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shè)想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是讀者與文本、人生的對話。文學作品作為一個立體多維的美的世界,從不同的角度、層次切入,能獲得不同的美感。所以閱讀文章,既要讀懂作者,又要讀出自己。走進作者,激活自身的思想,調(diào)動以往的審美經(jīng)驗,與之展開心靈的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肚胺健肥且黄錆M現(xiàn)代人文氣息的哲理散文,怎樣在教學中處處體現(xiàn)出這一人文內(nèi)涵,是我這堂課考慮的重點。閱讀文本,我以為要把握住兩點,一是語言,二是文化。所以我在教學安排中力求能傳達出我的這一意愿,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習,并結(jié)合其自身的成長經(jīng)歷,聯(lián)想他人的精神探索之路,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yǎng)。讓課堂中散發(fā)的濃郁的語文味照亮全文,照亮學生的精神,讓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地去浸潤學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橄欖樹》營造氛圍。
師: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流浪遠方……遠方,前方,充滿未知的神秘,召喚著我們走向前去。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探討曹文軒先生以《前方》為題而寫的攝影散文。
請同學們填空,給“攝影散文”下定義。
攝影散文是以________為憑借,加上__________,闡述____________的一種散文(攝影畫面的內(nèi)容 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聯(lián)想 人生哲理)。
二、研習文本
1. 課文從一幅攝影作品起筆,但對畫面本身并未作細致的描摹,而是直接展開聯(lián)想,最后又回到畫面上來。那么作者是如何切入畫面的?
生:“他們?nèi)ツ膬海繗w家還是遠行?然而不管是歸家還是遠行,都基于同一事實:他們正在路上。”
師:能給我們解釋一下嗎?
生繼續(xù):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說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guān),從而引出下文。
師:說得很好。人在路上,由路引發(fā)聯(lián)想,全文的重心就在這里。
2.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習作者的聯(lián)想。研習之前我想問大家,閱讀一篇文章,我們要讀出些什么?
生1:讀出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觀點,作者的寫作意圖。
生2:還要有我們自己的感受。
師:是的。閱讀是我們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對話。我們進行閱讀并不是僅為了理解作者的愿意,更不是為了機械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在獲得作品意義的驅(qū)動下,同時進行著內(nèi)省,激活我們的思想感情,調(diào)動以往審美經(jīng)驗的積累,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閱讀文本,既要讀懂作者,更要讀出自己。
把自己閱讀過程中對作品的感受、理解、質(zhì)疑、心得等寫下來,這就是評點,這種評點是交流,是再創(chuàng)造。希望大家在閱讀此文的過程中把自己的點滴感受寫下來,并作交流。
3. 找出最能表達作者思考觀點的幾個核心語句?同學間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生1:“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薄叭藗冊缫寻l(fā)現(xiàn),人生實質(zhì)上一場苦旅?!?/p>
生2: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xiāng)。
師:這三點,我們可以作這樣概括: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人生實質(zhì)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
4. 為什么會引發(fā)這些聯(lián)想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研討這三個問題。
齊讀2-7段,思考:人為什么離家?原因有哪些?在書中作好標記。
生1:第3、4段中說到了一個原因,“祖先們是在幾乎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的”“先前的習性與欲望依然沒有寂滅”。第5段中有“外面的世界充滿艱辛,充滿危險,然而又豐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它總在誘惑著人走出家門”。 (師板書:遷徙的習性 外界的誘惑)
生2:還有第6段,出自無奈離家。 (出于無奈)
生3:第7段:“人的眼中、心里,總有一個前方?!薄扒胺绞顾麄兣d奮,使他們行動,使他們陷入如癡如醉的狀態(tài)。” (前方的召喚)
師:同學們找得很完整。那么,這里的“前方”你覺得指什么?(是離家出走的方向、目的地,是理想,理想的召喚)
5. 師:無論哪種原因,離家的欲望總是“克制不住”的,文中是怎樣體現(xiàn)這一意思的?請大家結(jié)合具體語句進行點評。
學生點評,寫在書上,而后四人小組交流,最后推選三名同學發(fā)言。
生1:第3段:“他們不停地奔跑著,翻過一道道山,穿過一片片戈壁灘,游過一條條河流,其間,不時遭到猛獸的襲擊與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边@里作者多用整齊的短句形式,緊促有力地寫出了人類遷徙時的奮蹄挺進、迫不及待,這種離家的心情是勢不可擋的,猶如春風吹后的小草,生命的沖動是不可抑制的。
生2:第5段:“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這句話把人為什么離家的心情揭示得很生動、形象。人應(yīng)該都有這種或那種的虛榮心,也都想擁有成功帶來的快感,而在外闖蕩、追求的過程中能帶來生命的這些體驗,那又何樂而不為呢?我覺得“按捺不住”一詞正體現(xiàn)了“克制不住”這一意思。
生3:第7段:“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薄扒胺绞顾麄兣d奮,使他們行動,使他們陷入如癡如醉的狀態(tài)。”這些句子說明正因為前方的不確定性、朦朧性使得人們充滿了幻想,于是迫不及待地離家,不知疲倦地追求。用比喻的手法揭示出理想對人的召喚。
師:同學們能夠結(jié)合具體語句加以點評,非常好。作者意在告訴我們:離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內(nèi)心需求。面對自己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對前方的幻想令他們興奮、如癡如醉,于是人們紛紛離家,去尋找理想,開創(chuàng)偉業(yè)。
6. 你有沒有過這種離家的欲望?你的前方有什么?
