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萍
(楚雄師院學院地理科學與旅游管理系,云南 楚雄 675000)
在氣象學中,霧是指近地層大氣中懸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能見度小于1km的天氣現(xiàn)象[1]。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霧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造成低能見度的天氣頻繁出現(xiàn),社會對霧的關注度也迅速提高,霧已成為高影響天氣氣候事件,霧的監(jiān)測和預報越來越重要。
為了進一步提高霧天氣預報服務水平,必須加強霧天氣預報技術的研究,建立起高精度、高質(zhì)量、客觀化并且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預報方法和服務系統(tǒng),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對霧天氣氣候特征進行充分全面的分析研究,掌握其變化特點與規(guī)律。
由于霧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同時是一種小概率事件,其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需要深入系統(tǒng)研究,目前,我國學者對霧的研究已有報道,[2—9]而楚雄市在這方面研究較少。本文利用2001~2009年大霧資料,采用常用的氣候主要要素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方法和使用線性傾向估計方法,詳盡分析了楚雄市霧的氣候特征及變化,以便為楚雄市霧的進一步研究、預報提供氣候背景依據(jù)。
楚雄市的霧是輻射霧,這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多出現(xiàn)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wěn)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和日變化。城市中另一種霧,煙霧是人類的活動所造成的。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 (霧),而這種煙塵 (霧)持續(xù)時間往往較長。
根據(jù)楚雄站2001~2009年的霧資料,對霧日數(shù)和輕、重霧日數(shù)分別進行統(tǒng)計,楚雄市九年共發(fā)生霧日數(shù)233日,平均每年霧日數(shù)的25.89日;從圖1中可以看出,霧日變化規(guī)律明顯,楚雄市霧生成時間主要集中在07∶00~08∶00時,其中07∶00~08∶00時霧生成頻率最高,為27%,其次為06∶00~07∶00時,生成頻率為24%,10∶00~23∶00時以后幾乎沒有霧發(fā)生。輻射霧的日變化主要決定于氣溫的變化,因為氣溫日變化決定了飽和水汽壓的變化,白天地面接受太陽溫度較高,不利于近地層水汽凝結及逆溫層形成,氣溫高使飽和水汽壓升高,因而空氣不易飽和凝結而成霧。而夜間由于地面強烈長波輻射冷卻作用,近地層大氣降溫大于其上層大氣而形成逆溫層,對流弱,氣溫低飽和水汽壓也迅速降低,水汽就可能達到飽和而凝結成霧。清晨氣溫達一天最低,因此也是全天霧最多出現(xiàn)的時刻。
楚雄市霧的消散霧的主要時段為08∶00~12∶00時,高峰時段是日出后的09∶00~10∶00時,頻率為30%。這是由于日出后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fā);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fā)。
圖1 楚雄市霧日變化頻率分布
2.1.1 楚雄市霧生消時間特征
分析楚雄市各季霧生成時間的頻率分布,由表1可知,各季霧的生成時間仍有較大差異:春季霧的生成時間集中在04∶00~07∶00時,其頻率最大,為33.3%;夏季生成的霧主要是輕霧,沒有測得具體霧的生成時間,數(shù)字有空缺,用 “—”表示;秋季霧的生成時間集中在06∶00~07∶00時和07∶00~08∶00時,其中在07∶00~08∶00時頻率最大為 33.3%;冬季霧生成時間集中在07∶00~08∶00時和08∶00~09∶00時,兩時段的頻率相同,都為24%,比較各季霧的生成時間頻率可知,秋冬季生成時間集中。分析五年霧的生成時間變化趨勢發(fā)現(xiàn),秋季 (年)霧的生成時間有后延的趨勢。
表1 霧生成的頻率 (%)
楚雄市各季霧消散時間的頻率分布,由表2可知:秋冬季的消散時間比春季晚了1~2個小時,春季霧的消散時間集中在08∶00~10∶00時,08∶00~09∶00時和09∶00~10∶00時消散的頻率相等,為50%;夏季的霧是輕霧,沒有測得具體霧的消散時間,數(shù)字有空缺,用“-”表示;秋季霧的消散時間主要在08∶00~11∶00時,其中10∶00~11∶00時消散頻率最大,為42%;冬季霧的消散時間集中在09∶00~12∶00時,09∶00~10∶00時消散頻率最大,為30%。比較各季霧的消散時間頻率分布可知:春季消散時間集中。分析霧的消散時間變化趨勢發(fā)現(xiàn),冬季 (年)霧的消散時間有后延趨勢。
