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同學說與清末民初社會主義的傳播與評說

        2012-04-29 00:00:00張衛(wèi)波
        人文雜志 2012年4期

        內(nèi)容提要 清末民初,思想界在介紹和評說社會主義的時候,中國古代的大同學說受到了廣泛關注,以至于經(jīng)常有人將社會主義與大同學說相提并論。出現(xiàn)這種文化現(xiàn)象,不是偶然的,其主要目的是要從大同學說中汲取構建新社會、新世界的思想源泉。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大同學說成了中國人最初認知和接受社會主義的民族文化基因,推動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五四后期,伴隨著國人對社會主義了解的深入,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逐漸開始將社會主義與大同學說區(qū)別開來。

        關鍵詞 社會主義評說 大同學說 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2)04-0139-08

        清末民初,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清新的思想在中國文化界傳播開來,并最終演變成了一種影響中國前途和命運的社會思潮。究其原因,固然主要是因為西學沖擊、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推動、中國社會的內(nèi)在需要等因素影響,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中國古代的大同學說在社會主義傳播的過程中,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成為中國人認知和接受社會主義的民族文化基因。自20世紀80年代起,學界在關注清末民初社會主義傳播的同時,也開始注意到大同學說的影響, [日]石川禎浩《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史》、許全興《毛澤東與孔夫子》、羅志田《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吳澤《傳統(tǒng)大同理想與近代社會主義思潮》、鄭林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新論》、陳鵬鳴《論康有為的大同思想》等著作和論文對此都有所涉及。本文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以大同學說的影響為切入點,深入探討推動社會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內(nèi)部文化動因。

        一、大同學說與社會主義傳入中國

        社會主義是19世紀中后期伴隨著西學東漸之風傳到中國的。起初,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并不是很完整,更談不上準確,很多人甚至將社會主義社會與大同社會相提并論,牽強比附。雖然,大同理想所設計的中國式烏托邦與社會主義社會,在本質(zhì)上并不相同,但是,在當時背景下,這卻構成了近代中國人接觸、認知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文化基因。

        大同社會是古代中國人長期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是中國式的烏托邦社會。關于大同社會的淵源及具體情形,《禮記?禮運》是這樣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第九》,《四書五經(jīng)》,中華書局,2009年,第344頁。從《禮記?禮運》的記述可以看得出,孔子所描述和向往的大同社會,其實是指遠古時代黃帝、堯、舜時期的社會,其基本特征是沒有私產(chǎn)、沒有貧富、人人均等、物盡其力、人盡其才、社會太平。由于《禮記》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并且該書明確指出大同學說出自孔子之口,因此,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總習慣于將大同學說作為孔子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來看待。即使北宋之后李清臣、呂祖謙、朱熹等人對大同學說是不是孔子的思想有所懷疑, 相關言論見鄭林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新論》,《黨的文獻》2010年第2期。也并沒有引起廣泛響應和認可。但是,清末民初,隨著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日益式微,文化界開始對大同學說的出處,以及是否屬于孔子思想的范疇產(chǎn)生質(zhì)疑并進行了激烈爭論。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康有為不僅堅信大同學說是孔子思想的精義所在,而且認為“大同之學”是孔子現(xiàn)代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為此他說:“若無《春秋》三世、《禮運》大同之學,則孔子之道,已不能范圍今世矣?!?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下冊,中華書局,1981年,第1112頁。與康有為相反,吳虞則認為,大同學說源于老子,指出:“孔氏問禮于老聃,禮運大同之說,乃竊道家之緒余,不足翹以自異。” 吳虞:《儒家大同之義本于老子說》,《新青年》第3卷第5號,1917年7月1日。梁漱溟作為現(xiàn)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也對于時人將《禮運》大同學說納入孔學范疇表示懷疑,認為“(孔家經(jīng)籍)只有《禮運大同》一篇話看著刺眼,覺得大不對?!辈⒅赋觯骸斑@篇東西其氣味太與孔家不對,殆無可辯。晚世所謂今文家者如康長素之流,其思想乃全在此。他所作的《大同書》替未來世界作種種打算,去想象一個美滿的境界;他們一班人奉其為至寶,艷稱不勝,我只覺其鄙而已矣!”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2-463頁。大同學說是否屬于孔子思想是近代以來文化界爭論不休的一個公案。本文無意參與此爭論,只是想說明大同學說無論與孔子是否有關,這一中國式的烏托邦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都是十分深遠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社會主義剛剛傳入中國時,大同學說受到了廣泛關注。其情形正如有些論者所指出“晚清西方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激起的另一股浪潮是《禮運?大同章》的崛起?!?劉桂生:《晚清“墨學復興”與社會主義學說傳入中國》,《教學與研究》1986年第4期。清末民初,不僅思想界經(jīng)常有人對社會主義與大同學說進行比較,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甚至將社會主義與大同學說等量齊觀。在當時,大同學說實際上充當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文化的銜接點,是社會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民族文化基因。