生:我曾經(jīng)想離開家獨立,也曾想放棄學業(yè)去外面闖蕩,但后來想想闖蕩還是要有知識作基礎(chǔ)的,就不想了。說不定等以后有了闖蕩的資本了,就又想了。
7. 這位同學說得好,人生其實就是不斷追求理想的過程。因為前方的召喚,人們離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商ど下猛?,卻發(fā)現(xiàn)迎接他的是一場人生的苦旅,這是為什么呢?怎么理解這句富含哲理的話?
生1:“車吼叫著,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顛簸,把一車人搖得東歪西倒,使人一路受著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著車窗外,他眼睛里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與茫然?!?/p>
生2:還有旅途中心情:“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索然無味”。
師:不錯。作者還在此特意提到了錢鐘書先生《圍城》中描繪乘車的片段。
多媒體顯示:
師:在擁擠的車廂、顛簸的旅途中,人生真是一場苦旅。這種苦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身體上的辛苦。那么如果換了舒適的環(huán)境,旅人們的心情就一定會舒暢嗎?
生1:不一定。
師:何以見得?文中有依據(jù)嗎?
生繼續(xù):還要看心情?!八麄兊男那榫鸵欢ㄒ仍谶@種沙丁魚罐頭一樣的車中的人們要好些嗎”,這是個反問句,說明他們的心情未必好。另外還有“如果我們把這種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為人生的旅途,我們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p>
師:說得好。說明境遇舒適,但心情不快樂,一樣是一場精神苦旅。
8. 那么,“人生的旅途,我們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作者這么說,又有什么根據(jù)?請同學們在下一段中找找看。
生1: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在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xiāng)。
師:這句話很長,是一個什么關(guān)系的復句?對,并列關(guān)系,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那么它的上半句應(yīng)該是——承接上段的內(nèi)容,“人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边@里的“目的地”象征什么?理想、歸宿。很好。
①結(jié)合你自己學習的目的、狀況、經(jīng)歷談?wù)勀銓@句話(人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的理解。
生1:學習上我總想超越某某同學,可是總不能超越他,他總在我前面,既令我失望又不斷地激勵著我努力追趕。
生2:中考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但最終沒實現(xiàn),來到了這里,結(jié)識了大家,這又將是我人生的一個新起點。
生3:因為我們不滿足現(xiàn)狀,所以總在不斷追求與探索,因為理想難以實現(xiàn),所以這一條人生路上充滿了苦楚,因此作者說我們都是精神的苦旅者。
師:說得真好。我們的學習,總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我們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上奮斗,尋找著自己的理想與人生價值,尋找更新更多的價值就成了生命活動的目標,也就成了人在一生中永不停息的活動。生命的過程就是一次次地歷險,人生的至美風光就在險峻的巔峰,對于生命終極目標的苦苦思索與追求,注定了我們永遠在路上。
②師:同學們能不能舉出我們所知的人物,他們的人生永在追求的過程中,并進而體現(xiàn)了他們的人生價值。學生四人小組交流。
師多媒體顯示:
奇女子三毛——如她自己所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流浪遠方……”于是,文字洋溢著熾熱的情感,煥成了她生命飛翔的羽翼。無論哭泣的駱駝,無論流浪的撒哈拉,都是她生命的絕唱。
游俠詩人李白——永遠行走在漂泊的長路上,飲他的酒,灑他的淚,唱他的歌。于是,大地高山冰川駿馬胡姬,化為他精神的馬隊,大筆橫掃,狂飆突進,給大唐詩壇注入西域騎士的剽悍與純粹,令所有騷人墨客為之一驚。洞庭煙波,赤壁風云,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他的雙腳和詩筆生動了大唐山水。
師:三毛與李白,他們的人生因不斷追求而升華,雖然這一過程中有苦,但苦出了價值與意義,同學們,我們的人生是否也該如此不斷追尋!作者在此這么說(人生是一場苦旅),原來是對人類精神境遇的深沉的悲憫和深刻的人文關(guān)懷。
9.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朗讀第11段,找出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還包括哪些?注意標志性語言。
生:“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xiāng)”?!氨瘎〉牟豢杀苊庠谟冢喝藷o法還家;更在于: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p>
師:后一句中兩個“家”的含義一樣嗎?怎么理解?
