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于高效教學。怎樣體現高效課堂有效性呢?我很慶幸,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橋中心小學莊慧芬校長的《追求兒童數學的真、善、美》給了我信心和指引。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思維“飛”起來,讓數學心“跳”起來。雖說就幾個簡單的字,但真正要把握好需要在不斷的實踐反思創(chuàng)新科研,提高教育素養(yǎng)。
一、真生活——讓知識不再游離在生活之外
數學課堂以生活為學習背景,激起學生已學知識的儲備源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F在的課程標準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感受到精彩奇妙的世界里蘊含了無數豐富多彩的數學影子。回憶我上的一堂一年級數學課《認識左右位置》,雖然沒有特級老師那么完美,但是,我感覺在我的課中也感受到了真生活的好處。貼近的生活,讓小朋友們愿意在課堂中聆聽知識,學習數學方法。可愛聰明的孩子們也能同樣體會到生活聯(lián)想解決抽象知識的好處。記得我在教學《認識左右位置》時,孩子對左右沒有多少的知識基礎,雖然先前已有感知左右方位,不過不夠準確,他們大部分孩子都局限于比較機械地認定面對黑板時的左右方向位置。
二、善思維——讓學生思維不再局限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課程具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特質。課堂中兒童的思維表現是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課堂的提問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學生開啟思維大門的鑰匙,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全國小學特級教師張齊華的《認識平均數》一課為例。張老師就很注重教師提問的藝術。在例題教學時,為了公平公正的反應一分鐘投籃水平,老師分別給了學生三次投籃的機會,小強三次都投中5個,小林分別投中3個、5個、4個。就在讓學生猜小林一分鐘投籃水平時,學生出現了分歧,小林一分鐘投籃水平有的認為是5個、有的則認為是4個。班里爭論很激烈,張老師不忙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主思考,學會聽別人的意見,并能闡述自己的觀點。我記下張老師幾個比較簡單又巧妙的問題。“你覺得哪個可以反應小林一分鐘投籃的水平?”“你是怎么樣想的?”“為什么5不能代表小林的投籃水平”“5個代表的是小林的什么水平,4個代表的是什么水平?” “你們說的4和小林第三次投的個數4個表示的意思一樣嗎?”“是怎么算出來的?”“你有更好的辦法嗎?”一個接一個,留有懸念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欲望。再如,《認識乘法》這課是小學二年級下冊內容,計算的教學往往同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厭煩的感覺,問題的提出需要做到精而易懂,懸而有念。這樣可以避免出現一些彎路教學。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徐斌校長在指導一位老師上《認識乘法》一課的教學例題時,出示雞兔場景圖,提三個問題:①你看到有幾種動物?②雞和兔是怎樣排列的?③要知道雞和兔各有幾只可以怎么做?簡單的問題很好的引導學生思維,復習的舊知,激活了生活經驗,生發(fā)了所學新知,又走向了數學的本質。
三、美交流——師生互動共同提高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要求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造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教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課堂中,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都不同,我們要關注于他們的個性發(fā)展,使每個孩子都能在他的能力范圍內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交流可以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因為年齡和角色不同,學生和老師往往之間有些距離,學生害怕老師的威嚴,往往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很少愿意去詢問老師。那作為老師,我們怎么樣消除孩子們心中的戒心呢?當課堂中,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不如老師的意時,老師可以先對孩子的勇氣給予肯定,再對于問題給予適當的引導。老師在和學生課堂交流時,不能有反面的引導,一些反面的表述詞不能用,比如“是真的嗎?”“不對么?”“這道題目難嗎?”老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心里和行為變化,給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愿意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表現在課堂活動中,老師要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能一起學習解決問題。如許老師在教學《認識小數》一課,許老師把比分數更抽象的小數融入直觀畫面中,將抽象的數用長方形紙條涂格子的方式表示出來,形象化簡單化。老師合理的安排知識教學的序列,層次清晰,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表示出0~1之間的每個一位小數。在合作交流中建構成小數的概念。在每個交流中,學生都談談自己的想法,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獨立思考得出結果,交流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再借鑒別人的想法,交流中創(chuàng)新思維。這樣的課堂不光讓學生有了深刻的學習,也讓學生學會深度的思考。
數學之真,思維之善,交流之美,讓學生在追求數學知識的理解中,學會不同方向的思維能力,交流之后讓老師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真切地讓學生感知學習的樂趣。根據學生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共同心理特征,通過開展各種游戲競賽,在競賽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功,接受挑戰(zhàn),使他們在學習中表現自我,發(fā)展自己,真正做到讓學生的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