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二冊教材中把“長度單位”放在首頁,很多老師都懼怕它,首先是怕在課堂上進行“估一估、量一量”的操作活動麻煩,當然也怕不進行操作活動的話,長度單位的知識點會落實不到位,枯燥的講解會影響學生后續(xù)的學習狀態(tài),再則,準備各種操作學習活動的學具該是件多么勞心的事,有的老師索性將第二單元提前來學習了。擔心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如果學具準備不充分,組織不到位,煩了之后還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才是真的辛苦,但是我要說的是這樣的單元學習雖然煩瑣,但重點卻十分明確——通過各種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感知“1厘米”“1米”,多次教學發(fā)現(xiàn),越是煩瑣的操作課越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如果教師準備充分,學好這一個單元,將是一個十分美好的開始,原本的“枯燥”會隨著孩子們的發(fā)現(xiàn)變得豐富多彩。不如,和孩子一起準備學具·
一、讓學生自己搜集學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更高
讓學生事先感受“泛濫的1厘米”!上學第一天(恰逢周五),和孩子們講了有關(guān)于本學期數(shù)學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和要注意的問題,整理了學具,還有一丁點兒時間留下來就一起瀏覽了第一單元的內(nèi)容,孩子們知道了這學期要學習的長度單位有厘米和米,而且知道直尺是常用的測量工具,觀察直尺,了解了直尺上的“CM”表示“厘米”,他們在直尺上找到了很多的1厘米,因為生活中剛好是1厘米的事物很少,為了幫助他們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就想先請孩子們?nèi)ド钪姓乙徽议L度是1厘米的事物。
雙休日自己也到處找一些1厘米長的物體,一邊找一邊想著:我都還沒有上“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呢,也沒有具體教學怎么量物體的長度,怎么也讓他們?nèi)フ?厘米了呢·好像顛倒順序了呢·這樣要不要緊啊·不過,想想1厘米的東西那么少,要是不事先讓他們自己去感受一下,課堂上豈不是更難感知了·這樣一想,心情放松了不少,從第一堂課的談話情況看來,大部分學生對直尺是有一定認知基礎的,對1厘米也不是完全空白,再加上家長的指導,期待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周一的課堂上,我們的收獲果然不?。涸瓉砩钪小?厘米”也泛濫!
普遍認為,“1厘米”的物體很難找,但有道是人多力量大,我真的是在這次課前收集活動中深刻體會到了:
牙刷寬、橡皮厚、電話機按鈕、手機厚、圖釘長寬、訂書針寬、鉛筆尖、筆頭上的橡皮長、手指寬、語文書厚、鈕扣、粉筆寬、礦泉水瓶蓋高、青豆、黃豆、西瓜子長、眼睛毛的長度、拉鏈寬、手機按鈕、鼻孔的寬度、鑰匙寬、棒冰棒寬、爸爸的頭發(fā)大約長1厘米、5個1元硬幣疊起來的高度、花生米長……多吧·之前你一個人想到這么多了嗎·
二、課前人人有收集,課中人人獲驚喜
小朋友是那么天真,只要心里有答案,他們是多么期待老師的指名,你瞧瞧,那幾個手里舉著骰子“嗯,嗯”的孩子已經(jīng)急不可耐了,有趣的是,我居然發(fā)現(xiàn)這些骰子的大小各不相同(邊長分別為0.6cm、0.8cm、1.2cm、1.5cm的正方體)。于是,我無聲地把他們的骰子放在一起,孩子們好像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或許他們也在想:“咦,為什么同樣說是1厘米,大小卻相差那么多呢·”究竟誰找的骰子才是真正的1厘米呢·在讓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判斷之后,我把直尺放在了這些骰子的旁邊,此時,真相大白!
孩子們有了直尺作比對,答案便了然于心:一號骰子即0.6cm的1厘米小很多、二號骰子即0.8cm比1厘米少一點點,可以說大約是1厘米;三號骰子即1.2cm的比1厘米長一點點,也可以說大約是1厘米;四號骰子即1.5cm的超出1厘米太多了。要是教師自己準備教具,我想我大概只會準備諸如二號或者三號比較接近1厘米的骰子,這一次讓學生準備,想不到會有這樣出彩的效果,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的感知,也同時滲透了估計意識。
我要感謝這些孩子用心的收集,不僅僅是收集到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預設到的物品,更要感謝自己的“偷懶”,讓孩子自己去收集,收獲了很多“意外”,這些“意外”讓教學資源更加地豐富,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有機會,我們不妨多放手讓學生參與收集,參與操作,參與制作學具、教具,驚喜就在前方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