生:不一樣。第一個“家”指可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第二個“家”指由家的溫馨與安寧養(yǎng)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
師:也就是說第一個“家”是物質(zhì)的,第二個“家”是抽象的感覺,是精神的,就是精神的歸宿、精神的棲身之所。
這些句子告訴我們:肉體需要家,我們的精神更需要家。因為我們不是“單靠吃米而活著的”,我們不能像豬一樣快樂的活。我們有前方的理想,有我們追尋的精神家園,所以我們的心總是在漂泊與回歸之間沉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生是悲劇性的,人精神無處寄托的悲劇。
10. 從文中所舉的崔灝的“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詩句的解讀中來看,作者認為家園之思的人文內(nèi)涵是什么?
生:人對家園的眷戀與追尋實際上是對某種精神的追求,家是精神的歸宿,精神的棲身之所。我是從參考書上看來的,當然我也認為是這樣的。(學生笑)
師:大家在笑聲中也認可了他的話,對不?家是我們?nèi)松某霭l(fā)點,而前方又時刻召喚著我們,我們總是圍繞家進進出出。為了追求理想,我們離家;為了尋覓精神家園,我們又歸家。在“離家”與“歸家”的進出中,我們有了精神追求,尋覓著精神家園。
11. ①師:讀到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月是故鄉(xiāng)明” 的專題,故鄉(xiāng)、家園的含義已經(jīng)從具體實在的鄉(xiāng)土,上升為人的價值取向與精神追求,我們才明白古今中外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學作品去謳歌故鄉(xiāng),抒發(fā)離家的愁苦與歸家的歡樂,為什么家園之思能成為一個永恒的文學主題。這個家園不僅是現(xiàn)實中的生養(yǎng)之地,更是精神的寄托,這比我們以往所學的任何一部哀愁凄涼的鄉(xiāng)愁作品在主旨上都要顯得高遠與曠達。
②回過頭來我們看,文章前面作者強調(diào)“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這里卻說“歸家”,這二者之間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作者以《前方》為題,究竟是想說離家呢,還是歸家?
生1:家是我們?nèi)松某霭l(fā)點,而前方又時時刻刻召喚著著我們。為了追求理想,我們離家;為了尋覓精神家園,我們又歸家。這兩者看起來好像是矛盾的,但實質(zhì)上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那個理想的精神家園。
生2:也就是說離家是為了歸家,人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因為人都想要有一個自己的精神棲息之所,要不然,我們的心會無從著落。
生3: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錯,也過得很自在,但是有時我們也常常會感覺空虛,這可能就是沒有找到精神歸宿的緣故吧?
師:謝謝同學們精彩的發(fā)言??ㄌ亍ね郀柼亍段遗c他》里有一句話:渴望外出和思念歸鄉(xiāng)是一對孿生姐妹,他表現(xiàn)了人類的矛盾心理。這一矛盾正說明我們得為自己的精神找一個家,可以安放我們的人生。
縱觀全文,《前方》表面上雖然在寫離家,實際上仍著眼于歸家。這是一種反彈琵琶的寫法,立意很新穎。這個家不僅是現(xiàn)實中的生養(yǎng)之地,更是精神的寄托,可到達它卻是一場沒有結(jié)局的悲劇。作者揭示的正是人類精神與理想無所皈依的生存處境,是對人類深刻的人文關(guān)懷和深厚的悲憫之情。
12. 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向我們揭示“人生之旅悲劇性的意義”?是不是會讓我們讀了灰心喪氣呢?從你所走過的短短的16年時光來看,你覺得你的人生是一場苦旅嗎?
