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敗。采用問題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這正是新課改所需要的。采用問題教學法,認真研究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問題,是學習和滿足一個人好奇心的首選方式。
關鍵詞:語文;教學;提問;技巧;方法
提問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手段,也是引導學生投入學習的導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求知的欲望,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課堂提問要設計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問題,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中。
一、巧妙設疑,激發(fā)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屑ぐl(fā)學生的興趣,才能打開他們求知的大腦、個性的思維,從而帶動學生投入到教學中來。因此,課堂提問要講究方式,改變提問的角度,使問題能啟發(fā)學生的思考。例如《行道樹》一文:“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睘槭裁葱械罉湔J為自己從事的事業(yè)是神圣的,既然是神圣的為什么又說是痛苦的呢?這樣設疑導入,既創(chuàng)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抓住時機,激活思維
選準提問時機對于課堂教學很重要,時機選得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孔乙己》一文,開始就問學生,“孔乙己姓什么名什么?”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地使學生認真地讀課文。在此基礎上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梢?,抓住時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三、形式多樣,換位提問,提高整體水平
課堂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既要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又要能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而教師可改變提問的方式,多方位提問??梢允菍W生問,學生答,教師歸納總結;也可以是學生問,教師答。這樣的提問,能使學生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思維感官,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放開思想的野馬,在知識的原野上盡情馳騁,在發(fā)現(xiàn)問題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寬思維空間,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許多站在教師角度不易發(fā)現(xiàn)的學生認識的問題,觀察到學生具體的認識過程,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興趣,密切師生關系,使學生處于樂融融的學習氣氛之中。
例如:筆者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沈石溪的《斑羚飛渡》一文時,布置學生閱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讀到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然后提出問題。而后在講讀時,就有學生舉手問:“課文中‘山澗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一座橋,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橋墩架設起來的橋’。為什么說那座橋是用死亡做橋墩?”這時筆者沒有急于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說:“這是一個含義深刻的句子,我們一起來分析這個句子好嗎?”此時,情感就得到了很好的溝通,“教”與“學”的關系也得到密切配合。因此,我們上課就要盡可能地使用“我們”、“大家一起”等詞語。許多有經(jīng)驗的教師認為,上“講臺”猶如上“舞臺”,教師應以飽滿的熱情帶領學生一起進入角色,教師的這種精神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會使他們產(chǎn)生對學習的激情和奮發(fā)的上進心。
四、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學生對這樣的提問就會感到無味,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我們把問題變成曲問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學生開動腦筋,而后回答。如《桃花源記》一文中,為什么桃花源村的人反復對他說不讓告訴外人,漁人卻不遵守諾言告訴太守了呢?作者為什么這么安排呢?又有什么用意?這種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五、分層設計,引情聯(lián)想,化難為易
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簡單的小問題,或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引導學生向縱深思考。這樣的提問學生肯定樂于接受。如《祝?!芬晃目梢圆捎眠@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提出問題“主人公是誰?”然后再問:“她是怎么樣一個人物?”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xù)問:“她遇到什么遭遇,反應了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狀?”最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們今天的生活與她相比又怎么樣呢?”這樣就實現(xiàn)了“引情聯(lián)想”這個語文知識的教學任務。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維,化難為易,課堂教學的縱向流程得到了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