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華 周華高
(成都軍區(qū)峨眉療養(yǎng)院,614200)
患者,男,67歲,因反復發(fā)作心悸、氣促癥狀10余年,于2011年6月入住我院。患者既往有明確高血壓病史4年。入院查體:體溫、脈搏、呼吸正常,血壓為132/74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降壓藥后)。心電圖檢查:心房顫動伴室內(nèi)差異性傳導。腹部及胸腔彩超檢查提示:①左腎囊腫;②脾大;③肝、膽、胰、右腎未見明顯異常;④左側(cè)胸腔少量積液。超聲心動圖檢查所見:室間隔增厚,右冠竇竇瘤形成,主動脈瓣重度返流,肺動脈瓣中度返流,二尖瓣輕度返流。從心尖四腔和兩腔切面觀察,于心臟底部左房外上側(cè)見一大小約5.3 cm×5.1 cm的近無回聲區(qū)(圖1),與左房間有一膜狀高回聲相隔,外側(cè)面受骨骼和肺氣影響顯示不清,膜狀高回聲厚約0.7 cm,兩側(cè)面較光整,與左房間無開口,CDFI顯示未見明顯穿隔血流。多切面掃查顯示左房受壓變形,入左房的肺靜脈血流受擠壓,貼房間隔流入左房內(nèi)。超聲診斷:心底部左房外上側(cè)近無回聲區(qū),考慮縱隔囊腫可能性大。CT檢查所見:中下縱隔約平7~9胸椎左房與食道之間見一大小約4.8 cm×6.6 cm×5.4 cm團塊影,邊界清,以水密度為主的混合密度,左房受壓變小,食道明顯受壓右偏,提示縱隔囊腫伴出血機化可能性大。綜合患者病史、體征、輔助檢查,考慮患者發(fā)生心房顫動為該占位所致?;颊咝行厍荤R下縱隔占位病變切除術后心房顫動消失。病理診斷為縱隔囊腫。
縱隔囊腫是縱隔內(nèi)的一種良性病變,發(fā)病率占全部縱隔腫物的20%左右。正常縱隔由于前有胸骨遮擋,兩側(cè)又為肺內(nèi)氣體所阻,受胸骨和肺組織的強回聲影響,縱隔病變有時不易清晰顯示而導致漏診,超聲常只可顯示大血管和心臟。本病例由于腫塊體積較大,超聲心動圖檢查時利用心臟腔室作為透聲窗,仍能得出較好的圖像,有助于診斷。此病例縱隔囊腫要注意與三房心相鑒別。三房心為罕見的先天性心臟病,通常右房基本正常,左房被一纖維薄膜分隔為真性左房和副房,最常見的三房心其纖維膜上有一小孔與左房相通,彩色多普勒顯示有過隔膜孔的細束血流[1]。本病例膜狀回聲較厚,且與左房間無小孔相通、無穿隔血流,通過二維和多普勒超聲能做出明確診斷。
圖1 縱隔囊腫的聲像圖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yī)學[M].3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