        早在洋務運動時期,有關社會主義的消息就零星地傳入了中國。王韜、黎庶昌、李鳳苞等人先后在自己的著述中提到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一些情況。從當時中國人對西方社會主義學說的理解來看,最初一些翻譯者是用 “大同”、 “均平”、“均貧富”之類的詞,來概括西方的各種社會主義學說的。 姜義華編:《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初期傳播》,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第12-18頁。維新運動后,代表科學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最早記錄,就資料的可靠性而言,人們還是習慣于把時間追溯到1899年。就在這年的2月到5月間,上海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連續(xù)刊載了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節(jié)譯、蔡爾康撰文的《大同學》。這篇長文在一開始就指出自己所介紹的是西方的“大同學”,指出:“近而究大同(二字出禮運篇,蓋禹湯文物成王周公之治,僅小康耳)之理,縱使名流接踵,多冥心屏氣而不之道。”正是在這篇介紹西方“大同之理”的長文中,首次提到了“馬克思”中文譯名,指出:“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馬克思之言曰: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突過于君相之范圍一國?!薄洞笸瑢W》共分十章,而《萬國公報》只刊載了前四章。為了使時人對該書有一個全面的了解,1899年5月,上海廣學會將《大同學》單獨成冊出版。在該書的第八章《今世養(yǎng)民策》中,恩格斯及其學說也多次被提及,認為“德國講求養(yǎng)民學者,有名人焉,一曰馬克思,二曰恩格思(即恩格斯)。” 林代昭、潘國華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影響的傳入到傳播》上冊,清華出版社,1983年,第41-44、55-56頁。

        20世紀初,談論社會主義的中國人逐漸多了起來。梁啟超是近代中國較早談論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人。1902年9月,他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中,提到了馬克思,認為“麥喀士,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也?!?梁啟超:《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新民叢報》第18號,1902年9月15日。1904年2月,在《中國之社會主義》一文,他認為社會主義與中國古代的井田制相似,指出:“中國古代井田制度,正與近世之社會主義同一立腳點?!?梁啟超:《中國之社會主義》,《新民叢報》1904年2月14日,第46、47、48合刊。同年3月,在《新大陸游記》第15節(jié)中,他又進一步認為“蓋國家社會主義,以極專制之組織,行極平等之精神,于中國歷史上性質(zhì),頗有奇異之契合也?!?梁啟超:《新大陸游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8頁。繼梁啟超之后,在日本的馬君武、朱執(zhí)信等留學生對社會主義進行了更為廣泛的介紹。由于當時很多中國人一時無法將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相區(qū)別,于是劉師培、李石曾、江亢虎等無政府主義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社會主義的重要介紹者。如中國最早《共產(chǎn)黨宣言》節(jié)譯本的序言,就是劉師培(申叔)寫的。他們在解讀和界定社會主義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借用了“大同”、“公道”、“至公”之類的詞。如李石曾在《社會主義》一文中,是這樣界定社會主義的,他說:“社會主義者,無自私自利,專憑公道真理,以圖社會之進化。無國界,無種界,無人我界,以冀大同……”1911年8月,江亢虎在《社會主義研究會開會宣言中》,也宣稱:“社會主義者,大同之主義,非差別之主義。不分種界,不分國界,不分宗教界,大公無我,一視同仁,絕對平等,絕對自由,絕對親愛?!?林代昭、潘國華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影響的傳入到傳播》上冊,第254、284頁。從晚清一些中國人將西方社會主義思想納入“大同學”范疇可以看出,當時人的確是想在中國古代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的社會主義思潮之間尋找某種契合點。實際上,在社會主義傳入中國初期,國人存在這一意愿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盡管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在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方面,兩者卻大同小異、殊途同歸。無論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他們同樣都希望未來社會物質(zhì)豐盈、個性自由、人人平等、相互關愛。在這種情況下,國人常常將大同理想和社會主義相提并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民國建立后,伴隨著社會主義在思想文化界的進一步傳播,將社會主義與大同學說相提并論的更是大有人在。一些主張保守傳統(tǒng)文化的人就認為“所謂社會主義者,稽諸禮運,我先民固早有此胎觀矣?!?張爾田:《孔教》,《甲寅雜志?通訊》,1914年7月10日,第1卷第3號,第21頁。并指出:“今之所謂新思潮,無論如何推行至滿志躇躊,亦終不能出禮運大同一章之古說?!?柯璜:《璜對于世界新思潮之新生活惟在吾國今日大有懷疑之問題謹一一表出愿與全國主張新文化者共討論之》,《孔教十年大事》第2卷,太原宗圣會,1924年,第85頁。不排除當時的確有一些人是以提倡大同學說為由,來排斥和抵拒社會主義的,但是,更多的人將社會主義和大同社會聯(lián)系起來,其目的在于夢想建立一個沒有壓迫和侵略的新社會、新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伴隨著社會主義思潮在世界范圍內(nèi)興起,探討社會主義和大同理想之間關系的人不絕如縷。如梁啟超就十分樂觀地指出:“論文明之極致,必以我國古代所謂大同主義為究竟。一切歷史,無非向此極修遠崇高之前路,節(jié)節(jié)進行?!?梁啟超:《國際聯(lián)盟與中國》,《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743-744頁。俄國十月革命后,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曾一度認為“夫蘇維埃主義者 ,即孔子之所謂大同也??鬃釉唬骸蟮乐?,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秶ㄖ付砹_斯)立國之主義不過如此而已?!?《孫中山全集》第8卷,中華書局,1986年,第405頁。之后,當他重新闡釋三民主義時,更是認為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大同主義三者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認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chǎn)主義,即是大同主義?!辈⒅赋觯骸罢嬲拿裆髁x,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孫中山全集》第9卷,中華書局,1986年,第355、394頁。

