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邏輯問題在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比比皆是,在高中開設簡單的數(shù)理邏輯十分必要。
一、什么是命題?如何判斷它的真假?
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關鍵在于能否判斷它所表述的問題是“對”還是“錯”,即“真”還是“假”。只有能夠判斷真假的語句才是命題。這也是判斷一個語句是否是命題的唯一標準。如“12>5”“4是15的約數(shù)”這兩個語句就是命題。再如:“這是一棵大樹”“x+2=5”這兩個語句就不是命題。由于受語言和這種復雜語句的影響,有些語句難以判斷其真假,下面簡單列舉一些日常語句供大家參考:①陳述句:“π是無理數(shù)”是命題;②反詰疑問句“難道π不是無理數(shù)嗎?”是命題;③疑問句:“π是無理數(shù)嗎?”不是命題;④祈使句:“試證明π是無理數(shù)”不是命題;⑤感嘆句:“但愿π是無理數(shù)啊!不是命題;⑥開語句:“x>π”不是命題。
二、邏輯聯(lián)結詞“或”“且”“非”有什么含義?
命題中常常含有“或”“且”“非”這些連詞,它們叫做邏輯聯(lián)結詞。它們的意義與日常生活用語不盡相同,但與集合中部分概念如“并集”“交集”“補集”關系密切,可以進行合理理解。(1)對“或”的理解:“或”有兩種解釋:其一是“不兼有的”,即“a或b”是指a、b中的任何一個,但不都是。在生活中,“你去還是我去”指的是只有一個去;其二是“兼有的,”即“a∈A或a∈B”指a可能屬于A,可能屬于B,也可能既屬于A又屬于B;書本的“或”指后一種,與生活中的“或”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或”的含義與集合中“并集”的含義完全相同;(2)對“且”的理解,可以聯(lián)想集合中的“交集”的概念,A∩B={a|a∈A,且a∈B}中的“且”指的是“a∈A”“a∈B”都要滿足的意思,而邏輯聯(lián)結詞中的“且”正是這個意思;(3)對“非”的理解:對“非”的理解,可以聯(lián)想集合中的“補集”的概念?!胺恰庇蟹穸ǖ囊馑迹粋€命題使用邏輯聯(lián)結詞“非”而構成復合命題正對著集合中的“補集”。另外,寫一個命題的否定時,往往需要對正面敘述的詞語進行否定。
附:
正反詞語對照表
■
真假表
■
三、什么是復合命題?如何利用真假表判斷復合命題的真假?
我們知道不含邏輯聯(lián)結詞的命題叫簡單命題,含有邏輯聯(lián)結詞的命題叫做復合命題。實際上,判斷一個命題是不是復合命題不能僅從字面上來理解。如果只是看有沒有邏輯聯(lián)結詞“或”“且”“非”會失之偏頗,而應該結合命題的結構來看,是否用邏輯聯(lián)結詞來聯(lián)結兩個命題。如:“四邊相等且四角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就不是“且”聯(lián)結的復合命題,因為它是真命題,而拆開了兩個均是假命題,事實上這個命題不是復合命題,是個簡單命題,只不過命題的條件是復合命題罷了。用邏輯聯(lián)結詞聯(lián)結的兩個命題,必須用最簡單的數(shù)學語言來敘述,并且不能產生歧義。反之,已知一個復合命題也要能夠準確指出構成它的簡單命題。如:①p:菱形的對角線相等,q:菱形的四個內角相等。寫出“p或q”“p且q”“非p”。p或q——菱形的對角線相等,或菱形的四個內角相等;p且q——菱形的對角線相等,且菱形的四個內角相等;非p——菱形的對角線不相等。理解“或”“且”“非”的意義時不需要考慮語言的真假,只需要按基本形式即可。②寫出構成“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垂直平分底邊”的簡單命題p、q。p: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平分底邊;q: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垂直底邊。本題關鍵在于尋找構成命題的邏輯聯(lián)結詞“或”“且”“非”。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復合命題的真假判斷。真假表是用來判斷復合命題真假的,它的運用可以有如下運行步驟:①確定復合命題的構成形式;②判斷各個簡單命題的真假;③根據(jù)真假表判斷復合命題的真假。為了更好地記憶復合命題真假表,可以用一下口訣:對于形如“p或q”的命題,記為“一真即真”;對于形如“p且q”的命題,記為“一假必假”;對于形如“非p”的命題,記為“真假相對”。
判斷真假實際上是一種理性的推理。學習簡易邏輯離不開我們現(xiàn)有的數(shù)學知識,同時我們所學習的其他數(shù)學知識同簡易邏輯也有著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應充分復習我們所學的其他數(shù)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