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外漢語聽力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最重要的技能教學之一。聽,是被動的語言輸入手段。在中級聽力教學中,錄音材料的內容比起初級階段難度有了很大提高,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積極的學習至關重要。筆者在文章中就自身體驗的教學經驗討論了中級聽力教學的內容、方法及難題。
【關鍵詞】聽力 發(fā)展 內容 方法 難題
前言
聽力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輸入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聽力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聽力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的交際和語言能力。中級聽力教學在整個聽力教學的階段也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它承接了學生對漢語靈活運用的樞紐工作,決定著學生能否開展更地道的漢語交際,順利地進入高級漢語的學習階段。
一、聽力教學的發(fā)展和中級聽力教學的主要內容
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起步階段,課堂設置并沒有單獨的言語技能的專項訓練,而是采取以講練為主的綜合型授課方式。其中,“講”主要是語言理論知識的介紹,“練”是聽、說、讀、寫的練習。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發(fā)展,我國主流的教學課堂設置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相繼出現(xiàn)了聽力課、口語課、閱讀課、寫作課、聽說課,甚至漢字課的課型。
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分工”的細化,不僅改善了在以往以講練為主綜合型課堂中,聽、說、讀、寫各項技能在課堂上訓練機會少的缺點,也對單獨技能有著特殊要求的學生提供了便利,能在最短時間,提高個人的單項技能水平。
達到中級聽力水平的學生一般已掌握2000—2500個常用詞,并能用漢語就與個人有關或常見的熟悉話題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中級階段的聽力教材的教學內容減少了初級階段的日常對話,增多了議論性、哲理性的小短文及新聞報道和科普短文。
二、中級聽力教學的方法
在很多人的眼中,聽力課的教學是最容易完成的,基本概括為三步驟:放錄音,對答案,講解答案。正是對聽力教學有如此的認識,才使得聽力課堂一直顯得格外的無聊和乏味,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開小差,埋頭做自己事情的大有人在。聽,作為一種對語言信息被動輸入的方式,其實更應該找出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主動吸收,達到教學目的。
(一)用“暢所欲言”的話題形式導入聽力課文的主題
以往的聽力教學課本都忽略了聽力與口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課本內容全部為聽力習題,學生只需要戴上耳機,一直聽錄音,回答問題即可。這種教學模式基本上讓學生學不到任何聽力技巧,只是一味的灌輸語言常識,水平較好的學生還可以勉強適應,水平較差的學生就完全無所適從,一無所獲了。實際上,聽力教學因多與口語教學相融合,聽說結合,既能很快吸收所學的詞句,又能流暢的表達出所學到的內容。聽力課堂上,用討論和話題的模式,引出聽力內容的主題,能引起學生對聽力內容的興趣,也能互聽互說,快速將所學內容應用于實踐之中。
(二)根據聽力內容難度的坡度,進行有層次的教學
每個課堂上,由于學生水平的高低,無論教學內容傾斜哪一方,總有一大部分人在課堂上無所事事。聽力課更是如此。所以合理的分配教學內容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完成非常重要。例如,對聽錄音,找出每組句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的練習題,就可以分配給聽力水平較弱的學生,加強他們對關鍵詞組的印象,盡量理解詞組在句子中的意思,慢慢積累,逐步提高。對于聽力水平中等的學生,則要他們多練習聽力習題中,關于簡單的回答問題,和根據聽力內容填空和選擇答案等常規(guī)練習,要他們在掌握宏觀內容的同時,也注重文章的細節(jié)。而對聽力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主要回答聽力練習中拓展部分的內容,進行思維和內容的拔高。用如此方法將聽力內容分散給課堂上的每個學生,讓他們都有機會進行訓練,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聽力課的參與度。
(三)“競賽練習”,學生們可互相糾錯
中級階段的聽力練習題的內容較多,每當放完錄音,學生完成練習后,需要花上一定的時間進行對答案和講評。在此期間,很多學生很難全程專注,由于傳統(tǒng)對答案講解的過程很無聊,有些學生沒有注意老師的講解,甚至連正確答案也沒記清楚,如果課后,不查找答案課本,就一直將錯誤答案留在課本之上了。如果采取分組競賽的方法,相同的練習題讓不同個組的成員將答案寫在黑板之上,其他學生指出與其不同的答案,既能讓學生全程參與講解的過程,也能讓老師了解大部分學生錯誤的地方,方能進行著重講解。
