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敏
中圖分類號:F014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當代中國社會處于關鍵轉型時期,市場倫理發(fā)展呈現(xiàn)不穩(wěn)定性,并接受現(xiàn)實的引導逐步以功利為倫理形成標準,但功利化的倫理卻難以體系化。在市場道德以個體需要的滿足為第一目標時,個體的精神追求成為不可取的選擇,市場倫理也成為適應個體現(xiàn)實需要的產物,致使個體缺乏歸屬感。面對這一問題,本文認為必須反思個體如何實現(xiàn)自身,如何使自身成為有道德、有追求的個體。
關鍵詞:市場倫理 歸屬感 功利化 理性
如何建構合理的市場倫理原則,指導個體自覺遵守,推動社會健康、公正的發(fā)展,并使個體在享有社會經濟成果帶來喜悅的同時,個體幸福感與經濟成就成正比發(fā)展,這是當代中國社會面臨的挑戰(zhàn)。一方面市場不斷強化企業(yè)經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并在社會中形成了強大的階層,即一些企業(yè)組織、企業(yè)仲裁組織、工會組織;另一方面?zhèn)€體在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中不再堅持傳統(tǒng)的道德,反而逐步在經濟競爭行為中失去傳統(tǒng)的道德堅守,相信個體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拯救、自我發(fā)展,因此,一種私利道德觀影響著市場中的每個個體,“自私是建立正義的原始動機;而對于公益的同情是那種德行所引起的道德贊許的來源”(約翰·羅爾斯,2003)。但競爭社會賦予個體生存的壓力,致使個體逐步失去可信賴的道德標準,也喪失了對集體的道德情感。傳統(tǒng)信仰和道德標準難以滿足社會變遷造成的個體精神追求失位,致使個體在競爭體制下逐步接受新的信仰和道德制約,但當代市場的信仰和道德卻未形成統(tǒng)一化的標準,這也使得個體的信仰和道德趨于分散,不同主體接受的標準差異很大。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潮成為不同個體的選擇,“互利”社會并未完全得到認同。
市場倫理的功利化趨勢日益顯現(xiàn)
造成個體倫理標準缺失的直接原因與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道德觀形成、培養(yǎng)失位有相當?shù)年P聯(lián)。市場領域被視為個體展現(xiàn)才能的最佳平臺之一,個體參與市場活動一方面可以實現(xiàn)自身的完善,另一方面參與市場活動融入社會,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價值認同。因此,社會個體普遍被迫參與市場活動,并遵守市場運行規(guī)則,否則就將被市場淘汰。
(一)個體道德觀盲目性的表現(xiàn)
個體道德觀也被迫服從于市場規(guī)范的指引,并且盲目的追求所謂的權利享有平等(倫納德·霍布豪斯,2006),這一盲目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個體缺乏對現(xiàn)實的準確認知,一方面?zhèn)€體從市場活動中獲得了生存的經驗,但其難以將這些經驗應用于培養(yǎng)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而是將其用于如何適應市場,以賺取滿足生存的利潤;另一方面?zhèn)€體即便能夠對現(xiàn)實的一些現(xiàn)象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是卻無法形成系統(tǒng)性的認知,使個體無法做出普遍性的判斷,并借此推動自身素養(yǎng)的提高,個體行為更多的是出于對現(xiàn)實的服從和滿足自身臨時性需求的表現(xiàn)。
二是個體自身知識和天賦給予個體更多的是傳統(tǒng)的認知,這種認知無法適應社會形勢的變化,也使得這些認識缺乏應用性。傳統(tǒng)也許能夠賦予個體神圣的道德感,但是難以推動個體認知自身在現(xiàn)實中的缺陷,以及個體對自身權利享有的道德根基。
