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一課時,不同部分的對比,把握教學的重難點
現在的新教材大都圖文并茂,解讀教材,許多時候就是讀懂圖意。同一個課時中,有時是一組圖,有時是幾組圖,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找到這些圖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能幫助我們弄清編者的意圖,從而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
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分秒”,《我們贏了》中提供了一組圖(試一試)。
這幅圖共有5個鐘面,其中前兩個鐘面已經標明了時刻(9:00和9:08),后三個鐘面沒有標明,留給學生填寫。面對這組圖,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大多只關注到表面信息,即后三個鐘面下方沒有時刻。因而組織教學時,只停留在讓學生把鐘面所對應的時刻填寫完整。說明教師對教材解讀缺乏深度,不理解編者意圖。五個鐘面上的時刻分別是:9:00,9:08,9:30,9:45,10:00,我們不妨把這幾個鐘面逐一進行對比。由此,可以提出這些思考:為什么教材只選擇了9時到10時之間的時刻 讓學生填寫呢?編者有什么深意嗎?
首先,9:08這個鐘面,是學生學習書寫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會把9:08寫成9:8。因此,教材示范了一個準確的書寫格式,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當分鐘不足10分時的寫法,強調要補0占位。其次,我們把這些鐘面上5個靜止的時刻連起來看,就能發(fā)現,從第一個鐘面到第五個鐘面,正好完整地展示了分針和時針分別在一小時內轉動的過程。1時,分針走了一圈,時針由數字9指向了數字10,走了一大格?!罢J識時分”是關于時針與分針的運動狀態(tài)的知識,由于教材受到限制,無法動態(tài)演示,所以只能用幾個靜止的鐘面來展示時針與分針的運動規(guī)律。有了這些思考,教學中,我們除了讓學生填寫那三個空白的時刻外,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要重點指導分鐘不滿10分時的書寫。二是,化靜為動,要弄清時針與分針的運動規(guī)律。指導學生明確分針與時針的運動方向,認真觀察從9:00到10:00,時針與分針的運動規(guī)律就是“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了一大格”,從而進一步理解“1時=60分”。
二、同一單元,不同課時的對比,把握教學的訓練點
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單元的訓練重點呢?我們可以在單元備課時把同一單元,不同課時進行縱向對比,找出各課時的共同點,從而把握單元訓練的重點。下面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法”為例,說一說本單元的訓練重點。
本單元主要安排了5個課時。
(1)分桃子——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
(2)淘氣的猴子——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三位數,中間或者末尾有0)
(3)節(jié)約——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三位數,不夠商1時補0)
(4)送溫暖——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
(5)買新書——連除和乘除混合運算。
教材這樣的安排,層次清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體現了數學知識間的互相聯(lián)系。通過以上5個課時的內容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以學習除法豎式為重點)。教材不是單純地編排除法豎式的學習,而是每一課都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計算的方法。如《分桃子》:“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個?”引導學生觀察分東西的過程,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書寫和計算的合理性,從中掌握除法豎式計算方法。編者這樣編排是將解決實際問題與運算的學習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一方面,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能幫助學生理解運算的意義;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運算”是從問題中來的,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東西,它能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我們再把這5課時的“練習題”部分進行縱向對比,可以發(fā)現有一些類似的題型在反復出現。
例如,《分桃子》練一練(第55頁,第2題)。
本題,有兩組信息。一組是,一只青蛙是4天大約吃了60只害蟲。還有一組是,另一只青蛙是5天大約吃了70只害蟲。這兩組信息,都是已知吃害蟲的總數和所用的天數。題目要求提出兩個數學問題,并試著解答。
《練習七》(第61頁,第8題)。
這道題,男生3分打字126個,女生2分打字90個。要求比一比“誰打字打得快”。同樣,這道題也是提供了兩組信息,題中告知的是打字的工作總量及所用的工作時間。
《送溫暖》練一練(第64頁,第7題)。
本題,女生4周讀完468頁的書,男生3周讀完354頁的書。題目要求“提出兩個數學問題,并試著解答”。本題依然是提供了兩組信息,每組信息中已知的是看書的總量和看書所用的時間。
我們從這幾道題的列式看,60÷4,70÷5,126÷3,90÷2,468÷4,354÷3都是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目的是用學會的運算技能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計算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我們再從這幾道題的數量關系看,以上幾題問題情境不同,但有相同的數量關系,都是告訴總數與份數,常規(guī)的解答都是要算出每份數。編者是想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了解常見的數量關系。鼓勵學生分析問題中蘊涵的數量關系,從而獲得初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要遵循編者的意圖,不能把運算學習與解決問題割裂開來,而應該把二者有機地融為一體。教師只有對整個單元的內容做全方位審視,才能準確地把握教學的訓練點。做到既注重“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運算能力的訓練,又注重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二者相輔相成!