(四)“引進”復述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并適當“引進”課外知識
中級階段的聽力內容多是課文形式,學生在聽完聽力后,完成重點部分的練習,了解具體小題的對錯,并未能完全領會課文的細枝末節(jié)。采用復述的方法,讓學生把聽到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概括,并注重幾個最重要的句子和詞組,可以讓學生了解詞類文章關鍵點和主旨常出現(xiàn)的位置,并能通過完全掌握文章內容,而了解掌握聽力的技巧。例如,《發(fā)展?jié)h語·中級聽力Ⅰ》(第二版)中第22課《德國丈夫中國妻》,課文內容是記者對德國丈夫和中國妻子的采訪,就記者的幾個問題,簡要復述德國丈夫和中國妻子的回答,便能回答所有設計的題目的答案,并能掌握,內容相互對應的聽力技巧。
另外,中級聽力的課堂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之中的內容,還需要引進課外的許多內容,并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增添課堂趣味。如《發(fā)展?jié)h語·中級聽力Ⅰ》(第二版)中第20課《吃飯和減肥》,課文主題是減肥,與此同時,可以增加一些課外的聽力材料或音頻材料,例如很多減肥者自己的觀點和特別瘦的人他們的觀點,不僅能充實課文內容,也能增加學生們對此類知識的掌握。
三、中級聽力教學的難題
(一)學習生詞與聽課文內容的先后順序和用時比例
中級聽力課堂中使用的課本中生詞的數(shù)量是不少的,很多生詞是綜合課沒出現(xiàn)過,或出現(xiàn)過但有新意義的詞語,關于究竟在聽力課堂上,是先講解生詞后聽課文,還是先聽課文再講生詞一直是爭論不休。英國專家亞歷山大教授認為,在教學中不應該在教對話和課文之前把生詞挑出來講解,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對話不能提前預知他人語言的詞語。而我國學者李曉琪對此則看法相反,“在語言教學,尤其是聽力教學中,聽課文之前學習生詞是十分必要的,否則會出現(xiàn)學生什么也聽不懂的情況,使教學不能順利進行”。這個問題也不僅出現(xiàn)在中級聽力教學中,而是貫穿與聽力教學階段的始終。
另外,在中級聽力課堂上對生詞的講解時間的比重也很難把握,有的課文內容較為深奧,例如《發(fā)展?jié)h語·中級聽力Ⅰ》(第二版)中第19課《健身三人談》和第21課《失敗產品博物館》中,生詞的數(shù)量在16—18個,講解生詞就得花去相當一部分時間,因此如何把握學習生詞的時間和聽力訓練的時間很難衡量。
(二)面對不同聽力水平的學生和不同題型,如何把握聽力材料的語速
語速問題一直是聽力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如何把握聽力材料的播放遍數(shù)和間隔時常都很難把握,因為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聽力水平均不相同。尤其是對不同題型的語速問題更難把握。中級聽力課本中練習題型類型很多,如聽聽錄音,找出每組句子相同的地方;聽課文,簡單回答問題;邊錄音邊畫勾或者邊選擇;聽課文錄音,按順序寫出內容;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正確答案還有選詞填空等等。面對種類繁多的聽力題型,如何把握課堂播放的語速和重播的遍數(shù)顯得比較困難。如果對課文有反復練習的部分,那么一篇課文可能會播放3到4次,也就沒什么聽力難度,但對單一訓練的練習則只聽1遍,就要選擇答案,有時就達不到訓練的效果。
(三)中級聽力材料和綜合課本內容的聯(lián)系
中級聽力課本的一個特點是與綜合課本有些類似的內容設置,如口語部分、生詞講解和語法訓練,還有拓展練習,每個課時的內容不算少。如果在如此類型的設置上,內容與綜合課本結合不緊的情況下,很容易變成綜合課,即:學生聽力訓練的時間很少,老師講解的時間過長。尤其是聽力課文內容偏深奧,需要理解的詞匯和詞組數(shù)量很多,在練習前需要話一半甚至更長的時間進行講解,這樣使得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力訓練的時間變得很短,達不到提高的效果。所以聽力材料與綜合課本的內容雖然不能完全同步,但需有相互兼容的部分,否則聽力課的訓練要么只能單調乏味處理習題,要么就本末倒置達不到聽力課堂的教學目標了。
中級聽力課堂需要研究的問題還有很多,如課前需不需要預習新課內容等,筆者只是就自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講述和討論。未來在解決對外漢語中級聽力課堂教學的問題時,還可以多與其他語種教學,如英語教學中的很多方法進行對比和分析,總結出更多適用于留學生學習漢語,提高聽力水平的技巧與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崔永華,楊寄洲. 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1997.
[2]徐子亮,吳仁甫. 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趙金銘. 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研究. 商務印書館,2006.
[4]周健. 漢語課堂教學技巧. 商務印書館,2009.
[5]魏瀅.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中的幾個難點及對策. 語文學刊,2010.
[6]李文娟. 談對外漢語聽力教學. 長安學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