        從清末民初中國報刊雜志對社會主義及馬克思學說的介紹可以看得出,當時中國人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同學說的影響,甚至存在誤讀。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其實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并非偶然。因為中國畢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中國人剛剛接觸社會主義的時候,他們的頭腦中不可能是空白一片,往往是他們的頭腦中已經(jīng)有了一個中國式的預設概念,然后才對異域文化的類似思想有所回應和認同。而在社會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初期,大同學說恰恰充當了中國人認同社會主義的預設概念。也可以說,正是社會主義傳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中國人頭腦中久已存在的大同夢想。兩者相激相蕩,推動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就此而言,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中國最初探討社會主義的不是其他人,而恰恰是那些對中國歷史文化有濃厚感情而被視為“保守者”的康有為、梁啟超、劉師培等人。當然,隨著中國人對社會主義了解的深入,人們開始逐漸將大同理想和社會主義區(qū)分開來,從而將主要精力放在宣傳和詮釋社會主義上面。至于為什么到最后更多的中國人選擇了社會主義,而不再一味沉迷于大同夢想,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大同夢想只是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憧憬和遐想的空間,而社會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則僅為人們描繪了未來理想社會的藍圖,而且還提供了實現(xiàn)這一理想社會的理論依據(jù)和方法原則。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則進一步增強了國人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

