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鋒
要隨時關注學生的愛好和興趣,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教學中突發(fā)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那么如何構建生成性課堂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情境,為生成營造氛圍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適宜的情境之下,學生會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在教學中,教師應及時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移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融入文本角色,到課文中去體會、去領悟文本的情,把學生從生活情境帶入文本情境,把學生的生活情感融入文本情感,最終使教師、學生、文本能有效地對話,這樣的課堂才具有生命力。
例如在教學“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句詩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感知相聯(lián)系,先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描述“煙花三月”,學生說出了許多詞句,如:和風細雨、花紅柳綠、萬紫千紅等,我適當小結:陽春三月,楊樹開花,遠遠望去,白蒙蒙一片,如煙如塵,詩人稱三月為“煙花三月”。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煙花三月的美,我讓學生欣賞一組春光圖片,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加強感悟,在讀中感受美,在讀中想象每個人心目中的“煙花三月”。這樣做旨在使學生由淺入深地進入一種意境,主體力量得以表現(xiàn),個性得以張揚。
二、巧設問題,給生成一個支點
師生在進入生成的情境之后,必然要發(fā)生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交往既是教學的本質特征,更是課堂生成的動力。在充滿生成的課堂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只有通過交往才能彼此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達到彼此的共識、共享和共進。所以,一個真正關注學生發(fā)展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提供條件,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會促使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和對及時反饋提出要求??梢姡虒W設計要為動態(tài)生成而設計,而教學設計中有效的問題設置,則能給課堂架起一個生成的“支點”。
教學“孤帆遠影碧空盡”這句詩句時,我想請學生說說對“孤帆”的理解,于是,設置這么一個問題:“同學們,你認為江上真的只有一條船嗎?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學生略作思考,不一會兒,紛紛說道:“不是的,江上還有其他的船,只不過從孟浩然下船后,李白一直目送著這艘船離去,沒有去注意其他的船?!薄耙驗槔畎仔睦镏幌胫虾迫唬运难劾镏挥羞@艘船,其它的船都視而不見?!薄艺f:“是啊,長江是當時的交通要道,江上不可能只有一艘船只,因為李白心中想著孟浩然,把注意力全集中到他乘坐的船上,因此,他只見‘孤帆?!边@個環(huán)節(jié),正是因為給了學生一個生成的“支點”,為學生搭起了放飛心靈的平臺,才使學生的身心潛能被引出,新的思想被激發(fā),從而,深刻地領悟了李孟之間的深厚感情。
三、捕捉動態(tài)資源,讓生成煥發(fā)活力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這一過程潛藏著大量復雜多變的、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生成信息,如何對待這些極其豐富,但又紛繁復雜的生成性資源?是漠然置之,我行我素地上演“教案劇”;或是手足無措,無可奈何地“被牽著鼻子走”;還是合理利用,積極地將其演繹成一份份未曾預約的精彩、意料之外的驚喜?《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要合理巧妙地捕捉生成性資源,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
例如在理解“碧空盡”這個詞語時,大部分學生依據課文后的注釋知道是“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碧空盡說明李白在岸上站了很久很久,直到船都看不見了?!绷硪簧又f:“從這個詞我可以想象李白當時的心情是難以割舍的,直到船看不見了,還舍不得離開?!薄罢f得太好了,直到船看不見了,李白仍佇立江畔,似乎要把一片情意托付江水?!蔽已a充道。接著我順勢引導學生想象“盡”的是什么,“不盡”的是什么,深入體會友人之間的感情。學生暢所欲言,情感達到了又一個高潮。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對于個別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我巧妙地施以誘導點化,使之成為點燃全體同學創(chuàng)新的“星星之火”,激活課堂生命活力的“興奮劑”,讓課堂錦上添花。
四、引導朗讀,讓生成得以升華
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是結合了自己獨特感受后的一種重新構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依據教材,超越教材,作語文材料的嘗試挖掘,凸現(xiàn)教材中所潛存著的思仿佛不是學習者、朗讀者,而是江畔的李白,內心已完全沉浸在古詩描寫的意境中。學生對詩句的詮釋豐富而獨具個性,朗讀時或慷慨激昂,或悲壯雄厚,或平穩(wěn),或悠長……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情感,使生成獨樹一幟,使課堂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