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和寫作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體兩翼。閱讀是人們的心靈之舞,是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理應讓人愉悅;習作是人的另一張會說話的嘴巴,是一種表達,一種交流。有人將閱讀稱為“悅讀”,還閱讀的本來面目,而習作又何妨改成“喜作”,還習作的本色本香呢?讓習作成為“喜作”,筆者有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將語文課堂磨得光光亮亮
眾所周知,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才會對作文產(chǎn)生興趣。
如指導學生用“不但……而且……”造句時,若干巴巴地從語法理論出發(fā),說這是遞進關系,后半句的分量需加重,學生的印象不深。我在教授這個句型時,先在黑板上畫了個大大的“日”形,然后講解道:“這是一座兩層樓房,‘不但’(板書)住樓下,‘而且’(板書)住樓上。它的成句規(guī)律就是我們剛剛學過的那句詩‘更上一層樓’?!币韵率顷P于這個句型的教學設計。
教師出示例子:媽媽不但會織毛衣,而且會織毛褲。
生1:我認為這個句子不符合要求??椕潞涂椕濍y度差不多,后半句沒有“更上一層樓”。
師:說得真好!這樣造句不正確,這不是“更上一層樓”,這是“兩間平房”。
教師出示第二個例子:叔叔不但愛看科技書,而且愛看小人書。
生2:這一句更不行,連“兩間平房”都夠不上,科技書比小人書難度大。
師:說得真好,請再看這一句。
教師出示第三個例子:爸爸不但會騎自行車,而且會開汽車。
生3:我認為這個句子符合要求。前半句,爸爸騎自行車,這是“一層樓”;后半句,爸爸會開汽車,層次更高了。
師:你分析得非常透徹。誰還能造一個這樣的遞進復句呢?
接下來的十幾個學生的發(fā)言,都符合“更上一層樓”的要求。其中一位學生說得最好:“楊利偉叔叔不但會開汽車,而且能駕駛飛船繞地球轉(zhuǎn)好多圈呢!”
二、將作文的訓練落得實實在在
閱讀課上,教師不僅要關注“寫什么”(課文內(nèi)容),更要關注“怎么寫”(表達方法)。只要用心發(fā)現(xiàn),細心揣摩,你會發(fā)現(xiàn)每篇課文都有好多個訓練點。選擇最符合學生實際的點進行隨文練筆,不失為一種訓練習作能力的好方法。
薛法根老師在執(zhí)教《桂花雨》一課時,抓住母親說的一句話“桂花還是家鄉(xiāng)的香!”讓學生進行仿寫。兩三分鐘后,學生紛紛舉手,薛老師挑選部分學生上臺板寫:“月亮還是家鄉(xiāng)的明?!薄靶切沁€是家鄉(xiāng)的亮?!薄鞍滋m瓜還是蘭州的甜?!薄芭H饷孢€是蘭州的好吃?!薄帮堖€是媽媽做的香?!薄叭诉€是家鄉(xiāng)的親?!薄?/p>
最后,薛法根老師將每句話后面的“?!备臑椤埃弧?,引導學生取了個題目《鄉(xiāng)愁》,就形成了一首別有韻味的小詩。薛法根老師可謂匠心獨運,扎實高效,學生不僅懂得了什么是鄉(xiāng)愁,也學會了怎樣表達鄉(xiāng)愁。
三、將兒童的語言敘得芬芬芳芳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兒童的語言也許缺乏成人的邏輯、成人的深度、成人的圓融,但那些童稚的話中往往流淌著汩汩的詩情。有人將兒童的語言盛贊為“繆斯語言”,確實,兒童的語言太有個性,太與眾不同了。如一位學生的《喜歡與不喜歡》的開頭:“人人都有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人或事。我喜歡央視‘實話實說’欄目里那個一臉壞笑的主持人崔永元,他在電視上一露臉,我心里就跟喝可樂一樣愜意;我不喜歡上班會課,一到班會課,我就說:‘老師,我要上廁所!’”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習作語言越來越缺少童趣,原因何在?這得“歸功”于教師的“精批細改”。 一位學生在習作《爺爺老了》中寫道:“爺爺老了,說話漏風了,走路拄拐杖了,兩顆門牙也‘光榮下崗’了。老了,真可怕!”
語文老師覺得這位學生的思想有點消極,就把習作的結(jié)尾改成這樣:“老了沒什么可怕的,就算只剩下一顆牙齒,也要讓它成為鐵齒銅牙?!边@么一改,童趣沒了,一篇好作文就這樣被扼殺了。
四、將想象的翅膀展得寬寬廣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边@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特別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看了周星馳的影片《長江七號》,我讓學生們以長江七號為主角,發(fā)揮想象力進行習作,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哐當’一聲,大事不妙!可惡的小偷又來了。爸爸一骨碌爬起來,向客廳奔去,只見客廳里狼藉一片,小偷早已逃之夭夭。這已經(jīng)是小偷第N次‘光臨’我家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我纏著七仔說:‘長江七號老弟,求你了,再不想辦法,我家就要被洗劫一空了?!?/p>
長江七號看我可憐,就送給我一本厚厚的占卜書。這本書可以了解過去,也可以預知未來。書中顯示,這周星期三小偷還會再來。哈哈!太好了!我就在家里守株待兔,看他怎么逃出我的手掌心……
星期三晚上,如書中所示,小偷又來了,被我們逮了個正著,扭送進了公安局,接受法律的制裁?!?/p>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蔽覀兊牧曌鹘虒W,正行走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致力于習作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讓閱讀成為“悅讀”,讓習作成為“喜作”,讓學生們快樂學習,快樂表達吧!”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