        二、康有為的《大同書》與社會主義關系辨

        要探討清末民初社會主義傳播與大同學說之間的關系,康有為所著的《大同書》是不能不關注的。就在上海廣學會出版了李提摩太節(jié)譯、蔡爾康撰文的《大同學》的第三年,康有為于1902年寫成《大同書》。在該書中,康有為發(fā)揮《公羊》三世說和《禮運》大同學說,運用西方進化論學說,吸收近代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為世人描繪了一個“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理想世界。對于《大同書》,康有為一方面十分謹慎小心,直到1913年才在《不忍》雜志上公開刊登了其中部分章節(jié);另一方面又十分得意,曾賦詩抒懷說:“大同猶有道,吾欲度生民。”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第516-517頁。后來甚至自稱:“吾三十年前,發(fā)大同之說,明天下為民公有之義,舉國莫我先也。”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下冊,第1047頁。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曾周游列國,要做嘗遍百草的神農(nóng)。期間,他讀了很多介紹西方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書。從《大同書》所描寫的社會,我們可以清晰的斷定,康有為的思想與當時歐洲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關于康有為大同思想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國內(nèi)外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和爭論,詳細觀點見蕭公權著、汪榮祖譯的《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32-438頁。康有為認為,要實現(xiàn)大同社會,就要“去國界合大地”、“去級界平民族”、“去種界同人類”。為了消除國界界限,他主張“公治”,要求廢除國家,設立公政府,解散軍隊,消弭戰(zhàn)爭,人們平等相待。同時,他認為大同社會的財產(chǎn)應該“公有”、“同享”,提出“郵電全歸公政府”;“無國界,一切交通劃一”;“無國,貸幣由公鑄,紙幣由公造。度量權衡大同”;“無國界,禁疫歸一律”;“銀行歸于公”;“貧民歸公政府恤養(yǎng)”;“病者皆歸公醫(yī)防治之”;“死者歸考終院料理喪葬”,等等?!?康有為:《大同書》,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69、91-107頁。

        正因為康有為設想的大同社會體現(xiàn)了“公治”、“公有”、“同享”的特點,因此,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不斷有人將康有為的大同社會與共產(chǎn)主義聯(lián)系起來。如有的人就把康有為的“三世說”與馬克思的三階段說進行比較,認為康有為以“據(jù)亂世”、“升平世”、“大同世”來說明“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發(fā)展; 黎澍:《論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史研究》1954年第3期。也有的人認為,康有為在寫《大同書》初稿時,是向往資本主義,到定稿時才向往共產(chǎn)主義。 張玉田:《關于大同書的寫作過程及其內(nèi)容發(fā)展變化的探討》,《文史哲》1957年第9期。還有的論者更是明確的指出,康有為的大同思想“與共產(chǎn)主義思想體系有一些不謀而合之處,也可以說,康有為在自己獨立的思想探討中,涉及到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一些內(nèi)容,在自己的思想中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因素。”但是,考慮到康氏大同思想的主要來源是先秦諸子的“大同”思想,尤其是對于如何實現(xiàn)大同途徑的思考十分膚淺的,因此,論者普遍認為,康氏的大同思想更接近于西方的空想社會主義和歷史上的“烏托邦”思想,不能將“它歸之于共產(chǎn)主義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李子文編著:《近代中國的“烏托邦”構想:康有為與〈大同書〉》,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第139頁。

        如果仔細比較,會發(fā)現(xiàn)康有為設想的大同社會中的確存在著與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相類似的地方,但是若藉此認為大同社會就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則顯然過于牽強。畢竟兩者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對未來社會的構想、實現(xiàn)的方法等方面還是有本質(zhì)差別的。關于大同學說的本質(zhì),及其所代表的中國古代空想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社會主義的區(qū)別,陳獨秀曾進行過十分深刻的論述。他認為,且不談《禮運》大同學說是否屬于孔子思想,“即使禮運出于孔子,而所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者,乃指唐虞禪讓而言,大同之異于小康者,僅傳賢傳子之不同,其為君主私相授受則一也。若據(jù)此以為合于今之共和民選政制,是完全不識共和為何物?!?陳獨秀:《答吳虞》,《新青年?通信》第3卷第5號,1917年7月1日。在他看來,大同學說等“古代所講的社會主義,都是理想的;其學說都建設在倫理上面,他們眼見得窮人底苦惱是由貧富不均,因此要想把全社會底貧富弄得絕對的平均或相對的平均;至于用什么方法來平均貧富,都全是理想,不曾建設在社會底經(jīng)濟的事實上面,所以未能成功?!彼J為,近代所講的社會主義,與古代的空想社會主義存在的根本不同,“其宗旨固然也是救濟無產(chǎn)階級底苦惱,但是它的方法卻不是理想的簡單的均富論,乃是由科學的方法證明出來現(xiàn)社會不安的原因,完全是經(jīng)濟制度——即生產(chǎn)和分配方法——發(fā)生了自然的危機?!?陳獨秀:《社會主義批評》第9卷第3號,《新青年》,1921年7月1日。很顯然,在陳獨秀看來,社會主義和大同學說的最大區(qū)別在于,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科學方法研究基礎上,是能夠?qū)嵺`的,而大同學說更多的是一種期望和理想。