三是個體接受現(xiàn)實主義的誘惑,對現(xiàn)實中的各種現(xiàn)象缺乏理性的認知,而是盲目地接受現(xiàn)實主義的實用原則:凡是能夠推動自身生活環(huán)境改善的都是好的,凡是能夠推動自身社會認同的都是好的,那些不利于自身的都是違背自身道德評估的。于是,道德被解讀為適應自身需求的一些準則,與傳統(tǒng)把道德視為理性沉思的結果相背離,而且越能推動自身發(fā)展的行為方式越被認為是可選的。結果,個體必然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享受、最大福利實現(xiàn),并不自覺地運用了某種形式的功利原則,所謂的權利實現(xiàn)和享有也不過是屈服于功利最大化的口號,現(xiàn)實社會中文化、政治賦予個體的歷史使命,也被功利化掩蓋。這種功利化趨勢表現(xiàn)為“根據行動自身所產生的好或壞的效果,來判定行動的正確或錯誤;準則功利主義則根據在相同的具體境遇里,每個人的行動所應遵守準則的好或壞的效果,來判定行動的正確或錯誤”(斯馬特,威廉斯,1992)。
(二)市場功利化的原因
市場道德必然淪為功利化趨勢的產物,在當前的市場領域內,“賺錢、獲利支配著人,并成為個體一生的最終目標”(馬克斯·韋伯,1996)。只有個體參與經濟活動中引入必要的倫理信念(盡管這些倫理信念并不完備),市場經濟才獲得有序的發(fā)展和持續(xù)的精神動力。自發(fā)的市場經濟進入了有組織的、默契的同質性的發(fā)展,資源(物質)的利用被發(fā)揮到了最高的階段(馬克斯·韋伯,1996)。而造成市場功利化發(fā)展的形勢,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承認這樣一些基本道德:個體自利(個體經營行為符合共同得利,最終目標實現(xiàn)自利,必要情況下首先考慮個體自身得失)、個體選擇自主(自主性選擇培養(yǎng)個體自強的品德,市場參與者認識到只有通過自我努力才可適應市場)、尊重市場游戲規(guī)則(眾多個體參與市場共同活動,而市場內部的競爭不斷整合各方力量,最終使得各方趨向于那些能夠獲利的行業(yè),并不斷淘汰不利者,“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左右整個市場,并形成了個體必須遵行的信條,即凡是合乎賺取利益的行為都是道德的行為,道德功利化也成為個體合乎理性的選擇)、市場倫理原則不具備普遍約束力(由于市場運行體制的不完全,壟斷性經營行為不斷干擾市場的正常秩序,不法獲利者比比皆是,因此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倫理原則對這類行為缺乏足夠的制約)。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市場遵從的倫理分為三類:一是那些能夠約束大多數(shù)經營者的道德規(guī)范,二是那些壟斷行為自身的內在的規(guī)范,三是游離于兩者之間的道德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由于經營者行為受到利益支配,其遵從規(guī)范僅僅是權宜之計(約翰·格雷,2002),都作為經營者潛在的支配力量。
(三)個體功利化的表現(xiàn)
在遵從以上基本信條的過程中,個體為了追求最大的市場利益份額,行為也開始異化為市場指向的附庸,市場行為服從于散化的、不統(tǒng)一的道德規(guī)范,就必然出現(xiàn)道德失范、功利化的表現(xiàn):如虛假宣傳行為,這類虛假宣傳的信息在實踐中集中在商品信息和價格信息方面,經營者道德逐步發(fā)生異化;經營者盜取市場營銷信息,竊取他人的商業(yè)機密、成果;采取非正常手段獲取非法利益;不正常的營銷渠道競爭等;經營者詆毀商業(yè)對手,他利用公共媒介,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毀譽競爭對手,抬高企業(yè)或商品的地位等;經營主體采用欺騙性交易,采用偽造或仿冒的標志或采用其他虛假的標志從事交易,引起公眾的誤解,誘使消費者誤購,牟取非法利益;經營過程的限制競爭行為,部分企業(yè)經營者利用優(yōu)勢地位限制競爭,利用其行業(yè)特有的競爭地位限定用戶、強制消費者購買和使用其附帶提供的相關產品,以及對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公關或者商業(yè)賄賂排擠競爭對手等。
所有這些不道德的市場行為,都是個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后果,也說明市場經營過程中,個體道德逐步融入整個市場規(guī)范中,盡管共同道德規(guī)范并未形成,但個體依然被迫使其道德符合整個市場的需要,道德已經不是理性協(xié)商的道德。個體感覺到市場給予的無形壓力,一方面壓力推動個體追求物質利益,卻無法滿足心理上對精神家園的向往,個體并沒有從物質享有過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另一方面,那些經營失敗的個體不僅難以享有物質福利,更談不上心理上的歸屬感。在經營活動中,成功者并沒有感受到生活的幸福,這是因為物質上的享有,只會使人越發(fā)地失去追求精神家園的動力,沉迷于物質享受的個體,難以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更多地感受到物質的誘惑,無法在精神上對自身進行反思。
