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昌
(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湖北武漢430063)
作為我校交通運輸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工程地質”自開課以來一直受到廣大學子們的歡迎。尤其是該課程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以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熱情更加高漲,上課出勤率基本達到98%以上,教學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2]。以至于有一部分學生畢業(yè)后與筆者電話聯(lián)絡時,還會談論以前上課時的相關細節(jié),讓筆者欣慰不已。為進一步鞏固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并結合校教學研究項目“公路工程地質與勘察”教學手段改革與實踐,筆者在2008級道路與橋梁專業(y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調查表114份,收回有效調查表 114份,回收率為100%。為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調查表采用無記名方式[3-5]。
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
1)課程的教學手段。教學手段主要是指上課采用的教學形式,如多媒體、黑板板書或其他形式。
2)實踐教學方面。實踐教學方面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認識實習等。
3)課程考核方式。課程考核方式包括考勤、考試形式、課堂提問和討論等。
4)課時設置。課時設置指該課程的總課時,包括理論學時和課程實驗學時。
調查顯示,對于“應采用的教學手段”,52.6%的學生選擇多媒體;43.9%的學生選擇多媒體和黑板板書相結合;僅有3.5%的學生選擇黑板板書。選擇多媒體或多媒體與黑板板書結合的同學占全部樣本數(shù)的96.5%,由此可見,該課程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必要性。
對于“現(xiàn)有多媒體課件是否滿足學習要求”,67.5%的學生選擇滿足;23.7%的學生選擇基本滿足;8.8%的學生選擇不滿足。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學生對于該課程現(xiàn)有的多媒體課件形式基本滿意。該結果在筆者的意料之中。由于工程地質課程專業(yè)性強、相關知識點枯燥,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多媒體課件的具體形式上,采用了PPT、動畫、錄像、WORD文檔等多種形式,并結合課程內容采用了大量工程圖片。這樣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因此對課件的滿意度就取得了較好的結果。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教學手段調查
對于問題“是否需要安排實驗環(huán)節(jié)”,選擇需要的學生占85%;選擇無所謂的學生占10%;選擇不需要的學生占5%。而對于“實驗課設備、設施是否滿足學習要求”,選擇滿足的學生占24.6%;選擇基本滿足的占45.6%;選擇不滿足的占29.8%。由此可見,對于實驗環(huán)節(jié),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持支持態(tài)度。對于現(xiàn)有實驗設備,選擇滿足和基本滿足的合計70.2%,不滿足的將近30%,相關結果值得深思。
對于“本課程是否需要安排認識實習”方面,幾乎98%的同學選擇需要,數(shù)據(jù)顯示驚人的一致性,其結果也在情理之中。這一方面顯示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他們對大自然的向往。
對于問題“將實習安排在第3學期末”,選擇合理的學生占 56.1%;選擇不合理的占24.6%,而選擇無所謂的占 19.3%。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覺得合理的學生占一半以上,而覺得不合理的學生也占將近1/4,為取得較好的實習教學效果,就需要對實習時間安排進一步優(yōu)化,讓絕大多數(shù)學生感到滿意。
對課程考核方式的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表2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對于“課程應采用的考試形式”方面,72.8%學生選擇開卷考試;21.1%的學生選擇閉卷考試;而6.1%的學生選擇其他方式。由此可見,多數(shù)學生都傾向于開卷考試。
對于問題“課程上課考勤次數(shù)”,19.3%的學生選擇還需增加;72.8%的學生選擇維持現(xiàn)狀;7.9%的學生選擇減少。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學生對考勤持歡迎態(tài)度。
在“課程上課提問環(huán)節(jié)”方面,20.2%的學生選擇增加;69.3%的學生選擇維持現(xiàn)狀;10.5%的學生選擇減少。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與課程上課考勤次數(shù)調查結果基本一致。這反映了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課堂提問持歡迎態(tài)度。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上課時,考勤采用多種形式。有時是上課前點名,有時則以提問方式代替點名。由于學生人數(shù)較多,往往采用抽查的方式,每學期總體考勤率在60%以上(考勤次數(shù)與上課次數(shù)之比)。根據(jù)上課時的現(xiàn)場觀察以及課后與學生的座談得知,大部分學生對考勤持歡迎態(tài)度,這也與表2的調查結果相一致。
表2 課程考核形式
