的人們介紹“今晚最后一件拍賣品72號,畢尼高的小提琴,1681年出品”。當小提琴出現(xiàn)在銀幕正中央,鏡頭再次向前推進,同時再次傳來由渾厚而凄婉的女聲吟唱出的《安娜主題》。隨著女聲哼唱的音量不斷增強,主持人的聲音在吟唱聲中漸淡。鏡頭再一次回到300年前的意大利,銀幕上出現(xiàn)了安娜幸福、憂郁和不安的形象。音樂再一次于不經(jīng)意間帶領人們穿越了時空,回到3個世紀前的意大利。這段關于紅提琴的故事也隨即緩緩展開。當安娜不安地來到作坊找到丈夫畢尼高,并說出思嘉預卜到她會生產(chǎn)困難時,為了安慰妻子,畢尼高將那把尚未涂漆的,要送給即將出生的孩子的小提琴展示給安娜。此時,由提琴拉奏的《安娜主題》再次緩緩響起,這是第一次暗示了安娜與紅提琴之間有著非同一般的關系。天明時,畢尼高在作坊中時,仿佛聽見歌聲,與拍賣會上相同的女聲吟唱再次響起,鏡頭切換到安娜正在撫摸自己隆起的腹部,她正在低聲吟唱這一曲調,仿佛是唱給腹內嬰兒聽的搖籃曲。這一次音樂產(chǎn)生的前后呼應,再一次鮮明地道出了安娜與幾百年后在拍賣會現(xiàn)場的小提琴之間存在著某種深厚的淵源,點明了整個電影的主題與每個故事所展開的中心軸線。
因此,在接下來的5個小故事中,紅色小提琴開始漂泊于世界各處,這一音樂主題總會適時地想起,只是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不同的主人手中,其表現(xiàn)出的情感色彩是大不相同的。開始,小提琴被奧地利一家孤兒院買去,直到100多年后,傳到孤兒卡斯帕手中,他跟隨法國音樂大師喬治來到維也納,準備參加為皇室尋找音樂家的比賽。參賽的前夜,卡斯帕像每晚一樣摟著紅提琴入睡。此時,提琴拉奏的《安娜主題》徐徐響起,為卡斯帕第二天行將夭折的命運奏起了挽歌。此后,紅提琴開始輾轉于世界各地,在吉卜賽人手中,提琴的樂聲熱情奔放;在英國提琴演奏家波普那里又充滿了浪漫與狂野的氣息;在中國女性項蓓手中演繹出的壓抑與哀傷,等等,都是由《安娜主題》變化和衍生出來的。一方面,這樣的配樂處理有利于將幾個看似松散的小故事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獲得一種凝練的效果;另一方面始終不離《安娜主題》的配樂更加強調了安娜的靈魂與紅色提琴的一體性,無論場景如何變化,影片主題依然明晰可見,并以不同的音樂風格給予了充分的展示,不乏靈活性與變幻性。
300多年后,在紅提琴與紐約的樂器鑒定專家莫里斯初見時,《安娜主題》開始由弱到強地響起,莫里斯著迷地撫摸著紅提琴,仿佛聽到了它的呼喚一般。當他第一次聽到紅提琴的聲音,正是綿遠悠長的《安娜主題》,莫里斯再一次陷入了迷思。最后這一部分,隨著莫里斯對提琴的調查,《安娜主題》經(jīng)常會若隱若現(xiàn)地出現(xiàn),猶如一聲聲輕柔的呼喚。莫里斯冒險用復制品與真品調換后,坐上回家的車,紅提琴終于靠在他的懷里,與他一起踏上了歸途?!栋材戎黝}》清晰而完整的想起,曲調重回3世紀前的凄婉典雅風格,以女聲吟唱續(xù)接至影片結束,與片頭遙相呼應,象征著安娜的靈魂與紅提琴終于得到寧靜與幸福的歸宿。
二
配樂出色地詮釋了影片主題的同時,對影片情感基調的營造與烘托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與紅提琴相關的幾個小故事,是以不同時空與地域文化為背景的,并且不同的故事主人公有著不同的命運與遭遇,在配樂上,也進行了相應風格變化的處理,與時代和人物景況更加貼近,對情感的抒發(fā)與烘托也更加精準。在細節(jié)上,音樂與畫面意蘊配合得絲絲入扣,營造出或悲痛、或哀婉、或狂放、或壓抑、或欣然的情感基調,使影片獲得與觀眾的情感共鳴。
紅提琴出自于17世紀意大利的造琴師尼古拉之手。這個提琴的誕生是為了紀念亡妻安娜,而同時安娜的靈魂仿佛也被注入提琴中而獲得了重生。因此,在這一部分中,配樂主要烘托了古老,悲傷而神秘的情感基調?!栋材戎黝}》本身具有氣質幽深的優(yōu)美抒情旋律,人聲的吟唱于提琴的拉奏都具有很強的情緒感染力,安娜的擔憂、占卜老婦人的語言以及妻子難產(chǎn)前尼古拉對妻子吟唱的幻聽,與配樂凄楚的曲調,預示出一種不祥的氣息。安娜的死、尼古拉的傷心,從散發(fā)著古老,深沉氣息的提琴樂聲中得到抒發(fā),令觀眾動容。