        盡管康有為《大同書》所描寫的社會是一個地道的烏托邦,但是,康有為并不這樣認為。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當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倡議建立國際聯(lián)盟時,康有為興奮不已,認為自己所描述的大同社會已經(jīng)初露端倪,充滿希望,為此,他說:“此次議和,外之為地球大同之漸,內(nèi)之為中國自由之機,天下古今大事,未有比此次合議者也。吾昔二十七歲著《大同書》,期世界之大同,三十余年矣。不意今美總統(tǒng)威爾遜倡國際大會,欲令各國平等自由,以致天下太平,竟見實行之一日,歡喜距躍,不能言狀?!?《康有為致陸徵祥書》,《康南海最近之言論》,《晨報》1919年1月9日。后來又稱道:“今美總統(tǒng)威爾遜發(fā)國際大同盟之議,求世界之和平,令天下各國,無大無小,平等自由;此真太平之實事,大同之始基”。 《康南海最近之言論(二)》,《晨報》1919年1月12日。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康有為大同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大同思想對后世的影響見陳鵬鳴:《論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安徽史學》2000年第4期。其中,影響比較明顯的要數(shù)青年毛澤東。毛澤東青年時期常看《新民叢報》,一度十分“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 甚至曾在學校墻報的文章中提議“康有為當國務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 [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東方出版社,2005年,第127、129頁。即使到了五四時期,對于康有為所宣揚的大同思想和據(jù)亂、升平、太平三世說,他也表示一定的認同。1917年8月23日,他在《致黎錦熙》信中就說:“孔子知此義,故立太平世為鵠,而不廢據(jù)亂、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鵠也?!雹啖?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89、184-185、454頁。之后,在《<倫理學原理>批注》中,盡管他已經(jīng)意識到大同理想是一種謬誤的、空想的理想,認為“唱大同之說者,豈非謬誤之理想乎?”并指出“人現(xiàn)處于不大同時代,而想望大同,亦猶人處于困難之時,而想望平安。然長久之平安,毫無抵抗純粹之平安,非人生之所堪,而不得不于平安之境又生出波瀾來。然大同亦豈人生之所堪乎?吾知一入大同之境,亦必生出許出<多>競爭抵抗之波瀾來,而不能安處于大同之境矣。”⑧但是,應該看到的是,此時大同理想仍然是青年毛澤東構建新社會的重要素材。如1919年12月1日,他將大同理想與新村主義、工讀主義混合,寫成《學生之工作》一文,提出要創(chuàng)建一個新社會,“新社會之種類不可盡舉,舉其著者:公共育兒院,公共蒙養(yǎng)院,公共學校,公共圖書館,公共銀行,公共農(nóng)村,公共工作廠,公共消費社,公共劇院,公共病院,公園,博物館,自治會”。⑨這與康有為《大同書》所描寫的社會有很多相似之處。即使到了晚年,毛澤東也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康有為的《大同書》,而人民公社化運動則更直接地反映了大同思想對毛澤東影響。 許全興:《毛澤東與孔夫子》,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9-70頁。

        三、大同思想與社會主義思潮興起

        雖然大同思想在本質(zhì)上不同于社會主義,然而有一點事實卻不可忽視,那就是在中西文化交融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大同學說的確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憧憬和構建新社會、新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民族文化資源。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當大同學說和社會主義理論聯(lián)系在一起時,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和加快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事實上,當時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如蔡元培、李大釗、吳玉章、邵力子、毛澤東、周恩來、惲代英、郭沫若等,在深入了解社會主義之前,他們經(jīng)常以大同學說來詮釋和類比社會主義。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五四時期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直接推動了新文化運動開展。對于社會主義,蔡元培是持歡迎態(tài)度,一度喊出了“勞工神圣”的口號。但對于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蔡元培也不排斥。他在設計自己的政治和社會理想的時候,就夾雜著西方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固有的大同理想。當?shù)谝淮问澜绱髴?zhàn)結(jié)束后要召開國際聯(lián)盟大會時,他在《黑暗與光明的消長》的演講中,更是將世界發(fā)展趨勢與大同主義聯(lián)系起來,認為協(xié)約國勝利體現(xiàn)了“黑暗的種族偏見消滅,大同主義發(fā)展”,而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主義,反映了“大同主義發(fā)展的機會”。至于大同學說與社會主義的關系,蔡元培在《〈社會主義史〉序》中,也時常將兩者相提并論,認為:“我們中國本有一種社會主義的學說,……《禮運》記孔子說:‘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意義,且含有男女平等主義。” 沈善洪主編:《蔡元培選集》下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214、1225-1226、1242-1243、1249-1250頁。

