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新,衛(wèi)玉彩,李朝霞
(1.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yī)院眼一科,河北滄州061001;2.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眼科,河北石家莊050000)
不同程度近視眼眼軸長度及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的觀察
高瑞新1,衛(wèi)玉彩2*,李朝霞1
(1.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yī)院眼一科,河北滄州061001;2.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眼科,河北石家莊050000)
目的通過對不同程度的近視眼進行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及眼軸長度測量,分別與正常對照組比較,評價其差異。方法收集不同程度近視患者55例(90眼),分為低、中、高度近視3組,同時選擇正常對照組20例(30眼),分別進行眼軸長度測量及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測量,進行光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時將黃斑區(qū)分為9個區(qū)域。結果低度近視組與正常對照組之間各個區(qū)域視網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度近視組視網膜厚度出現區(qū)域性變?。≒<0.05),高度近視組的視網膜厚度明顯變?。≒<0.01)。高度近視的黃斑中心凹及鼻側內圈的視網膜厚度較低、中度組未見明顯變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度近視組的眼軸較正常對照組變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度近視組及高度近視組的眼軸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近視眼眼軸隨近視程度的加深逐漸延長。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分布存在區(qū)域特異性,隨屈光度的增加出現區(qū)域選擇性變薄,高度近視眼視網膜變薄是確實存在的,主要在旁中心凹區(qū),而不是在中心凹。
近視;體層攝影術,光學相干;視網膜
近視眼是最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對多個眼部組織結構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其中,病理性近視的影響最重,其又稱高度進行性近視,患眼屈光度≥-6.00D,眼軸>24mm且合并視網膜脈絡膜萎縮變性、后鞏膜葡萄腫等病理改變。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與眼軸從不同方面反應了眼的形態(tài)學特征,我們即采用光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檢查及眼軸測量來發(fā)現不同程度近視眼特別是病理性近視眼的形態(tài)學變化,以期為尋找近視的病因及治療方法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yī)院準分子激光中心就診的近視患者55例(90眼),年齡18~32歲,其中低度近視組18例(30眼),中度近視組17例(30眼),高度近視組20例(30眼)。選擇正常對照組20例(30眼)。正常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18~32歲,平均(24.02±3.77)歲,屈光度為≥-0.75而≤0.50D,平均(-0.12±0.44)D;低度近視組男性9例(16眼),女性9例(14眼),屈光度為≥-2.75D而≤-1.00D,平均(-1.98±0.65)D,平均年齡(23.93±3.97)歲;中度近視組男性9例(16眼),女性8例(14眼),屈光度為≥-5.75D而≤3.00D,平均(-4.78±0.76)D,平均年齡(24.13±3.92)歲;高度近視患者中男性10例(14眼),女性10例(16眼),屈光度為≥-14.00D而≤-6.00D,平均(-10.38±3.21)D,平均年齡(23.62±3.15)歲。
1.2 入選標準:①近視眼患者入選標準,最佳矯正視力≥0.8,眼壓≤21mmHg,眼底視盤的杯盤比<0.5,且雙眼杯盤比差值≤0.2,眼底檢查除視盤旁存在近視弧形斑外無其他眼底病變。排除眼外傷史、眼內及眼外手術史、糖尿病、高血壓等可導致眼部病變的全身性疾??;除外青光眼、色素膜炎、白內障等其他眼病及顱內病變的中高度近視眼患者。②正常對照組標準,裸眼視力≥1.0,眼壓≤21mmHg。眼底視盤的杯盤比<0.5,且雙眼杯盤比差值≤0.2。無視神經、視網膜疾病史,無青光眼及遺傳性眼病的家族史,無糖尿病、高血壓等可導致眼部眼底改變的全身病變,無眼外傷及眼部手術史。
1.3 方法
1.3.1 一般檢查:對所入選對象常規(guī)眼部檢查,包括裸眼視力、眼前段裂隙燈、眼底、眼壓檢查,近視眼散瞳驗光查矯正視力。
