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曉梅,古孜努爾·阿巴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口腔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多生牙常見于上頜前部,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1],是引起上前牙局部錯合畸形的主要病因。常見錯合畸形有恒牙萌出受阻,牙間隙過大,扭轉、錯位、擁擠等。多生牙的存在還可造成鄰近恒牙的牙根延遲發(fā)育,牙根表面吸收,牙冠發(fā)育不全等發(fā)育障礙[2]。關于新疆維吾爾族多生牙的報道較少。本文就近兩年來在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就診的101例(112顆)維吾爾族和漢族多生牙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維吾爾族和漢族在多生牙分布上的區(qū)別。
1.1 資料來源 選自2009-2010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就診的101例患者,年齡5~56歲,乳牙期1例,混合牙列期59例,恒牙列期41例;維吾爾族男性49例55顆,維吾爾族女性15例18顆,漢族男性20例22顆,漢族女性17例17顆,共計112顆多生牙。
1.2 方法 101例112顆多生牙按照族別、性別、多生牙形態(tài)及其所處牙弓的位置分類統(tǒng)計,將所得數據進行整理,并應運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間構成比的比較,按R×C列聯卡方檢驗進行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1 多生牙族別和性別構成比 維吾爾族患者多生牙發(fā)生率較漢族患者高,性別上均以男性高發(f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41,P=0.039),見表1。
表1 112顆多生牙的族別和性別構成比
2.2 112顆多生牙的位置構成比 在多生牙的位置分布上均以前牙腭側區(qū)高發(fā),民族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8,P=0.996),見表2。
表2 112顆多生牙的位置構成比(顆)
2.3 112顆多生牙形態(tài)構成比 在多生牙的三種典型形態(tài)構成比上仍以錐形多生牙最常見,其次是結節(jié)形,正常形最少見,多生牙三種典型形態(tài)與族別無明顯相關性(χ2=0.52,P=0.974),見表3。
表3 112顆多生牙形態(tài)構成比(顆)
多生牙又稱額外牙,是超過正常牙齒數目的牙齒,男性較女性高發(fā)[3]。本次調查多生牙在性別分布上男性明顯多于女性,男女性別比為2.2:1,這與國內外相關報道相符,男女性別比在(1.5~2.7):1不等[4]。在族別分布上以維吾爾族男性最多見,其次是漢族男性,調查中維吾爾族男性與維吾爾族女性性別比為3:1,漢族男性與漢族女性性別比為1.2:1。在多生牙的位置分布上無論是維吾爾族還是漢族均以前牙區(qū)腭側多發(fā),這與族別無關。多生牙有錐形、結節(jié)形和正常形三種典型形態(tài),調查發(fā)現形態(tài)構成比在族別分布上無差異,均以錐形多生牙最常見。錐形多生牙的牙根發(fā)育較恒牙牙根形成早或同步,牙根較短,很少致恒牙延遲萌出,它的位置有可能是高位、倒置或呈水平位,牙軸通常傾斜。結節(jié)形多生牙,有一個以上牙尖或結節(jié),體積較錐形牙大,常位于上中切牙腭側,牙根發(fā)育較錐形牙遲,牙根未發(fā)育完全或完全沒有發(fā)育。正常形多生牙,通常位于第三磨牙的遠中,牙根發(fā)育不全,常為一粗大融合根。
由于多生牙可引起各種錯合畸形,所以要及時作出診斷并適當處理。早期診斷及時把握治療時機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療計劃,保證理想的預后,防止或減輕這類繼發(fā)性畸形的發(fā)生。
[1] Proff P,Fanghanel J,Allegrini S Jr,et al.Problems of supemum erary teeth,hyperdontia or dentes supemum erarii[J].Ann Anat,2006,188(2):163-169.
[2] Rajab LD,Hamdan MA.Supemumerary teeth: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surrey of 152 cases[J].Int J Paediatr Dent,2002,12(4):244-254.
[3] Hyun HK,Lee SJ,Ahn BD,el al.Nonsyndromic multiple mandibular supernumerary premolars[J].Oral Maxillofac Surg,2008,66(7):1366-1369.
[4] Pinho C,figueiredo pollmann MC.Study of the frequency and the features of supemum erary teeth found in one protuguese population[J].Bull Group Int Rech Scistomatol Odontol,2004,46(2-3):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