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的核心觀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有獨特個性的人。因此,推動新課改,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不僅需要教師身體力行鉆研教改,更需對教育教學進行反思,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這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工作中所作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的過程。反思的實質就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反思是這兩者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又是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心靈上的溝通。反思教學不是要教師被動地考察自己,而是把反思作為自己的一種習慣、意識和自覺的行為。按教學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
一、教學前的反思
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前聸性,能使教學成為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教學前,我們已設計好教學過程,但教學還未進行,教學的效果更是未知了。這時,可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多角度分析,用教育理論指導,駕馭課堂教學。
1.語文學科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兼顧
新課程標準在強調注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的同時,更多的關注“人文性”。現(xiàn)代教育以人為本,培養(yǎng)的人才應該是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統(tǒng)一,新課標以現(xiàn)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處處滲透以人為本的新理念,適時體現(xiàn)教育對人的生命存在及發(fā)展的整體關懷。
新課程目標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知識不再是獨立的直接的目標,語文教學不能只重視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關心。教育的目的要使學生具有現(xiàn)代公民的人文素養(yǎng)。而談及人文性有人認為它只蘊涵于一些情感色彩豐富的文學作品,甚至只是一些情意綿綿的文章,其實人文的內涵在一般性的基礎知識和文章中也有體現(xiàn)。
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對漢字的識別與書寫則是具備上述能力的基礎。在教學前,筆者一般都會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教學是否適合學生特點,并做逆向思考,采用競賽、檢測等方法以增強學生理解、比較的能力,也隨之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教學模式的反思
目前,新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語文教學究竟采用何種模式為好,爭論頗多。有關專家認為:語文教學不應有什么固定模式。其主要原因是:每篇課文均有不同的特點,教材之間的循序漸進性不強,知識的邏輯聯(lián)系也不十分緊密,加之語文教學的現(xiàn)場因素很多,所以很難廣泛運用理性強、程序固定的教學模式。一些并不是模式的教學經驗,卻更能被廣大教師學習和借鑒。
鑒于上述原因,課前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利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比如學習《核舟記》,筆者在導入時,采用實物演示法,先出示蘇軾游赤壁的圖畫,而后啟發(fā)學生想象將圖片雕刻在小小的桃核上,這可能嗎?帶著疑問,學生可以馬上進入認真自覺的狀態(tài)。學生自覺討論后,接著設計幾個巧妙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探索,收效很好。
二、教學中的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就是及時,主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jiān)控性,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
1.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預先設計好的程序,毫不走樣地運轉。如果刻意那樣做,只能說明教師心中只有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時間,最終可能是局面完成了,課堂時間也把握得恰到好處,但卻忘記了自己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學生有所收獲。教學固然少不了通盤的計劃,但在實踐中也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計劃,改變方法,做到胸有全局,相機行事,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了解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課堂不僅是科學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幫助學生獲得知識,還要充分挖掘各種道德因素,關注學生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的形成。這樣伴隨著知識的獲得,學生會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yǎng)。
2.教師的角色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是一名參與者和組織者。教師的地位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所學東西的意義;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三、教學后的反思
在教學活動結束后要進行批判性的反思,這樣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這時的反思決不僅僅是回頭總結課堂教學的優(yōu)缺點,反思的關鍵是要反轉過來看,事物的順向是一種表現(xiàn),事物的逆向又是另外一種狀態(tài)。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狈此嫉膽B(tài)度有利于人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有利于高尚人格的形成。將此精神用于教學,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則能更好地切入新課改,推進新課程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