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論文以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有代表性的鋼琴練習曲為切入點,在西方音樂發(fā)展史的背景脈絡之下,通過對其音樂語言的共性與個性進行整理與分析,初步探討了這一題材的變化與發(fā)展。
關鍵詞:鋼琴練習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練習曲”是專門練習某一方面的器樂演奏技巧而設計的樂曲?!颁撉倬毩暻鳖櫭剂x,是作曲家為學生練習鋼琴演奏的技巧而創(chuàng)作的樂曲。它是鋼琴音樂作品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從鋼琴練習曲自身的發(fā)展來看,它緊緊跟隨時代的潮流,從巴洛克時期、浪漫時期、晚期浪漫派、新古典主義、印象派直至近現代。由于不同時期藝術風格的不同,鋼琴練習曲在內容與形式上又表現為不同的側重點。本論文以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有代表性的鋼琴練習曲為切入點,在西方音樂發(fā)展史的背景脈絡之下,通過對其音樂語言的共性與個性進行整理與分析,初步探討了這一題材的變化與發(fā)展。
1 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練習曲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是古典派音樂形成和發(fā)展時期,音樂作品中出現了新的鋼琴技術特征:大小調體系已得到充分發(fā)展,主調織體占據重要地位,雙音、八度、音階、琶音的快速跑動,遠距離的跳奏等等,而這時的音樂家們大都身兼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這種傳統(tǒng)直到浪漫時期才有改變。這一時期的作曲家主要有克萊門蒂、克拉莫、車爾尼、莫舍萊斯等。
1.1 穆齊奧·克萊門蒂(1752一1832)
克萊門蒂,意大利作曲家與鋼琴家,他的演奏在當時被評論為“富于藝術性的”,同時,他也是鋼琴藝術史上最早研究鋼琴特性和鋼琴功能而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曲家??巳R門蒂于1817年創(chuàng)作的《樂藝津梁》(又名《名手之道》)涵蓋了鋼琴技巧的各個方面,是現代鋼琴演奏技藝的基礎?!稑匪嚱蛄骸肥强巳R門蒂編寫的鋼琴練習曲集中最有技術訓練價值的教本之一,其中每一首都為訓練手指靈活而作、都有明確的練習目的,如:解決手指獨立性、訓練拇指內轉、斷奏與連奏等。作為教育家,他不僅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鋼琴演奏家和教育家,而且還總結出一套鋼琴藝術的教學方法。他的得意門生中有克拉莫、菲爾德、卡克布蘭納等,他們后來都成為著名的鋼琴家,并在練習曲領域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1.2 約翰·巴普蒂斯特·克拉莫(1771一1855)
德國作曲家克拉莫,他是克萊門蒂最得意的學生,他像他的老師一樣,既是鋼琴家,又是作曲家和出版商。他的作品并不專注于展露彈奏鋼琴的靈活性,而是更多致力于培養(yǎng)練習者掌握細致優(yōu)雅的音樂風格??死匿撉倬毩暻?,起初有84首,后由德國鋼琴教育家彪洛從中精選出60首,編定成書,取名《克拉莫鋼琴練習曲60首》,1812年出版發(fā)行,使用至今。他的練習曲內容豐富多樣,訓練手法靈活多變,注重手指的獨立性和指力、清晰、均勻、明凈的聲音??死毩暻鷮⒚鞔_的技術課題與豐富多彩的音樂表現結合起來,每首都體現出作曲家的獨具匠心??死木毩暻猿霭嬉詠?,已被一代又一代的鋼琴家、教師、學生所沿用,它不僅在鋼琴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而且在現代和將來的鋼琴教學中也會給予我們很多的幫助。實踐證明,它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技術教程。
1.3 卡爾·車爾尼(1791一1857)
奧地利作曲家車爾尼,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鋼琴練習曲,有據可查的就有80冊,數量之多,訓練技術之全面在當時以及后來都是獨一無二的,其中包括了古典時期全部的鋼琴演奏技巧,為演奏同時代及前一時期的鋼琴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車爾尼共創(chuàng)作80集練習曲,千余首練習曲。應用最廣泛的Op.599、Op.849、Op.299、Op.740。這四冊練習曲中的技術類型幾乎是一脈相承的,技術種類由少到多,練習曲由易到難,練習曲側面也不盡相同。車爾尼80余集練習曲,大致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每日基本功訓練用的“練習”,如作品Op.261、Op.337、Op.737、Op.777、Op.802、Op.820、Op.821和Op.848等,另一類則是數量眾多的“練習曲”,每集均有一個訓練目標明確的標題,如“快速練習曲”、“表情練習曲”、“連奏與斷奏練習曲”、“裝飾音練習曲”、“華麗練習曲”、“小手用練習曲”、“三度練習曲”、“少年練習曲”、“演奏家練習曲”等。這些練習曲是車爾尼以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并付出了畢生經歷寫成,奉獻給后人的一筆無價之寶,它已經有力的開啟了幾代鋼琴家們的智慧和潛能,在今后的鋼琴教學中仍將發(fā)揮不可取代的作用。