三、同一類內容,不同年級的對比,把握教學的側重點
我們都知道,編者在編寫教材時都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把同一個數學知識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思想編排在不同的年級。比如“統(tǒng)計”,各個年級都有相關的內容,如果對教材不細加揣摩,常常會把握不準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我們對教材內容做個梳理,就會發(fā)現各年級側重點是不同的。
一年級:(1)比較與分類;(2)象形統(tǒng)計圖與簡單統(tǒng)計表的認識。
二年級:(1)結合身邊的實例,經歷簡單的數據統(tǒng)計活動;(2)認識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tǒng)計圖。
三年級:認識平均數。
四年級:(1)經歷數據統(tǒng)計過程;(2)1格代表多個單位的條形統(tǒng)計圖;(3)簡單的折線統(tǒng)計圖。
五年級:(1)經歷數據統(tǒng)計過程;(2)扇形統(tǒng)計圖;(3)統(tǒng)計圖的選擇;(4)認識中位數與眾數。
六年級:(1)經歷數據統(tǒng)計過程;(2)復式統(tǒng)計圖;(3)投球活動。
下面以一年級上冊的統(tǒng)計內容與一年級下冊的統(tǒng)計內容做個具體的對比。
一年級上冊,教材提供了一組圖,圖上有計算器、電腦、算盤、筆讓學生進行統(tǒng)計活動。并以智慧老人的口吻提示:“剪下附頁中的圖,貼一貼,就是一個統(tǒng)計圖”。“說一說”部分主要是對三個問題進行探討。(1)哪樣東西最多?哪樣東西最少?(2)哪兩樣東西同樣多?(3)請你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試著解答。
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統(tǒng)計”。教材讓學生調查自己班的同學最喜歡什么活動,并在方格中涂一涂。要求學生填出每一條格子代表的活動類型。本冊教材也提出了三個探討的問題:(1)從統(tǒng)計圖中可以看出,調查了( )名同學。(2)喜歡( )的活動人數最多,喜歡( )的活動人數最少。(3)你認為你們班最好組織什么比賽?
以上同一個內容,在制作統(tǒng)計圖的方式上是不一樣的。一年級上冊是以智慧老人的口吻指出了用實物圖片“貼一貼”的方法完成統(tǒng)計圖,這樣的統(tǒng)計圖非常直觀、形象。一般稱它為“象形統(tǒng)計圖”。一年級下冊明確指出了用“涂一涂”的方法完成統(tǒng)計圖,相對而言更加的抽象,一般稱它為“簡單的條形統(tǒng)計圖”。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年齡特征,分別采用“貼一貼”與“涂一涂”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統(tǒng)計圖的制作。
再對比上下兩冊中的三個探討問題,指導學生交流討論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一年級上冊側重要求會比較最多、最少、同樣多這三種情況。下冊,除了比較數據的最多、最少外,還增加了兩個問題。一是,“從統(tǒng)計圖中可以看出,調查了( )名同學”要求學會簡單的匯總數據。二是,“你認為你們班最好組織什么比賽?”能根據統(tǒng)計的結果做出決定,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圖的作用。因此,教學中應側重于這兩個問題的探討。通過上下冊同一個內容的對比,能讓我們在教學中更加明確教學的側重點,更好地把握教學的“度”。
教材是承載知識的載體,需要教師在認真研讀,深刻領會的基礎上,才能落實于平時的課堂教學之中,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光澤縣杭西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