表2 霧消散的頻率 (%)
從生成和消散的頻率可知,春、夏、秋、冬四季中各季生成的時間越早,消散的時間就越早,生成的時間越晚,消散的時間就越晚。春季生成和消散的時間大約相差1~2個時段,秋季生成和消散的時間大約相差2~3個時段,冬季生成和消散的時間大約相差3~4個時段。
2.1.2 楚雄市霧的持續(xù)時間特征
季節(jié)不同,霧持續(xù)時間也不同,因為楚雄站在2001~2009年的時間夏季是輕霧,沒有測得具體霧的生消時間,數(shù)字有空缺,所以夏季霧的持續(xù)時間 “—”表示,從表3中可以看出,冬季大霧持續(xù)時間最長,秋季次之。其中12月和1月持續(xù)時間最長,平均為4個小時左右,其次分別為11月、1月,約為3個小時,6月、7月和8月是輕霧,持續(xù)時間最短,這主要是因為冬季太陽高度角低,輻射強度弱,近地逆溫層不容易被破壞,利于霧的持續(xù),而夏季日出早,太陽輻射強,近地逆溫層迅速升溫,過早破壞了近地逆溫層,不利于霧的維持。
表3 霧持續(xù)時間 (分鐘)
霧持續(xù)時間最短為28分鐘,出現(xiàn)在2002年1月11日早上8∶35至2002年1月11日早上9∶03;霧持續(xù)時間最長為10小時02分,出現(xiàn)在2004年12月18日凌晨3∶15至2004年12月18日中午13∶17。
從圖2楚雄市1—12月霧日數(shù)月際變化可以看出:楚雄市1月到9月呈“J”型特征,1—10月霧日數(shù)低于平均大霧日數(shù),11月、12月大霧日數(shù)急劇增加。霧天氣主要出現(xiàn)在11月、12月,占全年大霧天氣的62.4%,其次為9月和1月。最多的12月份平均大霧日數(shù)就有9日;最少月份是夏季。這是因為:①秋冬季節(jié)冷空氣活動頻繁,冷空氣過后氣溫下降,地面為大陸冷高壓控制,天空晴好,夜間輻射降溫幅度較大,易使近地層相對濕度增大,也易形成逆溫層;②在大陸高壓控制下,地面上的風也較弱,而風速小于3m·s-1,也是形成大霧的一個有利條件;③有些冷空氣能夠帶來水汽,為大霧的形成提供水汽條件;④秋冬季節(jié)太陽高度角低,輻射不強,對地表水分的蒸發(fā)能力減弱,有利于保持下墊面的水分;⑤天氣變冷,居民的燒煤量增加,使得空氣中的煙塵增加,從而使凝結核增加,也造成了秋冬季節(jié)大霧日增多;⑥夏季冷空氣活動較少,氣溫高,最不利于形成霧,所以霧最少。
圖2 楚雄市2001—2005年1—12月大霧日數(shù)月際變化
從圖3楚雄市霧日數(shù)變化趨勢可看出:2001~2009年,楚雄市的平均霧天氣日數(shù)是25.89日;最多年份是2008年,楚雄市平均霧天氣日數(shù)達38日;最少年份是2009年,平均霧天氣日數(shù)為8日,不到最多年份2008年的50%;2001年至2003年的連續(xù)3年楚雄市霧天數(shù),均低于楚雄市的平均霧天數(shù)。2004年至2008年楚雄市的平均霧天氣日數(shù)呈明顯上升,均超過楚雄市的平均霧天氣日數(shù)。但2009年因為干旱,水汽含量少,所以霧日達到最低值。
圖3 楚雄市2001—2009年大霧日數(shù)變化趨勢
由圖4可見,自2010年以來,楚雄站和南華站每年出現(xiàn)的霧日數(shù)均在減少,但減少的幅度有所不同。南華站減少幅度明顯大于楚雄站,楚雄站年霧日數(shù)從1970年的105天減少到2000年的95天,而南華站從1970年的103天減少到2000年的92天。從圖1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1985年以前,楚雄站的年霧日數(shù)與南華站的年霧日數(shù)大致相當,1970~1985年,楚雄站多年平均霧日數(shù)為98.4天,南華站多年平均霧日數(shù)為94.1天。1985年以后,楚雄站和南華的年霧日數(shù)均有所減少,而楚雄站的雖有所減少,但變化不大。1985~2000年,楚雄站多年平均霧日數(shù)為88.86天,南華站多年平均霧日數(shù)為85.67天。由此可見,1985年后兩站年霧日數(shù)出現(xiàn)明顯差異,除了年霧日數(shù)明顯減少外,霧的維持時間也大大縮短,那么楚雄站由于氣候變化引起的霧日數(shù)變化則與南華站的近似。
導致楚雄 (市區(qū))霧比南華 (郊區(qū))霧多主要是由于楚雄城市發(fā)展帶來的結果,城市化導致了城市中溫度升高、空氣中氣溶膠濃度增大、熱島效應使夜間的水汽全年比郊區(qū)高,又因為城區(qū)風速小,這些氣象要素的變化為霧的形成提高了有利條件。所以,楚雄多年平均霧日都大于南華。
從表4可以看出:近十年以來楚雄市的霧日明顯高與郊區(qū)南華的霧日,這和楚雄城市發(fā)展是分不開的。楚雄城區(qū)近十年的霧日大于南華縣的霧日主要是由于90年代楚雄城市化帶來的熱島效應,城市熱島效應最終導致了建筑群及街道的湍流加強,改變了城區(qū)動力、熱力結構及其特定的污染動力擴散條件,最終引起城市中大氣氣溶膠濃度增多,為霧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凝結核,此外,高大的建筑物阻擋了近地面的風,使得熱力湍流作用弱、大氣層結穩(wěn)定使楚雄市出現(xiàn)霧的幾率遠大于南華縣,而且城市中高大的建筑群減低了楚雄市近地面風速,這有利于霧的消散,使楚雄市霧持續(xù)時間延長,最終出現(xiàn)了楚雄市霧日高于南華縣。