個體歸屬感的缺失
市場倫理的墮落致使個體迷失,也難以找到精神寄托的家園,在市場體系下利己主義成為極為普遍認可的行為原則,但是利己主義并不能產生較為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而其作為一種個體行為準則,無法形成較為有效的道德規(guī)范。由于利己主義導致道德遵從的不一致,個體逐步接受某種臨時性的共存方式。于是,市場領域就逐步接受合理利己主義,西季維克認為,“在合理利己主義者的心靈中,主導的沖動一般是巴特勒和哈奇森稱為‘冷靜的或‘冷酷的自愛的東西;而在把普遍幸福作為目的的和正當行為標準的人的心靈中,去做被判斷為合理的行為愿望本身,常常不同程度地與同情和善心交織在一起”。合理利己主義使得市場活動參與者學會了理性對待他人的利益,理性對待他人訴求,個體也就從這一妥協(xié)性行為中獲得生活的安全感、也從這種安全感中獲得幸福感,但這是暫時性的,那些即便堅持這一信念的個體,也是為了最終獲得最大利益。只是作為理性人而言,個體也能意識到過分的追求自身利益必然導致個體之間的相互沖突。
(一)市場活動對個體歸屬感的影響
正是由于市場倫理標準的不一致,個體歸屬感的獲得變得困難,合理利己主義不過是權宜之計,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這是由于歸屬感的獲得應包括諸多因素:家庭婚姻的和諧、事業(yè)的發(fā)展、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參與政治經濟活動、精神上的滿足等,諸多方面無一不接受市場活動的洗禮,市場活動對個體歸屬感獲得造成的影響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總體上來講,市場活動產生的倫理規(guī)范直接決定了個體精神享受,這些倫理規(guī)范推動個體建構自身的道德準則,一旦市場倫理原則處于分散的狀態(tài),必然使個體倫理遵從缺乏目標。二是市場活動的后果決定個體的物質享有,個體能否解決自身、家庭的生存,決定個體是否能夠感受到社會對自身認同,彰顯自身的實現(xiàn),進而實現(xiàn)婚姻的和諧、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或許和諧的生活并不能簡單歸因于物質的滿足,但是沒有物質滿足的生活畢竟是缺乏現(xiàn)實基礎的,也是很脆弱的。三是市場活動對每個人都有同等的開放機會,但由于有缺陷的市場活動使個體難以獲得相同的準入機會,個體對普遍性的道德規(guī)范失去了信心,也就意味著普遍性的道德規(guī)范在當代市場領域缺乏約束力,個體認同了某種形式的“弱肉強食”原則,驅使個體的行為逐步功利化。這使個體的生存陷入高風險狀態(tài),隨時面臨著生存危機,個體的歸屬感獲取過程變得極其困難。
大部分生活在社會基層的個體由于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往往會與他人作比較,卻發(fā)現(xiàn)與富有階層、甚而中等收入階層的差距明顯,這一落差導致這一群體對自身的未來越發(fā)缺乏信心,并可能致使某些個體為了獲得相同的社會地位鋌而走險,采取非法手段謀取非正當利益,這一形勢也為社會的不穩(wěn)定埋下了沖突的伏筆,這一群體的歸屬感認同存在異化的風險,這是因為他們多數(shù)會將取得財富和社會地位等同起來。
(二)個體歸屬感缺失的表現(xiàn)
從當代中國社會的國民精神追求現(xiàn)狀來看,個體歸屬感缺失是極其明顯的,首先,從傳統(tǒng)文化體制中擺脫出來的民眾,并沒有享有與社會經濟成就相一致的精神慰藉,而是日益感受到社會發(fā)展帶來的生存威脅,經濟越發(fā)展,多數(shù)中、低收入階層個體越感受自身的無奈和無助,或許多數(shù)情況高收入階層感受不到經濟對自身的沖擊,但中低收入階層卻無法擺脫失業(yè)、工資福利降低的威脅,歸屬感無從談起。其次,因為市場活動無可靠規(guī)范可循,市場倫理的混戰(zhàn)局面使個體難以根據任何原則做出較為普遍的判斷,因此,對自身事業(yè)發(fā)展、家庭責任的憂慮和恐懼使個體難以獲得幸福感。