        李大釗是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播者,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北方地區(qū)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者。李大釗信仰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但并不排斥大同理想,相反,他還把世界大同是人類進化的共同目標,指出“現(xiàn)在世界進化的軌道,都是沿著一條線走,這條線就是達到世界大同的通衢,這是人類共同精神聯(lián)貫的脈絡。”在李大釗看來,個性自由和大同團結(jié)是未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兩個重要趨向,缺一不可,即“方今世界大通,生活關系一天復雜似一天,那個性自由與大同團結(jié),都是新生活上、新秩序上所不可少的?!睘榇?,他期望世界聯(lián)合,共趨大同,指出“合世界人類組織一個人類的聯(lián)合,把種界國界完全打破。這就是我們?nèi)祟惾w所馨香禱祝的世界大同!” 李大釗:《聯(lián)治主義與世界組織》,《新潮》第1卷第2號,1919年2月1日。正因為李大釗能夠從社會規(guī)律角度對大同理想進行新的闡發(fā)和認識,因此,有研究者把大同理想視為李大釗從傳統(tǒng)文化走向共產(chǎn)主義的“思想橋梁”之一。 呂明灼:《李大釗對儒家思想社會觀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文史哲》2000年第5期。

        吳玉章是中國共產(chǎn)黨內(nèi)著名的教育家。早年曾參加辛亥革命,后來又參與創(chuàng)建了四川地區(qū)的早期共產(chǎn)主義組織——青年共產(chǎn)黨,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最初接觸社會主義的時候,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同思想的影響,回憶當初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他說:“社會主義書籍中所描繪的人人平等、消滅貧富的遠大理想大大地鼓舞了我,使我聯(lián)想起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三民主義和中國古代世界大同的學說。所有這些東西,在我腦子里交織成一幅未來社會的美麗遠景?!?吳玉章:《回憶五四前后我的思想轉(zhuǎn)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第53-54頁。

        邵力子是國民黨元老,曾參與了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創(chuàng)建。在五四后期的社會主義論戰(zhàn)中,他是極力主張用社會主義解決中國問題的,認為“談論社會主義者也正急欲救窮”,并指出“開發(fā)實業(yè),不用社會主義做基礎,我敢斷言都會底表面愈發(fā)達而內(nèi)幕愈愁慘?!钡趯ι鐣髁x的解讀方面,他卻認為《禮記》中“‘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處于身也,不必為己’,這幾句話確可以代表社會主義底神髓?!?《力子先生再評東蓀君底〈又一教訓〉》,《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新青年》第8卷第4號,1920年12月1日。

        受社會主義思潮影響,青年毛澤東、周恩來、惲代英等人,雖然在這一時期也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但是對于中國固有的大同學說,他們也表示認同和尊重。如毛澤東曾一度認為“大同者,吾人之鵠也”;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89頁。青年周恩來認為“大同之境”是東西方人類的共同發(fā)展趨勢和目標 ,主張“隨著進化的軌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周恩來早期文集》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50、182、224、334頁。惲代英更是對大同社會十分向往,指出“若夫大同之世,無貧賤富貴之階級,無競爭防御之憂患,而后利人類之文明日益發(fā)達,可以作福全世?!?惲代英:《義務論》,《惲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頁。1920年,惲代英融合西方空想社會主義和中國古代大同學說創(chuàng)辦了“利群書社”,并提出“嬰兒公育”、“衣食完全由團體供給”、食則會食、“居住則在公有的房屋中”的思想,便帶有嘗試建立心目中大同理想社會的意味。 參見《惲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7、238頁。

