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學片段】
教師給出的固定長度的小棒(10 cm,4 cm,5 cm,6 cm),小組合作圍三角形。從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兩種情況開始討論。
1. 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
師:10,4,5為什么不能圍成三角形?
生:那兩條短邊的和,沒有長的大。(學生已經(jīng)有了短邊之和與長邊比較的意識)
課件出示:
板書:兩條邊長度的和( )第三邊
師小結(jié):看來兩條邊長度的和要與第三邊比較。
師:怎么做才可以呢?
生:要長一點兒。(教師直接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2.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情況。
課件出示:
師:6 cm比5 cm長一些了,為什么還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生:因為他們重合了,要再長一點。
師:再長一點長到什么程度?
小結(jié)并板書: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
這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三角形的認識》第一課時的教學片段。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執(zhí)教教師借助多媒體演示了三根小棒圍三角形的情況,但我聽后總有種不亮、不透、不清的感覺,更何況學生。于是,我開始思考三角形三邊關(guān)系的探索應如何教,突破口在哪里?
一思:課件——折斷學生想象之翼
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教師兩次采用課件演示,力求幫助學生直觀感受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第一次是出示兩短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的靜態(tài)圖,且安排在學生進行了操作活動后,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第二次課件動態(tài)演示,兩條短邊動了兩次,從分到合??此谱寣W生有直觀感覺,但學生的理解卻止于課件的演示。課件的兩次演示,取代了學生的合情推理,學生失去了培養(yǎng)空間觀念的機會,失去了空間想象的機會。折斷了學生想象的翅膀,學生如何能飛翔?
【改進的教學片段1】
“退后是為向前”,退到不能“動”,讓學生在靜態(tài)的呈現(xiàn)中,思維“動”起來。
呈現(xiàn)課件中第一幅圖,提問:這樣確實不能圍成。這兩條短邊再向下旋轉(zhuǎn)呢?閉上眼睛想,向下,再向下……能行嗎?
生閉眼想:不行,他們永遠碰不到。
師:怎么辦呢?
生:短邊再長一點兒就好了。
師:5 cm的邊變成6 cm,閉上眼睛,再想,將6 cm線段繞10 cm線段的端點向下旋轉(zhuǎn),旋轉(zhuǎn)……
學生閉眼想象。
師:說說現(xiàn)在你腦中那兩條線什么樣?
生:靠得很近了。
師:還能再旋轉(zhuǎn)嗎?
師:好,再旋轉(zhuǎn)?,F(xiàn)在你腦中那兩條線在哪兒?
生:與10 cm的邊重合了。
師出示課件中第二幅圖的變化過程:你們是這樣想的嗎?
師:觀察剛才這兩條邊的運動的軌跡,說一說他們?yōu)槭裁床荒車扇切?
小結(jié):雖然線段兩頂點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但他們沒有相接,或是與較長的邊重合,都不能圍成三角形。
二思:促進學生想象,開啟智慧之門
上面教學片段中,當“兩短邊相接重合于長邊”時,教學環(huán)節(jié)就畫上了句號。教師立即給出結(jié)論——兩邊之和要大于第三邊。學生沒有想象的空間和時間,心里還是沒有構(gòu)建出三角形的模型。為什么不能給學生的思維點一把火,讓學生的想象飛得更遠一點呢?
【改進的教學片段2】
當學生能夠意識到“再長一點兒”時,教師順著學生進一步想象“再長一點兒,如果一條邊只長出0.1 cm,那能圍成嗎?圍成的會是個什么樣的三角形?
生:很扁很扁的。
(此時學生表達的“扁”,就是心中三角形的形象)
師:如果這條邊再長一點兒呢?想象一下,那個三角形什么樣?
在這樣的想象中,部分學生腦中會走過如圖1所示的錯誤軌跡。這樣的軌跡的形成是基于兩條邊同時發(fā)生變化的情況。這是一種不符合條件的想象,變量從一個變?yōu)榱藘蓚€。
有少數(shù)學生腦中會形成如圖2所示的軌跡。幫助學生將這樣的不完全想象用課件演示呈現(xiàn)出來,促進學生進一步形成圖3所示的想象軌跡。
學生在想象中運動著、變化著,此時再借助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學生的空間觀念逐步發(fā)展,此時學生的認識從邊的思維定勢里解脫出來。學生的推理能力在演繹中促進形成,學生的想象成為研究的生成點,外部活動自然也就逐漸轉(zhuǎn)變?yōu)閷W習的內(nèi)需。
三思:想象與直觀相結(jié)合,在直觀中想象,在想象中直觀
與學生換位思考,有幾個問題困擾著我:1.如何能將三角形三邊關(guān)系與求任意兩邊之和聯(lián)系起來呢?也就是,學生怎么能想到求兩條邊的和呢?2.學生能理解“任意”的含義嗎?能一下列出三道算式嗎?
在聽課中,我找到了一部分答案。圍繞“不能圍成”展開討論時學生能自然地說出,兩條短的加起來都沒有長的長。說明學生能夠自然想到兩短邊之和與長邊比較。然而在教師進一步引導以算式驗證說理的過程中,很少學生能一下就列出三道算式,只是擠牙膏似地擠點冒點,只是被教師牽引著完成了教學任務(wù)。
學生對“任意”理解不夠,是因為從算式中無法充分感受任意的價值。學生對不等式算式本就陌生,現(xiàn)在卻要通過三道不等式證明三角形三邊關(guān)系,并同時列舉出來,對推理能力尚未形成的學生而言是困難的。
【改進的教學片段3】“逼上梁山”。
學生能自然地將短邊相加,并與長邊比較,教學就此展開。
師:剛才有同學指出,得把兩條短的邊加起來和長邊比較。
師出示三角形(鈍角、銳角、直角、等邊),并標出每邊長度,使學生發(fā)現(xiàn)確實兩條短邊之和,大于長邊。
師:老師還有一個三角形,(屏幕中的各種三角形漸漸淡去,出現(xiàn)三個字母)它的三條邊的長度分別為a,b,c,現(xiàn)在誰是短邊呢?想象一下,你會怎樣列式?只列一道行嗎?為什么?
生:a,b,c都有可能是短邊。就需要列出三道式子。
【改進的教學片段4】“極”中生智。
師:想象一下,如果老師也有一根棒,它有100米長,能和10厘米與4厘米的小棒圍出三角形嗎?
生:不行,太長了。
師:那么,100分米?
生:還是太長。
師:15厘米?
生不敢作答。有的說行,有的說不行。
師:讓我們?nèi)≌迕讛?shù)來看。7厘米行嗎?怎樣列式?
師列式4+7>10。學生能自主列舉出4+8>10,4+9>10,4+10>10,4+11>10……
師:這樣列下去,4+100>10,剛才大家不是說不行嗎?
生:不對,如果4+100,100不是短邊,是長邊。應該用4+10和100比較,就不行了。
師:看來,長邊短邊的關(guān)系也在不斷變化。只列一道算式不能說明問題,這條邊最長也不能超過多少呢?
生探索:10+4>( )。
……
引導學生通過極限想象感受不可能,從而探索可能。在數(shù)據(jù)的列舉中建立問題沖突,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想象、思考,從而感受變量的量的變化會引起長短邊關(guān)系的質(zhì)變。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鼓樓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