在交通運輸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大綱中,“工程地質”課程總學時40學時,其中理論36學時,實驗4學時。對于課時的設置,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見表3。
表3 課程課時安排
從表3可以看出,19.6%的學生表示理論36學時已經足夠;35.4%的學生表示基本滿足課堂要求;而45%的學生表示還需增加課時數(shù)。對于問題“實驗4學時是否滿足教學要求”,21.9%的同學表示足夠;36%的學生表示基本滿足要求;而42.1%的學生表示還需增加。從上面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無論對于課程理論課時,還是實驗課時,總體上將近80%以上的學生對現(xiàn)有課時設置感到不太滿意,有增加課時的愿望。這一方面反映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喜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較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較好的學習風貌。
對于“每周4學時的課時設置”,50%的學生表示合理;39.3%的學生表示基本合理;表示無所謂和不合理的分別占7.16%和3.6%。由此可見,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每周4節(jié)課的課時設置表示滿意。
從上面的統(tǒng)計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1)在工程地質課程的教學手段上,應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必要時,與黑板板書相結合。具體到應采用的多媒體課件形式時,可結合課程相關內容靈活采用PPT、錄像、動畫、WORD文檔以及圖片等多種形式。
2)實踐教學設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課程實驗和認識實習。實踐教學設置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還需在課時設置、實驗裝置設備以及實習時間安排上進行增加和調整,以滿足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并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課程考試形式應以開卷考試為主,必要時采用閉卷考試或其他形式;在上課考勤、課間提問和討論方面在不影響課程進度和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應盡量增加。
4)工程地質課程每周4學時的課程設計合理;現(xiàn)有的教學課時和實驗課時均應相應增加,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問卷調查給筆者提供了真實可信的數(shù)據(jù)資料。結合平時與學生交流、座談和走訪等形式,筆者對2008級道路與橋梁專業(yè)學生在工程地質課程上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效果方面有了一個較全面的了解。有些結論在預料之中,而有些結論則在預料之外。比如對于該課程的考試形式,選擇開卷考試的學生占72.8%。而根據(jù)現(xiàn)有的教學大綱,必修課一般采用閉卷考試。那么,如何在不違背教學大綱和鞏固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滿足學生的要求呢?這給我們教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課題。還有,對于實習安排,一般是安排在第3學期末,而這時候往往是隆冬季節(jié),大雪覆蓋大地并且已接近寒假(一般放假在實習結束后)。學生們要么是歸心似箭,要么實習場地濕滑難行,地質構造被積雪覆蓋,使實習效果大打折扣。為此,對于上述問題,結合筆者多年來的經驗,提出如下解決辦法。
1)對于課程考試,可采用“一張紙”的開卷考試,就是這張紙上可以寫出該門課程的知識重點,除此以外,不允許攜帶其他資料進入考場。目前學校對于選修課要求采用這種考試形式,該考試形式也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當然,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創(chuàng)新思維,考試內容應側重于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對于教學實習,應選擇安排在學期初進行,這樣既不會有期末考試的壓力,也不會受天氣、放假等因素的影響。考慮到該課程認識實習應該在課程結束以后進行,因此,認識實習可安排在第4學期開始(如果課程開設在第3學期)。
一個人的教學生涯是有限的,而對教學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是無限的。教師只有不停的總結教學的經驗,善于傾聽學生意見,并積極思考,勇于探索,教學水平才能不斷提高,才能適應知識經濟的浪潮和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需要。
[1]董必昌.多媒體課件在《工程地質》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8,24(5):62-64
[2]董必昌.《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8,24(2):68-70
[3]胡冰霞,康梅林,李清華,等.英語分級教學模式的調查與分析[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6(6):78-80
[4]劉衛(wèi)華.學生對雙語教學的響應調查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4(6):99-101
[5]曹麗文.工程地質學思維方法培養(yǎng)的教學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2(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