1.3.2 OCT檢查:檢查系統(tǒng)軟件自動生成一個表格,此表格包含黃斑區(qū)9個部分的平均視網膜厚度。其中直徑1mm區(qū)為黃斑中心區(qū);直徑>1~3mm區(qū)為內圈區(qū)域;直徑>3~6mm區(qū)域為外圈區(qū)域。中央區(qū)視網膜平均厚度(A1),上方內圈(A2),顳側內圈(A3),下方內圈(A4),鼻側內圈(A5),上方外圈(A6),顳側外圈(A7),下方外圈(A8),鼻側外圈(A9)(圖1)。軟件自身所帶的色階顯示可使異常部位一目了然,其中綠色表示正常范圍厚度,紅色是變薄,黃色表示變厚。
1.3.3 眼軸測量:愛爾凱因角結膜麻醉滿意后,用BME-200型眼科A/B型超聲診斷儀對所有入選對象行雙眼眼軸測量,要求患者仰臥位,1只眼連續(xù)測量5次,刪除變異較大的數值,取最后的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分別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及q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組黃斑區(qū)9個部位的視網膜厚度,見圖2~4。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較,低度近視組各區(qū)域的視網膜厚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度近視組的A3、A7、A8變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度近視組的A2、A3、A4、A6、A7、A8、A9明顯變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低度近視組眼軸較正常對照組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高度近視組眼軸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圖1 黃斑區(qū)的9個分區(qū)
圖2 正常對照組9個區(qū)域的視網膜厚度(L/μm)
圖3 中、低度近視組9個區(qū)域的視網膜厚度(L/μm)
圖4 高度近視組9個區(qū)域的視網膜厚度(L/μm)
表1 4組9個區(qū)域視網膜厚度及眼軸長度比較(±s)
表1 4組9個區(qū)域視網膜厚度及眼軸長度比較(±s)
*P<0.05 #P<0.01 △P<0.01與正常對照組比較(q檢驗)
組別眼數視網膜厚度(L/μm)A1A2A3A4A5正常對照組30245.60±16.94322.30±17.06306.67±14.24317.63±11.99323.70±13.87低度近視組30245.40±19.63322.23±16.99306.07±12.11315.67±13.16323.13±15.15中度近視組30249.50±19.34311.27±12.71296.53±20.62*315.40±10.62320.33±13.27高度近視組30245.37±12.96310.17±12.71#295.13±14.98#308.73±13.41#324.17±18.77組別眼數視網膜厚度(L/μm)A6A7A8A9眼軸長度(L/mm)正常對照組30283.37±9.95263.33±12.10267.70±12.71297.00±13.4323.23±0.99低度近視組30283.23±11.97263.17±12.02267.00±14.39297.17±13.2823.75±0.90*中度近視組30275.57±10.51254.93±12.89*259.10±12.80*290.10±14.05*25.00±1.17△高度近視組30271.47±10.64#251.37±13.38#255.37±13.06#285.33±13.14#26.05±1.12#
近視是一種影響視力的常見眼病,并且隨著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環(huán)境的變化,高度近視的比例不斷上升。高度近視的主要危害在于其導致的嚴重并發(fā)癥。其導致的眼底病變主要是黃斑部的病變,黃斑是維持中心視力和視功能的主要結構,一旦病損將使視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病理性近視的眼底疾病又極易并發(fā)白內障;另外,青光眼與近視有相關性,近視更易發(fā)生青光眼性視神經損害[1]。
OCT是一種新型的視網膜檢查設備,其光波投射到不同組織后出現不同層次的反射光,據此可獲得不同層次的截面圖。根據光相干原理,通過Michelson干涉儀,選擇性地接收和強化特定層次的反射光。獲取不同的反射信息,經過計算機處理成像,以偽色形式顯示視網膜的斷面結構。本研究應用的頻域OCT可獲得黃斑區(qū)視網膜各個層面高清晰的的三維圖像,對了解近視眼的黃斑病變有很大的幫助。
OCT是一種新型的影像學診斷工具,能在活體上進行類似于病理學的檢查,新型的頻域OCT的組織軸向分辨率達到5μm,能定量測量黃斑中心凹視網膜的厚度、定性描述黃斑區(qū)視網膜各層組織結構變化的特點,可對病情進行評價,并為近視眼的黃斑病變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2-3]。
