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生甚至是很多的優(yōu)秀生,面對作文題目,抓耳撓腮,搜腸刮肚,但理屈詞窮,無話可說,無文可寫,所以一提寫作文就唉聲嘆氣,愁眉苦臉,所以語文課堂上總是彌漫著厭寫、畏寫情緒。尤其面對一些老師不假思索給出的一些高難度的題目如:以《尷尬》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那么語文老師怎樣消解學生的畏難情緒,教會學生輕松寫作文呢?有些老師認為學生不會寫作文是因為沒有生活積累,沒有寫作素材,我認為其實不然,任何一個高中學生,語文已學了十來年,生活也有了近二十年,并且現(xiàn)在的學生思想活躍,各種媒介接觸多,頭腦中是有千軍萬馬可用的,只是不知怎么指揮,怎么調(diào)動而已。
那么怎樣讓他們具有這種指揮、調(diào)動的能力呢?這就需要教給他們理性分析的能力。用理性的分析寫出感性的文章來。在這種理性的思維能力中,因果聯(lián)系是最常用的,所謂樹有根,藤有蔓,萬事萬物都有其因果,所以教會學生善于追因索果是撥開籠罩在學生心頭迷霧的一線陽光。學會了因果分析,解題、成文一線通,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以《尷尬》一題為例:
一、作文中存在的問題:
1、文不對題:所寫事件不準確,不扣題。
2、言之無物:所寫事件尚可但文章沒有靈魂、沒有思想。
二、原因分析:
1、對題目不理解,不能分析理解題目,不知道如何分析理解題目。
2、理解題目了,所寫事件也吻合了,但不能理性分析得出結論,所以文章沒有議論,沒有中心,或是議論不準確,中心不明確。
三、突破技巧:
1、把住所給中心詞進行追問:“尷尬”是什么意思?首先它是一種感覺狀態(tài)。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狀態(tài)?當遇到意料之外的自己不好掌控的局面,使自己或是當事雙方險于困難處境,問題不好處理,甚至造成不好的結果,形成不良的影響時的心里感覺。那在什么時候?自己遇到過什么事情使自己陷入過這種狀態(tài)?在當時情景之下,當事人或是自己做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怎么說的?怎樣笑的?什么表情?誰誰有什么樣的臉色、眼神等等。事情結果如何?怎么收場的?
經(jīng)過這一連串的追問,相信文章脈絡已基本形成了。那么文章要有靈魂,要有中心,還要在感性描述之后再對所記事件進行理性的分析,得出一個結論,那么文章的中心就明確了。主題也深化了。
2、理性分析這件事為什么使自己或是別人尷尬?
通常會出現(xiàn)的原因分析羅列:1、自己不能預料的情況,無法掌控,得罪了長輩、上級。使自己處境困難不好收拾。
2、無意中破壞了他人的隱私。
3、看到了別人做不應該做的事。
4、自己出于自私的考慮不去幫助別人,而別人卻無私的幫助自己。為自己的自私羞愧、尷尬。
5、自己不經(jīng)意間,說話、做事傷害了別人,是當事雙方不好收場。
針對原因分析結果:
1、社會積弊,弱勢群體畏懼權威,不畏懼也就不尷尬。如何不畏懼?
2、學會從容應對,學會尊重保護別人的隱私。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
3、看到錯誤多批評,道是無情卻有情。
4、學會無私的去幫助別人,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去除小我、私我。
5、思考自己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局面?今后該如何避免這種事情的發(fā)生?做人、做事應謙虛謹慎、謹言慎行,于是考慮全面,說話做事不魯莽,判斷問題不武斷。
經(jīng)過這樣追問原因,探索結果,找出原因的原因,索出結果的結果之后,一篇高難度的題目解題、成文、收束也就水到渠成迎難而解了。
四、類型記敘文規(guī)律總結:
像《尷尬》、《烙印》、《轉(zhuǎn)折》、《挫折》、《心愿》等這類給就一個中心詞作為題目或者是話題的作文審題三步驟:
第一步:抓住中心詞追問是什么?
第二步:追問生活中有什么事能準確的表現(xiàn)這個題目所包含的意思?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過程是怎么發(fā)展的?結果如何?
第三步:抓住事件進一步追問為什么?理性的分析事件的因果,找出所敘事件跟題目中心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比如:為什這件事給我留下了烙印?為什么這件事是我人生的轉(zhuǎn)折?他使我的人生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轉(zhuǎn)折變化?等等。文章的中心就明確了,主題也得到了深化。
走好了這三步,我們就能用理性的分析寫出感性的文章來,用理性的陽光撥開籠罩在你心頭的迷霧,追因索果輕松寫出優(yōu)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