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師完成其“傳道”“授業(yè)”“解惑”任務的主要場所,是學生完成學業(yè)、發(fā)展智力、豐富情感、形成高尚審美情操的主要陣地。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边@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既達成教學目標,又能讓學生多學,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呢?
一、未雨綢繆,精心備課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薄坝袀涠鴣怼狈侥堋靶赜谐芍瘛?。對于教師而言,備好了課,不一定能上好課,但是要想上好課,卻必須要備好課。于是,備好課自然而然成了上好課的前提。
學生是上課的主體,除備教材外,更要了解學生認識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才能適時調(diào)控,恰當引導。筆者任教班級的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力較差,主動提問的動力不足,理解問題的能力差,因此筆者在這些方面會特意做好引導的準備。
二、要建立融洽、健康的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思想共鳴、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教師和大多數(shù)學生的共同態(tài)度和情感的優(yōu)勢狀態(tài)所形成的課堂氣氛,是課堂教與學活動的心理背景,對課堂教學的效率有著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理性的教師權威,不僅有助于教師傳授知識,而且滿足了學生對教師、對課堂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具有較大的相容性,相互產(chǎn)生積極主動的促進作用:學生尊重、喜歡教師,主動接受老師的指導,接納各項教學措施;教師的語言和行為也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高效地展開。
三、巧妙設問,順勢利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碧釂柺怯|發(fā)學生思維的引言,是激發(fā)學生覺悟的契機,是教學檢測的手段。提問的質(zhì)量制約著教學進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用好提問,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問要有計劃性。一堂課要提問幾個問題,對于所提問題的切入角度都要進行精心的構思。先問什么,后問什么,教師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劃。教師思路明晰,也對學生思維起著潛在的導向作用。
2.提問要有啟發(fā)性。提問要促進學生思考,減少或避免走過場的應答式提問——簡單地問“對不對”“好不好”這種應答式的提問,思維的含量很少,表面熱鬧,價值不大。提問問題應該向教材的廣度、深度適當延伸。
3.提問要難易適度。提問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可過淺,以免走過場;又不可過難,以防學生茫然失措,產(chǎn)生畏難情緒。教師應把大的、難的問題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減小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小提問之間的坡度,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
四、指導學生聽課方法
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聽好課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智力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一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課堂上聽懂多少以及當堂消化多少。聽懂多,消化的多,課后做起作業(yè)來時間用得少,心情也輕松,既可以騰出時間把各門功課學得更深更廣,又有利于發(fā)展興趣愛好,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得到全面發(fā)展;相反,如果沒聽好課,課后做作業(yè)不但費時間,還會感到學習有壓力,時間長了,就會對學習產(chǎn)生厭學怕學情緒,各方面也得不到發(fā)展。所以,筆者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聽課方法指導,讓學生明確聽課目的,聽課時要集中注意力,動耳聽清知識的來龍去脈,要指導學生學會動腦思考,將知識加以分析、歸納,進行整理以便加強記憶,動手將重點內(nèi)容做筆記以備復習,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適時反思,彌補不足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在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中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根據(jù)杜威和黑格爾的觀點,反思是行為主體對自身既往行為及其相關觀念自覺進行異位思考的認識活動。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反思,主要是指反思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或失敗的因素,提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分析課堂教學中成功的原因,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審視、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學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獲得不斷提高的認識過程。筆者經(jīng)常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一是課堂教學目標是否恰當;二是課堂教學導入是否引人入勝;三是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是否多元化;四是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是否恰到好處;五是課堂教學氣氛是否動靜適宜。
課堂教學看似無定法,實際上是有一定的規(guī)則可循的。只要深究新課改的理念,不斷探索與研究,不斷反思與總結,總能尋覓到適合當前教學實際的潛在規(guī)律,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保證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