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教學,啟迪學生多向思維,是當前中學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目標和任務。初中是學生學知識,長見識,觀社會,學人生的重要時段,由于他們年齡小,見識少,思維方式簡單,認識單一,對社會上的各種現(xiàn)象缺乏理性思考,往往對事物的判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夠全面。究其原因,思維的單一性不能不引起老師的思考。
那么,如何啟迪和培養(yǎng)學生的多向思維呢?我通過一個連小學生都耳熟能詳?shù)摹笆宦槿浮钡墓适?,進行了一次課堂討論嘗試。我設置的問題非常簡單,只是一個腦筋急轉彎,但問題的背后卻暗藏著豐富的能引發(fā)學生多向思維的數(shù)學問題、環(huán)境問題、法律問題及社會上的其他問題。我這樣嘗試的目的是讓學生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簡單到復雜,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認識和判斷一種現(xiàn)象,進而擴展其多向思維方式,認識人生,觀察和思考更加廣闊的社會現(xiàn)象。
下面將嘗試的過程細錄于后:
時間:2011年9月15日
地點:蘭州市第三十六中學初二?一班教室
參與人數(shù):師生共四十人
過程:
教師板書:“十只麻雀”的故事引發(fā)的思考
導言:同學們都聽過“十只麻雀”的故事嗎?
學生:“知道!”“不知道!”“好像聽過。”“老師,是腦筋急轉彎吧?太簡單啦!”“老師,什么是麻雀?”……
老師:“好,我講給你們聽,你們可要認真思考,大膽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一棵樹上有十只麻雀,有個人用槍打掉了一只,請問樹上還有幾只?”
學生:“老師,還有九只!十減一不是九嗎?”“不對,一只也沒有了,槍聲一響,其它的不就都飛走了嗎?”“老師,還剩3只,這三只膽兒大,槍聲它們不怕!”“不對,不是不怕槍聲,它們是被槍聲嚇呆了,不知道飛走?!薄袄蠋?,他們說的都不對,應該還有一只,它是被打死的麻雀的媽媽,不忍心丟下自己的孩子,所以沒有飛走?!薄啊庇懻摰臍夥帐譄崃?,問題的答案也越來越多,無法確定哪種回答是正確的。
此時,班長小麗站起來了,眼角掛著淚水,帶著些許的哀傷說:“老師,那個人為什么要打死麻雀呢?那不也是一個生命嗎?”“是啊,書上不是經常說要保護鳥類,關愛生命嗎?誰給了那個人隨意捕殺麻雀的權利?”“這個叔叔破壞生態(tài)平衡,是違法行為,應該抓起來才對!”小龍氣憤的說。
這時,我有些激動,也有幾分震撼?!巴瑢W們討論的很好,很激烈,但大家不要就事論事,繼續(xù)動腦筋,海闊天空地想,直言不諱地說?!?/p>
“老師,麻雀該打死,因為它吃莊稼?!薄安粚?,麻雀吃害蟲,它是益鳥,應該保護!”
“應該是害鳥!”“是益鳥!”
“……”爭論很激烈。我對同學們說:“麻雀是益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小巧可愛,據(jù)說一只麻雀一年可以吃掉幾萬只禍害農作物的害蟲,不知道保護了農民多少糧食。它吃一點糧食也是應該的嘛,有付出就該有回報嘛!人們過去把麻雀列為“四害”之一,現(xiàn)在早該為其平反了。”
突然,學習委員小林猛地站了起來,表情有些凝重地說到:“還剩幾只麻雀,很難說,麻雀是好是壞,答案也很清楚。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位叔叔的槍是從哪里來的?子彈從哪里來?誰給了他持槍用槍的權利?”討論的氣氛稍顯緊張。
“就是,法律明確規(guī)定,任何人公民不能私藏槍支彈藥,使用槍支和其他兇器都是犯法的行為嘛!”
“亂用槍支彈藥,危險的不僅是一只只麻雀,還會危及到人的生命,太可怕了!那個叔叔在哪里?我要舉報他!”
“……”。討論在緊張、激烈而又充滿活力的氣氛中繼續(xù)著。
“叮鈴鈴……”下課時間到了。
我很感動,也有些許的滿足,因為我的目的基本達到了。我抓緊時間總結了幾句:“熱烈,精彩,深刻是今天討論課的特點,一個虛擬的故事,引發(fā)了同學們諸多的聯(lián)想,發(fā)散性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升。我希望我們大家一道,在語文的教與學中一如既往的點滴積累,勤思善學,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拓展理性思維,提高認識水平,把語文課堂真正地變成學習知識,探索真理,溝通心靈,培養(yǎng)能力的陣地。
教育在培養(yǎng)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方面一直以來肩負著特殊的使命,而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特殊性地位決定了其在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語文教師必須應轉變觀念,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敢于向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提出挑戰(zhàn),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手段,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讓單一的傳授課本知識變成多樣化的信息和知識的傳遞,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鼓勵學生多思考問題、多發(fā)現(xiàn)問題;在語文學習中要大膽嘗試、探索、出新成果;要讓學生完成從“學答”到“學問”的轉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教育。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三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