再次,個體作為理性的個體,試圖以合乎理性原則 的方式對待現(xiàn)實,期望對自身、家庭做出相應的、長遠的規(guī)劃,但現(xiàn)實的市場活動起伏使這些設想實現(xiàn)過程充滿了變數(shù),因此,個體對自身未來也可能逐步喪失原有的激情,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甚囂塵上,在這種心理下,個體的歸屬感無從談起。而且,在當代市場的引領下,人際交往缺乏傳統(tǒng)的恒定性,人與人的交往更多地屈服于經濟利益,個體幾乎所有行為都受到了金錢的擺布,自我實現(xiàn)、自我滿足的條件無形中以個體在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成功為標志。最后,個體生存的民族、地理、國家環(huán)境也可能影響到個體歸屬感的追求,譬如,民族沖突、天災、國家內和國家間的戰(zhàn)爭威脅,這些都可能導致使經濟、社會發(fā)展不穩(wěn)定,使個體缺乏安全感,也使個體喪失生活得更好的信心。
改善個體歸屬感現(xiàn)狀的路徑
從當代國民歸屬感現(xiàn)狀來看,中國人的歸屬感都比較悲觀,這是因為國民片面地追求個體物質福利的增長,普遍缺乏精神層面的滿足,主要表現(xiàn)為居民收入、居民福利不穩(wěn)定、居民文化缺失等,這是因為市場倫理忽略了個體的歸屬感的獲得應源于精神與物質享有的共同進步,這一情況頗有惡化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精神壓力、生存危機感、家庭解體等方面。要改善個體的歸屬感的現(xiàn)狀,并推動個體追求自身的實現(xiàn),就需要在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是對生活應有合理規(guī)劃,個體應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缺陷和自身的優(yōu)勢,以及自身潛能可能發(fā)揮的最大極限,在此基礎上,對自身的未來做出合理的設想,以自身的實際作為規(guī)劃的前提,并在心理上儲備必要接受范圍,也就能達到實現(xiàn)了既定目標不可喜,未實現(xiàn)或部分實現(xiàn)目標則不沮喪。個體取得成功與否,與個體的歸屬感的獲得并無絕對的關聯(lián),生活貧困的人也許其精神更為富有,這是因為其對物質的追求并沒有達到影響其靈魂發(fā)展的地步;相反那些生活富足的人,并不一定能達到心靈的平靜,這是因為也許生活的富足使他們個體缺乏追求,僅僅滿足物欲帶來的快感,沉迷于享樂帶來的刺激,反而使其認為沒有什么目標不是通過物質刺激而實現(xiàn),個體已經變成了物質的奴隸,難以成為精神的主人。
二是以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面對一切困難,調整心態(tài),即便遇到不可解決的問題,也能做到妥善解決,而非怨恨,尤其是在面對參與市場活動過程中事關利益時,也可做到盡力而為,追求自身的正當權利。個體的靈魂的安寧取決于個體是否能以寬容的心態(tài)面對世事,個體追求精神的滿足使得個體感覺到自身的存在,一切個體的行為都是自身思考的結果,而非受到物質誘惑而做出的決定,自我物質滿足和自我精神實現(xiàn)必須找到合適的平衡點,過度追求物質享有或過度追求精神存在都不現(xiàn)實,作為社會個體,一方面必須賺取自身基本生存需要,另一方面必須找到自身精神歸宿,才會成為合乎道德的個體。
三是自身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不管市場倫理向個體傳輸了怎樣的道德體系,個體都應該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能因為現(xiàn)實主義思潮的影響,也不能因為利益的誘惑失去自我,個體生存應有自身固有的道德堅守,唯有如此,個體才可在紛繁的世界里獲得精神上慰藉和滿足,并通過兩種形式培育自己精神境界:“通過自我控制獲得品行的發(fā)展;通過精神交流而有的社會智慧的增長”(倫納德·霍布豪斯,2006)。個體才可在參與市場活動的過程中不迷失自身,才可為社會的未來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否則個體必然淪為利益的犧牲品。
