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拜占廷圣像藝術是拜占廷藝術的典范,而后者又被認為是最能反映拜占廷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歷來對拜占廷圣像藝術的研究浩如煙海,對其藝術審美、宗教神學、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的研究都少有遺漏。在此,筆者并不奢望有毫厘創(chuàng)見,僅對拜占廷圣像藝術的藝術形式、特點和發(fā)展等方面加以簡述,與讀者共饗。
關鍵詞:拜占廷藝術;圣像藝術;馬賽克鑲嵌畫
當今天的旅行者來到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仰望其高不可攀的穹頂時,一定會陷入夢幻般的迷醉。成千上萬的彩石、陶瓷和各色玻璃,交織地布滿整個空間,幽暗的光線從窄小的窗戶射入,映照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輝煌。在這些旅行者陶醉的同時,不知有多少人能知道,眼前這幅《耶穌升天》以及以其為代表的拜占廷圣像藝術,承載著怎樣一段輝煌和苦痛交織的歷史。
圣像是以繪畫、鑲嵌畫和雕塑等形式存在的被崇拜者的形象,基督教世界,它起源于異教的偶像崇拜。許多學者認為,基督教圣像的起源是在公元6世紀,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遠早于此,據(jù)《約翰法令》記載:“早在公元前200年,圣約翰的人像就私下被人們用蠟燭和花環(huán)祭拜?!倍诠?世紀,基督教圣像基本形成了固定的美學風格,它吸收了古羅馬的人像畫技藝,并以蛋彩和蠟彩作畫。與此同時,教堂里的圣地,如半圓室拱頂、隔離柱等重要位置上,也出現(xiàn)了圣像的身影。圣像的主要作用在于體現(xiàn)宗教的神秘感,并以其直觀的形式使信徒體驗一種“天國”的幸福感受,這點對任何宗教的宣傳都是有極大意義的。
早期的拜占廷圣像,依其作用不同,形式和材質(zhì)也有所不同,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種為大小適中的圣像,這種圣像最為常見,與信徒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木板彩繪圣像是最主要的形式。木板彩繪圣像出現(xiàn)得最早,主要是放置在信徒家中做日常參拜和祈禱之用。另外,它體積合適,便于移動,通??梢源蜷_或者合起,“游行時可以拿上,甚至可以帶去戰(zhàn)場”,因而被廣泛地使用。這種圣像在后來的東正教中同樣重要,如俄羅斯人家中一般都會有一個放置圣像的地方,稱為“紅色角落”。
另一種則是大型壁畫和馬賽克鑲嵌畫,主要用于大型教堂等宗教場所的裝飾。其中,以馬賽克圣像最有特色。
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赦令》,宣布奉基督教為羅馬國教,基督教合法化。同時,將帝國中心遷至拜占廷,基督教也因此以拜占廷為主要根據(jù)地。基督教不僅有了信仰和祈禱的自由,也可以比較自由地建造和裝飾教堂。在對教堂的裝飾的不斷發(fā)展中,工匠和藝術家們都被一個問題所困擾,即如何能讓圣像的光輝永存,又能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其神圣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馬賽克圣像便應運而生。
馬賽克(Mosaico),即鑲嵌畫,其詞源為希臘繆斯女神(Mousai),是指用大理石、彩色玻璃、陶瓷片、貝殼等鑲嵌物粘合在灰泥等材質(zhì)表面,通過不同色彩的運用來表現(xiàn)畫面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于宗教建筑的內(nèi)部裝飾。馬賽克的起源,在東方最早可追溯到距今6500年前仰韶時期的貝制龍虎鑲嵌畫,后來發(fā)展為嵌錯技術,運用在器物的裝飾、紋飾方面,并沒有形成獨立的藝術形式。有學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鑲嵌畫與鑲嵌技術起源于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后來在希臘與羅馬文明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直到拜占廷時期,這一藝術形式才真正被廣泛使用,并獲得了崇高的地位與生命。拜占廷的馬賽克圣像藝術,給人的最直觀印象就是華美與繁復。它一般以青、綠、金三色為主調(diào),用華貴的材料和斑斕的色點來裝飾,展現(xiàn)精美的畫面;其對光線折射和散射的應用,則體現(xiàn)了空間上的神秘感。
拜占廷的圣像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是歷代的批判也并不少,這些批判主要集中在它程式化的藝術形象上。拜占廷圣像的題材多以寫實的宗教故事為主,畫面缺乏立體感,人物形象較為呆板、缺乏生氣,而且并不真實,其形態(tài)主要為“頭部瘦小,身材過長,手足細小,大眼彎眉”。
對于這種批評,我們應當站在較為客觀的角度加以審視。
東方藝術對拜占廷圣像藝術最大的影響,在于對待結構和色彩的態(tài)度上。拜占廷的圣像藝術是“喜歡顏色而不喜歡造型,喜歡裝飾而不喜歡真實的表現(xiàn)”的。無論是色彩繽紛的馬賽克圣像,還是蠟彩木板圣像,鮮明的色彩都永遠是主題,而形體的安排只是次要的,這就導致了上文提到的人物形體的程式化,這種程式化在某種程度上突出了作品的色彩,并取得了很好的裝飾效果。相應的,無論拜占廷的馬賽克圣像還是壁畫,對立體感都是以暗示表明而不是用強調(diào)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這樣保證了不會破壞墻壁的平面感。這些暗示體現(xiàn)在諸多的細節(jié)之上。例如,在一幅馬賽克圣像作品中,會使用其他顏色來表現(xiàn)畫面的陰暗之處,以此暗示光線和空間。這種對顏色的強調(diào),對后來的歐洲繪畫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文藝復興之后的維羅納畫家、印象派畫家和塞尚等人都受到了這種畫法的啟示。
拜占廷圣像畫受東西雙方影響的又一個例證是對耶穌形象的描繪。在6世紀的圣像上,耶穌基督的形象既有留著卷曲短發(fā)的,又有像宙斯一樣寬額頭、長發(fā)、大胡子的,又有老人模樣稱為“古老世紀”的。而到了后來,耶穌形象固定為“留胡須、瘦削的面龐和當中分開的長發(fā),一個地地道道的東方人的形象”。這個形象是受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兩個東方國家的影響而形成的,此后,成為了基督教圣像畫法的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