學生討論
生1:作者這么說是對我們?nèi)祟惖木耜P(guān)照,其實是激勵我們走好我們的人生之路,讓我們有精神的寄托而不是虛度光陰,正像老師剛才所講的那樣,“我們不是單靠吃米而活著的”。
生2:“人的悲劇性實際”,“一場苦旅”只是從某種角度來說是這樣。在我們追求的過程中有苦,但更多的是樂。作者的話揭示了人生哲理,使人思索。
師:人生有悲劇性的實質(zhì),這種悲劇的本身具有積極意義,人因為有追求,有理想,所以才會不滿足,要“離家向前”,也因此不斷地充實人生,提升我們生命的質(zhì)量。有名言說“美麗的心靈是不斷痛苦而充滿追求的”,所以說,人生有痛苦并不可怕,痛苦有時不可避免,是人追求、向上的必然伴隨品。古希臘神話中有個西西佛斯。上帝罰他一次次把滾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頂,西西佛斯在這日復一日悲壯的宿命中,獲得挑戰(zhàn)荒謬戰(zhàn)勝庸常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樣,人在“離家”與“歸家”的進出之中,有了精神追求,尋覓著精神家園,你的人生便與眾不同。無論是屈原的放逐求索,還是李白的仗劍放歌;無論是三毛撒哈拉的記憶,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們都走在回家的路上,都在人生的旅程中苦苦尋覓心靈的歸宿,也正因此,他們的人生便熠熠生輝。所以,作者向我們揭示了人遠行的積極意義——向著那夢中的遠方,去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小結(jié)本文
師:這節(jié)課我們由攝影作品進入文本,在文本閱讀中,首先是抓住作者的核心觀點,通過理解核心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在此基礎(chǔ)上再加上我們自己的感悟、評點,“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這樣讀文章,我們才算是讀懂作者,讀出自己。當然閱讀文本是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讓我們在以后的閱讀中都能嘗試著這樣去做,不斷提高我們的閱讀水平,也不斷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
在如今瞬息萬變的社會里,人心開始變得浮躁,逐漸遠離了本真的天性,富足的物質(zhì)并不能填補精神的孤獨和空虛,我們始終要尋找精神的家園,猶如陶淵明的“桃花源”,李樂薇的“空中樓閣”,適合心靈散步,眼睛旅行,能安放疲憊的心靈。
最后讓我們以汪國真的一句詩共勉:“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在歌曲《橄欖樹》樂聲中下課。
四、作業(yè)
就老師提供的四幅照片中選擇最有感觸的一幅,寫一篇攝影散文。注意按著圖畫內(nèi)容、聯(lián)想擴展、哲理深化順序?qū)懽鳌?/p>
教學后記
《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從畫面切入,然后展開聯(lián)想,最后又回到照片。聯(lián)想部分談了三個觀點: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人生實質(zhì)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zhì)。對這三個觀點的深層解讀,是我授課的重點。文章虛實結(jié)合,從現(xiàn)實中的家、路出發(fā),扣住心靈遠游、尋找精神家園來寫,表明人在尋找精神家園時的漂泊感和對理想的追求。這篇課文的難點也在于此,這是一篇飽含哲理的散文,語言比較抽象概括。所以,閱讀的重點是如何解讀哲理性語言,并且將哲理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生命思考中來閱讀的手段是將抽象語言具體化,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身生活,以形象的例子來闡釋,溯本求源,挖掘語言背后的豐富思想內(nèi)容。讓學生讀懂作者也讀出自己,并同時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人文關(guān)懷。交給學生解讀文本的方法,有知識的輻射又照亮學生的精神,我覺得這是這堂課的亮點。
每個人都走在回家的路上,無論是屈原的放逐求索,還是李白的仗劍放歌,在人生的旅程中苦苦尋覓精神的家園,讓優(yōu)秀作品中散發(fā)的人文關(guān)懷默默地浸潤學生的心靈,我以為在當前浮躁的社會里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