表4 2001~2009年楚雄市和南華縣霧的年變化
圖4 2001~2009年楚雄市和南華霧的年變化
表5 2001~2009年楚雄市和南華縣各月平均霧的變化
圖5 2001~2009年楚雄市和南華各月霧的變化
圖5給出了楚雄市和南華縣各月霧的變化,圖5表明:楚雄市十年來各月年平均霧日都大于南華縣,(除了8月份略少于南華外)。從霧的月變化來講楚雄市一年中有兩個霧季,以11月到次年1月為第一霧季,在此霧季中各月霧日皆在90天左右。春季3—5月為第二霧季。在此霧季中各月霧日皆在70日左右。它和郊區(qū)南華情況有所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市區(qū)霧季長,郊區(qū)霧季短。特別是在春季郊區(qū)因風速大,空氣中凝結核較少,所以霧日都比市區(qū)少。
霧的大小要根據(jù)水平能見度表示。所謂水平能見程度,是指視力正常的人在當時天氣條件下,能夠從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認出目標物 (黑色,大小適度)的最大水平距離;夜間則是能看到或確定出一定程度燈光的最大水平距離。
霧的能見度小于1千米,國際上統(tǒng)一按表6定能見度距離對大氣的透明進行分類:
表6 霧的分類
霧日能見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霧的強度變化,目前我國觀測站并不觀測每次大霧出現(xiàn)時的最小能見度,一般每天觀測4次能見度,分別是在2時、8時、14時、20時進行觀測,取霧日4次觀測中能見度小的來統(tǒng)計 (如最小能見度>1km,則按1km處理)。
從表7中可以得出:2001~2005年霧日最小能見度平均為0.42km,春、夏、秋、冬能見度分別為0.28km、1km、0.22km、0.18km,說明秋冬季霧的濃度大。這是因為楚雄市秋冬季白天溫度比較高,空氣中可容納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間,溫度下降了,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的能力減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會凝結成為霧。特別在秋冬季節(jié),由于夜長,而且出現(xiàn)無云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秋冬的清晨氣溫最低,便是霧最濃的時刻。
表7 霧日最小能見度變化 (km)
(1)楚雄市霧的日變化:霧生成高峰期06∶00~07∶00時,其生成頻率為27%;霧消散的高峰期為08∶00~10∶00時,頻率為30%。
(2)楚雄市霧的月變化:霧從1月到9月平均大霧天氣日數(shù)呈“U”型特征,霧天氣日數(shù)主要出現(xiàn)在11月、12月。
(3)楚雄市霧的年際變化特征:2001年至2005年,最多年份是2004年,楚雄市平均大霧天氣日數(shù)達32日;最少年份是2002年,平均大霧天氣日數(shù)為14日,2005年后楚雄市霧日數(shù)呈下降趨勢。
(4)楚雄市霧的時間變化特征:楚雄市秋季 (年)霧的生成時間有后延的趨勢,而在冬季霧的消散有后延的趨勢;冬季霧持續(xù)時間最長,秋季次之。其中12月至次年2月持續(xù)時間最長,平均為4個小時左右;6月、7月和8月是輕霧,持續(xù)時間最短。
(5)楚雄市秋冬季能見度最小,分別是0.22km、0.18km,使水平能見度降低。
[1]李子華.中國近40年來霧的研究 [J].氣象學報,2001,59(5):616—624.
[2]劉小寧,張洪政,李慶祥,等.我國大霧的氣候特征及變化初步解釋 [J].應用氣象學報,2005,16(2):220—228.
[3]石林平,遲秀蘭 .華北平原大霧分析和預報 [J].氣象,1995,21(5):45—46.
[4]賀皓,姜創(chuàng)業(yè),徐旭然.利用MM5模式輸出產(chǎn)品制作霧的客觀預報 [J].氣象,2002,28(9):41—43.
[5]孫亦敏.災害性濃霧 [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55—59.
[6]葛良玉,江燕如,梁漢明.1996年歲末滬寧線持續(xù)五天大霧的原因探討 [J].氣象科學,1998,18(2):182—188.
[7]尹球,許紹祖.輻射霧生消的數(shù)值研究 (Ⅱ)[J].氣象學報,1994,52(1):60—67.
[8]李玉芳,張安云,許彬,等.1966年12月下旬江西連續(xù)大范圍大霧成因分析[J].江西氣象科技,1997,4:8—9.
[9]吳洪,柳崇建,邵潔,等.北京地區(qū)大霧形成的分析和預報 [J].應用氣象學報,2000,11(1):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