2 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練習曲
19世紀中葉,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席卷歐洲大陸,崇尚自由,體現個性,注重思想情感的表達。鋼琴成了作曲家追求個性化、情感化創(chuàng)作的最便捷的表現工具,肖邦和李斯特就是其中的代表。
2.1 弗雷德列克·肖邦(1810一1849)
鋼琴詩人肖邦,波蘭人。在鋼琴藝術史上,肖邦使得練習曲這一以技術性為特征的體裁變成了真正的藝術性作品。肖邦的練習曲中的音樂內容遠重于技術的表現,除了同樣的手指的獨立、靈巧、均勻,及各類技巧的均衡和協(xié)調,指觸的細膩,聲音的透明,音色的敏銳變化,織體層次的清晰,完全的歌唱性連奏,悠長的氣息感等等這些,構成了肖邦藝術性練習曲區(qū)別于車爾尼式技術性練習曲的重要標志。肖邦的練習曲共分三部分:1828至1833年創(chuàng)作的十二首(0p.10);1833年1837年創(chuàng)作的十二首(0p.25);及1840年寫的f小調、bD大調、bA大調三首。在,1833年之前所寫的練習曲中,比較有價值的是作品第10號第3首(E大調)、第9首(e小調)、第12首(c小調)等.1833年之后的練習曲中,比較優(yōu)秀的則有作品第25號第1首(bA大調)、第5首(d小調)、第11首(a小調)、第12首(c小調)等。在上述作品中,肖邦注入了自己深厚的情感和奔放的熱情。這些樂曲的內容,大部分都與肖邦的愛國主義激情,對祖國淪亡的悲痛感觸相聯(lián)系。肖邦練習曲概括了他整個鋼琴音樂中的特點:豐富多彩的和聲,情意綿綿的旋律,以及充滿內在的生命力。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練習曲都是他在年輕時代的作品,Op.10的十二首練習曲是肖邦十九歲至二十四歲期間創(chuàng)作的,幾乎在同一時期,他也完成了另外十二首練習曲Op.25的寫作。他的練習曲已不僅僅為了解決各種技巧問題,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從中學習如何去表現音樂。
2.2 弗朗茲·李斯特(1811一1886)
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評論家兼指揮家,被喻為“鋼琴之王”。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是和他的鋼琴演奏藝術密切聯(lián)系的。他的鋼琴作品的風格和他的鋼琴演奏風格密不可分,即熱情,宏偉的氣勢而又具有富于詩意性的描繪。李斯特共寫了兩套音樂會練習曲,1848年寫的《三首音樂會練習曲》和1861年寫的《兩首音樂會練習曲》,十二首超級練習曲、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等。這些作品不僅具有高難度的技巧,其中的不少作品還被作曲家賦予了充滿詩意的標題,如“森林呼嘯”、“嘆息”、“侏儒輪舞”、“鬼火”、“狩獵”,等等。這也正是浪漫時期標題音樂的典型特征。從李斯特的其他練習曲也可以看到他的練習曲不只是專為克服鋼琴的技術困難服務的,而是為了用最有效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一定內容的。
總之,鋼琴練習曲的歷史演變過程,客觀地表現了音樂自身的審美特性。隨著練習曲由古典時期主義發(fā)展到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所附著的客觀因素越來越少,相反,它所體現的情感內容卻越來越豐富,主觀審美意象也越來越立體化。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鋼琴作品,練習曲有其特有的價值和意義。深入認識這一點,將會更好的發(fā)揮練習曲的特殊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 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李霞(1978—),甘肅武威人,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鋼琴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