四是個體參與市場活動面對諸多不良道德表現(xiàn),應正確對待,那些不利于自身、社會發(fā)展的、臨時性的行為應受到譴責,而那些推動市場秩序良性發(fā)展的道德表現(xiàn)應被彰顯。個體應學會認同部分既得利益群體對自身利益的占有,只要他們是通過正當?shù)?、市場方式獲得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他們的合法利益就應該受到合理尊重,但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處于弱勢的社會群體往往基于一種盲目的仇富心態(tài),認為其他人得到了超過平均利益的份額應被平均化,不應鼓勵那種利用資本奴役他人的行為,政府應當利用行政手段根除那些助長富有者越發(fā)富有的行為,將其利用資本賺取他人的勞動所獲進行社會再分配。這一想法或許是很多人希望實現(xiàn)的,但是這一想法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個體所獲如果是通過正常的市場活動而獲得的,就不該受到歧視,仇富應該是針對那些通過非常手段獲得非法所得的群體,應將他們的財富收歸國有進行社會再分配。因此,正確對待非法獲利和正常獲利是培養(yǎng)個體良好的市場道德的必要條件,這也有助于個體正確對待利益和權利,有助于個體在分析和權衡之后尋找屬于自身的精神家園。
五是個體的幸福與共同體幸福應共同發(fā)展,“每個人的幸福能增進全體的幸福,全體的幸福能增進每個人的幸?!薄_@也符合社會共同的道德理想目標,人與人相互協(xié)調,共同發(fā)展,“社會世界的普遍法則是和諧協(xié)調的,這些法則從各個方向趨于完善人類”(弗雷德里克·巴斯夏,1995)。
總之,個體在“異化”的市場倫理的指導下,喚醒了其對物質化未來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人的道德卻由于其求利的愿望越發(fā)步入歧途,甚而激發(fā)了其罪惡的欲望,罪惡感也自此植入到個體心靈中。在欲望的引領下,個體求利已被視為個體生存的本能,由此產生的罪惡也被視為其取得利益的合理途徑,盡管這一途徑并不合法,個體所做的一切就順理成章的將不合法的行為變得合法了。正是這一行為方式進一步助長了個體對物質利益的無限追求,個體向善的道路也越發(fā)崎嶇,個體對物質利益的盲目追求致使人的行為呈現(xiàn)功利化趨勢,在利益的誘惑下個體越發(fā)遠離精神家園的寧靜。個體的本性是趨善的,但是惡的號召毀滅了個體向善的道德追求,市場活動規(guī)則的倫理堅守正好助長了這一趨勢,促使個體逐步地忘記為善的意愿。如何才能改變這一趨勢,這就要求政府改變在市場倫理形成的過程難以作為的現(xiàn)狀,之所以難以作為,這是由于政府在參與市場活動的過程中,很難找到合理追求個體利益的平衡點,其制定的規(guī)范市場的政策往往難以在市場運行中得到貫徹和執(zhí)行,政府對個體于市場活動中的合理求利行為也難以加以褒獎,這使得政府失去其作為監(jiān)管者和裁判者的權威,也推動市場不斷地調試符合其運行的倫理規(guī)范,政府作為建構和諧市場的主體力量,其有制定市場規(guī)范的天然義務,但是現(xiàn)實的矛盾致使政府無法有效扮演這一角色。但是作為市場活動參與者的個體卻不能因為這些不利的方面放棄自身的道德追求,這有助于倫理體系的建構,在市場倫理體系建構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諸多不利于社會發(fā)展的表現(xiàn),這是市場探索過程難以避開的,但是作為社會個體必須以睿智的眼光去觀察、批判,并在批判過程中逐步成長。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羅爾斯著.張國清譯.道德哲學史講義.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
2.[英]倫納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譯.社會正義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澳]J·J·C·斯馬特,[英]B·威廉斯著.牟斌譯.功利主義:贊成與反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4.馬克斯·韋伯著.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
5.[英]約翰·格雷著.顧愛彬,李瑞華譯.自由主義的兩張面孔.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6.[英]西季威克著.廖申白譯.倫理學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7.[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著.王家寶等譯.和諧經濟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