        值得關注的是,民國初年特別是五四時期,將馬克思主義與大同學說相提并論的現(xiàn)象不僅僅局限于思想政治領域,而且還體現(xiàn)在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郭沫若的《馬克斯(思)進文廟》。1926年初,郭沫若在《洪水》第1卷第7號,刊登了《馬克斯(思)進文廟》一文,通過馬克思與孔子對話的形式,對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大同思想與馬克思的思想進行了比較形象的比較。他認為,馬克思的理想社會與孔子大同世界的確有“不謀而合”之處。雖然,孔子“頂多怕只是一個‘空想的社會主義者’”,但是,兩種理想社會也有一致的地方。 郭沫若:《馬克斯進文廟》,《洪水》第1卷第7號,1926年1月1日,第215-216頁。郭沫若的文章刊登后,在思想界一度引起軒然大波,從而引發(fā)了思想界對社會主義與中國文化關系的討論和思考。很多人對郭沫若這種“戲說”馬克思和孔子的做法,進行了指責,認為“孔子是提倡王道的國家主義”,“似乎與大同主義接近些,實際上卻非大同”,“孔、馬二人的思想,畢竟冰炭難容!”并指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以為孔、馬二人的思想,不惟不矛盾,還是同根同源;所以馬克斯能夠進文廟了。此種調(diào)和見解,引經(jīng)據(jù)典,鉤心斗角,費殺了辛苦??墒牵毤毜淄凭?,‘勞而無功’呵!” 陶其情:《馬克斯那能進文廟呢?》,《洪水》第1卷第9期“討論《馬克斯進文廟》”,1926年1月16日。外界的指責和批評,不僅沒有改變郭沫若先前的看法,反而使他更堅信“馬克斯學說和孔子的思想是并不矛盾的”,指出:“王道的國家主義也就是大同主義,也就是共產(chǎn)主義,他并不是不分國界,在私產(chǎn)制度未完全消滅之前,私產(chǎn)的國家和公產(chǎn)的國家,其界限比現(xiàn)今地圖上所畫的還要鮮明的呢??鬃邮峭醯赖膰抑髁x者,也就是共產(chǎn)主義者,大同主義者?!?郭沫若:《我的答復》,《洪水》第1卷第9期“討論《馬克斯進文廟》”,1926年1月16日。大革命時期,郭沫若是積極支持革命的,不僅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而且還在之后不久經(jīng)周恩來介紹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他早年對馬克思主義和大同學說的比較,可以看出,大革命時期他支持和參加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他對大同學說的認同有很大關系的。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十月革命后,不光新文化知識分子和一些革命家,經(jīng)常在宣傳和研究中將社會主義和大同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即使是當年一些親歷或目睹過十月革命的旅俄華工,在思想上也沒有將社會主義與大同社會完全區(qū)別開來。1918年,受蘇俄政府外交部委托,旅俄華工聯(lián)合會創(chuàng)辦了一份宣傳馬列主義的中文刊物。為了能引起中國人的興趣,這份刊物就借用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大同”概念,名曰《大同報》。《大同報》主要宣傳馬列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在旅俄華工中發(fā)行了將近兩年,對提高旅俄華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被認為是“中國人在國外創(chuàng)辦的宣傳馬列主義和十月革命的最早的報紙之一?!?薛銜天:《關于旅俄華工聯(lián)合會機關報〈大同報〉》,《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貒院?,旅俄華工念及《大同報》的影響,還以“大同”為名組織了大同社。 高金山:《旅俄華工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的特殊作用》,《黨史博采》2004年第11期。