本研究結果顯示,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在各區(qū)域是不同的,在內環(huán)及外環(huán),顳側的視網膜最薄,上下方和鼻側視網膜相對較厚。這符合黃斑神經纖維在解剖學上的走行分布:黃斑發(fā)出的神經纖維成弧形方向,到達視盤,顳側周邊部神經纖維以水平子午線為界,分別由上下方繞過黃斑到達視盤。這也同時驗證了Wang等[4]的研究結果。提示隨著近視度數的增加,黃斑區(qū)的視網膜確實是變薄的,但是變薄區(qū)不是在黃斑中心凹,而是在旁中心凹區(qū);同時,眼軸也是逐漸延長的。高度近視眼鞏膜的組織、物理力學改變可能是導致高度近視眼的旁中心凹網膜變薄的直接因素。本研究中心凹區(qū)(A1)的視網膜厚度在4組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對入選患者的要求較高,所選擇的高度近視眼要求眼底檢查無黃斑部明顯病理性改變,且矯正視力基本正常,在這類患者中眼軸的延長可能只是造成了周邊部的視網膜的不同程度變薄,尚未累積到黃斑部。我們也假設當高度近視的黃斑部已出現明顯的病理學變化時,黃斑中心凹的視網膜厚度很可能也是變薄的。這與Abbott等[5]研究的結果相一致。Cheng等[6]報道高度近視的患者黃斑中心凹的視網膜厚度變厚。我們認為,出現黃斑區(qū)明顯病理學改變患者的矯正視力及近視力都很差,或者出現了旁中心注視,這時OCT所顯示的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可能存在偏差。這就要求我們重新選擇病例及尋找更先進的儀器才能證實。為何鼻側內圈視網膜厚度與黃斑區(qū)的其他各區(qū)域的變化不同,為何與近視度數無關,考慮可能是樣本量較小,如果選擇大樣本量,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
Schmucker等[7]報道了測量活體小鼠眼軸,屈光度在2D時其眼軸已經發(fā)生了改變。說明近視眼的眼軸延長是肯定存在的。機械學說認為:玻璃體腔增大導致眼軸延長,眼軸延長又導致了眼底的改變,因此,近視眼的眼軸增長與玻璃體腔增大是互為因果的。近視眼底改變的本質是眼軸的拉長,眼球的擴張致使眼球壁組織菲薄,影響視網膜脈絡膜的微循環(huán),導致血供障礙、營養(yǎng)不良及組織變性等發(fā)生,它隨屈光度的加深而種類增加,對于高于-6D的高度近視眼,其眼底改變的形式仍是從豹紋狀改變到病理性改變的病理過程[8],這些組織上的變化必然會導致營養(yǎng)代謝失調,從而導致脈絡膜的局灶性或彌漫性萎縮。
綜上所述,近視眼特別是病理性近視對眼底的形態(tài)學影響是確實存在的,我們希望能從近視眼形態(tài)的變化規(guī)律著手,尋找延緩或者阻止近視發(fā)生發(fā)展的新方法;另外,我們更希望能通過提前進行人為干預某一環(huán)節(jié)達到預防近視的目的,這都有待于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1]HORN FK,MRDIN CY,LAEMMER R,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local glaucomatous visual field defects and loss of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measured with polarimetry and spectral domain OCT[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9,50(5):1971-1977.
[2]KIM SJ,BRESSLER NM.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cataract surgery[J].Curr Opin Ophthalmol,2009,20(1):46-51.
[3]FALAVARJANI KG,NIKEGHBALI A.OCT and cataract[J]. Ophthalmology,2010,117(4):849-850.
[4]WANG G,QIU KL,LU XH,et al.The effect of myopia on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measurem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dscanninglaser polarimetry[J].Br J Ophthalmol,2011,95(2):255-260.
[5]ABBOTT CJ,GRUNERT U,PIANTA MJ,et al.Retinal thinning in treeshrewswithinducedhighmyopia: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histological assessment[J].Vision Res,2011,51(3):376-385.
[6]CHENG SC,LAM CS,YAP MK.Retinal thickness in myopic and non-myopic eyes[J].Ophthalmic Physiol Opt 2010,30(6):776-784.
[7]SCHMUCKER C,SCHAEFFEL F.In uivo biometry in the mouse eye with lovo cohereme interferometry[J].Vision Res,2004.44(10):2445-2456.
[8]方嚴,石一寧,謝馳.21~40歲中青年高度近視眼底改變及相關生物參數演變趨勢[J].臨床眼科雜志,2010,18(2):97-103.
(本文編輯:劉斯靜)
R778.11
B
1007-3205(2012)12-1452-04
2012-06-11;
2012-09-10
高瑞新(1979-),女,河北滄州人,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從事眼底病診治研究。
*通訊作者
10.3969/j.issn.1007-3205.2012.1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