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春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qū)植保植檢站,漯河召陵 462300)
召陵區(qū)在農業(yè)結構調整中積極推廣香菇袋栽技術,且袋栽技術日臻完善,但要進一步提高香菇的產量,出口創(chuàng)匯,增加菇農經(jīng)濟收入,重點要做好菌筒制作、轉色、出菇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和補水催蕾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現(xiàn)將具體技術介紹如下。
制筒時間一般安排在8月初進行。為減少鏈孢霉的污染,可將制筒時間推遲到8月底至9月初。
培養(yǎng)料配方以木屑為主,麩皮20%,糖、石膏、石灰各l%。木屑經(jīng)發(fā)酵處理后加入麩皮等輔料,培養(yǎng)料含水量控制在55%左右,即手握料成團落地即散。拌料要均勻,從拌料到上鍋滅菌不可超過6小時,滅菌時火要旺,使其料內溫度迅速上升到97~100℃,當溫度達100℃后應維持10~12小時,中間補水要用熱水,以保持里面溫度穩(wěn)定,滅菌結束待料袋冷卻至不燙手時再搬動。
在接種時,除選擇菌絲生長健壯、無污染的菌種外,更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接種后將菌袋置于經(jīng)殺毒過的培養(yǎng)室進行發(fā)菌,菌袋按 “井”字形疊放,氣溫高時改為三角形排放;培養(yǎng)室室溫高于28℃時要采用降溫措施,空氣濕度控制在70%以下,每天要適當通風,7天后進行翻堆。一般接種后20天,香菇菌絲圈直徑可達到5cm。
菌絲長滿袋后10~15天,當菌絲由白色轉為淡黃色,瘤狀突起占菌袋2/3,接種口變褐色,并出現(xiàn)黃水時,選擇陰天進行脫袋下田。脫袋后6~7天用薄膜罩緊,盡量不搬動,創(chuàng)造高溫環(huán)境以利菌絲恢復生長,若遇28℃以上高溫則每天要掀膜1~2次,待菌筒表面長出絨毛狀菌絲時適當掀膜,加大干濕差,使菌絲充分接觸空氣、光照,迫使其分泌色素,脫袋8~10天結合通風連續(xù)噴水2~3次,每天1~2次,并洗去菌筒上的黃水,在正常情況下,開袋后15天可完成轉色。
尤其注意春季出菇管理,當菌筒完成轉色后,白天菇床緊蓋薄膜,提高溫濕度,早晨或晚上掀膜1小時,使菇床氣溫急劇下降10℃以上,人為地創(chuàng)造高的溫濕差,待3~4天后即可出蕾;當采完一批菇后應停止噴水,增加通風次數(shù),讓菌絲有7天的恢復期,然后再按前述方法催蕾出菇,待出菇蕾達到2cm時開始噴水。春季因氣溫上升,濕度大,易生雜菌,故要加強通風,防止菌筒霉爛,對局部長霉菌的菌筒,可用毛筆蘸1 000倍多菌靈液涂污染處,控制其蔓延。后期菌筒菌絲生活力減弱,可采用0.2%葡萄糖、0.3%過磷酸鈣、0.1%磷酸二氫鉀及60 mg維生素B,對水150 kg,浸菌筒來提高香菇產量,改善其品質。
香菇病蟲害包括雜病害 (綠色木霉、青霉、鏈孢霉、毛霉、曲霉、青霉、細菌和酵母菌等)和蟲害 (螨類、蛞蝓、跳蟲、白蟻、線蟲、菇蚊、菇蠅等)兩大類,是香菇生產中的大敵,直接影響其產量和效益。一旦發(fā)現(xiàn)病蟲害,就要認真分析,判斷原因,及早采取生態(tài)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徹底消滅或抑制其蔓延。在確實需要化學藥劑防治時,也應在未出菇或每批菇采收結束后進行,并注意少量、局部施用,防止擴大污染。
香菇的采收,直接關系到其經(jīng)濟效益問題,香菇的采收原則根據(jù)市場而定;可采菇蕾 (如保鮮菇一般要求未開傘,帶白膜的五成熟左右的菇),干品一般是八成熟,菌蓋平,有卷邊的香菇。開傘的叫次級菇、等外菇,沒有商品價值,總之根據(jù)市場要求而定。
香菇補水催蕾是出菇的一項重要工作,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一批菇采收后,菌棒應有一段時間休息 (約7~10天),待采菇部位菌絲發(fā)白后進行注水。 (1)一般第一次補水菌棒重應3斤左右,不宜過多,以后每次酌減。 (2)補水時應選擇該品種的適應溫度,大雨天寒冷及下雪天不能補水。
香菇生產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糧爭地,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可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省工省時,生產周期短,成本低,產量高,效益好,是該區(qū)菇農發(fā)家致富的好項目。香菇是一種活的生物,每個生長條件的不適,都會影響到它的正常生長和發(fā)育。因此,在實際生產中,一定要腳踏實地,不折不扣,認真去做好每一個栽培管理細節(jié),從而奪取香菇穩(wěn)產高產,取得更高的經(jīng)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