紅提琴被傳到修道院孤兒卡斯帕手中時以及隨后的維也納之行,音樂也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音樂質感,變得清新而典雅。孩子們合奏的充滿歐洲巴洛克色彩的曲調,使人們的心緒從哀傷的氣氛中逐漸走出來,為一個故事的開展做了鋪墊。被音樂家喬治帶到維也納后,年幼的卡帕斯?jié)M懷憧憬。隨著練習曲節(jié)奏的逐漸加快,他的琴藝也在迅速的進步。但卡斯帕孱弱的身體狀況以及老婦人的預言卻始終猶如陰霾,揮之不去。音樂與畫面形成了一種沖突感,在觀眾充滿希望的期待卡斯帕成功的同時,也不免產(chǎn)生一種深重的憂慮感。果然,卡斯帕在應試時不幸死去,后半段音樂成為一首哀傷的挽歌。
隨后的100年,小提琴又在四處漂泊的吉卜賽人手中相傳。吉普賽人作為一個流浪民族,將小提琴帶往世界各地,也把本民族中的激情元素注入了這把琴中。[2]提琴在不同的吉卜賽人手中奏出歡快的,充滿激情的樂曲,不同人物場景的迅速閃現(xiàn),曲式的不同變化,象征著歲月的飛快流逝。終于有一天,琴聲傳到了英國演奏家德里克?波普的耳中。波普對音樂的沖動和激情很大程度上是從性愛之中獲得的。他的琴聲充滿熱辣的情欲和不斷迭起的高潮。每當他甚至在與女性做愛的時候,波普也要騰出雙手進行瘋狂而即興的拉奏,更像是波普與紅提琴之間的靈與肉的碰撞和交流。這是紅提琴靈魂中最富激情的時刻。然而,隨著心愛人的離去,波普的生命也隨之冷卻了。紅提琴也陷入了長達幾十年的沉默之中。
波普的男仆帶著小提琴回到了中國上海,琴被棄置于當鋪中幾十年。許多人在它眼中出現(xiàn)又消失,直到當鋪的老板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小提琴出現(xiàn)一段新的音調,缺乏流暢感的復雜旋律像在傾訴自己命運多舛。偶爾主題動機的出現(xiàn)似乎又回憶起舊日的輝煌。[3]直到一天,它被送到女孩項蓓的手里。若干年后,“文革”開始了。配樂在音色上突出了壓抑與黑暗的情感基調,與紅衛(wèi)兵激昂高亢的歌曲形成巨大反差。當項培想要轉移紅提琴時,被男孩小明撞見。項蓓想告訴孩子小提琴拉奏的音樂是美的,于是拉琴給孩子聽?!栋材戎黝}》再次響起,壓抑而哀傷。一首曲子只拉了一半,項蓓便再也繼續(xù)不下去了。紅提琴有多少委屈與苦難想要傾訴,欲言又止,令人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文革”后,紅提琴以文化交流的身份被運到加拿大。在展示鑒定專家莫里斯確定紅提琴身份過程中以及在拍賣會上偷天換日時。配樂呈現(xiàn)出一種懸疑神秘的質感,使觀眾的心情也隨著情節(jié)的進展而不斷地起落沉浮。至最后,紅提琴終于和真正懂得它價值的人在一起,走完自己漫長的旅程。配樂重回克萊蒙納的平靜安詳,再次展現(xiàn)出凄美與雅致的情感基調。音樂結尾,空靈的女聲吟唱回響在觀眾耳畔,影片隨之畫上句點。觀眾卻仍將久久陶醉和沉浸在這傳奇、神秘而凄美的意境當中。
綜上,《紅色小提琴》的配樂在影片中的地位與作用是十分鮮明的。無論是對主題的詮釋,還是對情感的烘托,都顯示出了舉足輕重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蔣竹.一代名琴歷盡世紀磨難 幾多人生飽經(jīng)百年滄?!?2屆奧斯卡最佳原作配樂獎影片《紅色小提琴》[J].家庭影院技術,2000(06).
[2]馬琳.電影《紅色小提琴》的文化人類學解析[J].音樂天地,2008(05).
[3]馬思嘉.奧斯卡的音樂大師們之約翰?科里利亞諾——《歌劇》[J].歌劇,2009(10).
[作者簡介]祁君(1966— ),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歌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