        大同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這不僅為很多中國人認識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本土的文化資源,而且還促使一些人去建立類似于共產(chǎn)黨的組織。據(jù)施存統(tǒng)于1921年12月接受日本警視廳審訊時陳述,當時“上海之共產(chǎn)黨有兩種。一種乃陳獨秀所創(chuàng)建,信奉純粹之馬克思主義;另一種為黃界民(黃介民)派所組織,信奉雜以無政府主義思想之馬克思主義?!?《施存統(tǒng)口供》,[日]石川禎浩:《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史?附錄三》,袁廣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368頁。這里所談到的黃介民組織的“共產(chǎn)黨”,就是 “大同黨”。大同黨成立于1920年初,由“新亞同盟黨”發(fā)展而來。 參見黃介民:《三十七年游戲夢》,《近代史資料》總122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81頁。在當時,大同黨有“東方共產(chǎn)黨”之稱,主要由中國、朝鮮、印度、俄國等國人組成,總部在上海,名義上信奉和宣傳社會主義,實際上是一個無政府主義組織。 李丹陽:《朝鮮人巴克京春來華組黨述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它宣揚“人類平等,世界大同”,主張聯(lián)合其他黨派、團體,指出:“凡進化黨派,其主張與本黨宗旨有部分相契合,而不妨礙本黨進行者,皆當以友黨態(tài)度處之。又回、耶、孔、老、佛諸教義,與本黨主義皆有契合之處,亦當以友黨態(tài)度處之?!蓖瑫r,大同黨還反對列強對中國及周邊國家的殖民侵略,反對軍閥統(tǒng)治,主張以“真正自動之國民會議,解決國是,或平民革命解決一切?!?謝彬:《民國政黨史》,榮孟源、章伯峰主編:《近代稗?!返?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2-103頁。雖然,大同黨信奉的主要是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并雜以中國傳統(tǒng)的烏托邦思想,但是,所用的旗號是儒家經(jīng)典中的“大同”,并在當時具有一定影響。據(jù)大同黨創(chuàng)始人黃介民回憶,共產(chǎn)國際派到中國的早期秘密使者波塔波夫,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黨員李大釗、劉清揚、張國燾、黃日葵等曾參加過大同黨; 黃介民:《三十七年游戲夢》,《近代史資料》總122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81、183、189-190頁。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廖仲愷,也曾是大同黨的黨員。 段云章:《中山先生的世界觀》,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281-282頁。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之前,大同黨曾是共產(chǎn)國際看好的組織, 周恩來:《共產(chǎn)國際與中國共產(chǎn)黨》,《周恩來選集》下冊,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3頁。被認為是“社會黨。但是,共產(chǎn)主義思想漸漸滲透到這個黨內(nèi)。” [蘇]威廉斯基—西比利亞科夫:《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夜》,《黨史通訊》1986年第1期,第40、42頁。當然,由于大同黨并非真正信奉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因此,在社會主義運動的大浪淘沙過程中,也很快被淘汰了。

        總之,清末民初,思想界在介紹和評說社會主義的時候,大同學說受到了廣泛關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當時中西文化日趨交融的背景下,思想界關注大同學說,并非是要以此為由排斥新文化、新思想,恰恰相反,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從大同學說中汲取構建新社會、新世界的民族文化因素。正是這種關心“天下”情懷支配下,大同學說成為了社會主義與中國文化結(jié)合的最初銜接點,從而推動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當然,還需要指明的是,當時很多知識分子,特別是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借用“大同”概念,并不表明他們已經(jīng)簡單地將大同學說等同于社會主義。事實上,在他們的思想上,兩者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其中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大同學說所描述的終究只是一種理想社會,而社會主義所展現(xiàn)的則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是一個可以幫助中國人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道路設計。即馬克思是“把共產(chǎn)主義的目的、手段、過程,都一一告訴我們的人”,“他(馬克思)以為要實現(xiàn)這樣的社會,必須要經(jīng)過許多年數(shù);等到社會的生產(chǎn)力大大地增加,最后,‘共同財富的一切源泉都流出來’的時候,這樣的社會,才能實現(xiàn)?!闭驗轳R克思主義以唯物史觀為依據(jù),并且高度重視生產(chǎn)力發(fā)展和經(jīng)濟組織的基礎作用,因此,五四后期,一些民主主義者在經(jīng)歷了一番艱難的選擇之后,最終走上了信仰馬克思主義并為之奮斗的道路。他們“不相信別的共產(chǎn)主義,而獨信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他們認為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不能稱為烏托邦”,是“一定可以在中國實行的”。 存統(tǒng):《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新青年》第9卷第4號,1921年8月1日。在此背景下,大同學說雖然仍能引起國人對未來的美好遐想,但是已經(jīng)不可能和清末民初時期的“大同”熱同日而語了,更不可能成為時代的主流。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

        責任編輯:黃曉軍

        人禽交 欧美 网站| 日韩精品免费观看在线|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蜜桃|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 97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在线麻豆精东9制片厂av影现网 | 色八a级在线观看| 囯产精品无码va一区二区| 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无码一区二区台湾| 国产av在线观看91|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爱|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天堂一区二区| 欧美性生交活xxxxxdddd| 久久无码av三级|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播放|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人牲交|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区| 日本熟妇高潮爽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天天燥日日燥| 免费高清日本中文| 看国产亚洲美女黄色一级片| 伊人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丰满少妇2在线观看| 蜜桃网站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丰满人妻无套内射视频| 麻豆精品导航|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天堂网av在线| 国产91精品高潮白浆喷水|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天天插天天干天天操|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吃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