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fā)展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非常重視的幾個方面。這不僅注重學生探索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養(yǎng)成,而且還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個性,使課堂富有生命的活力。同時,放手讓學生直接參與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逐步增強其自學能力,有利于學生多元認知潛能的開發(fā)。下面以我教《東方之珠》一課為例,談一談自己的做法與體會。
一、 激情引趣,自主參與
各項研究表明,閱讀興趣是閱讀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所以,教師要激自主學習的情,引自主學習的趣,讓學生產(chǎn)生自主學習的欲望。教《東方之珠》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香港的宣傳視頻,并讓學生說說看到的香港是什么樣的。當學生侃侃而談,說得興趣盎然時,我緊接著追問:“今天,我們就到香港去,身臨其境地體會一下,想不想去?”于是,學生在較強學習動機的驅(qū)使下,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這種主動學習的欲望一旦產(chǎn)生,不需要任何外力的推動,便可以讓學生完全沉醉于課文之中。
二、自主選擇,個性讀書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導而弗牽,僅是輔助性;學生是主體,具有自主性。教師既要教之以法,又不拘泥形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指導他們對學習方式和學習內(nèi)容作出自主選擇。如教《東方之珠》一文,因課文的2、3、4自然段結(jié)構(gòu)上有相似之處,分別介紹淺水灣、海洋公園、銅鑼灣以及香港夜景的美麗與熱鬧,所以在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后,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時,給學生提供三種學習方式:(1)自讀感悟型:自由朗讀,讀中有思,讀中悟情,小組互讀并評議。(2)自能型:能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小組中交流,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集體交流。(3)導游型:把自己當作一名導游,加上適當?shù)膶в卧~,把香港介紹給大家。這樣,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民主、自由、寬松、探究的學習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又是群體中的一部分,去發(fā)揮自己的潛能,為學習拓展了空間。
三、自讀感悟,自我展示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顯得特別強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為他們動手、動口、動腦提供足夠素材、時間和空間,為他們自我表現(xiàn)和相互之間的交流提供多種多樣的機會,并引導他們多種感官并用,“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波瀾中,積極地參與、主動地發(fā)展。以《東方之珠》一文的教學為例,我設(shè)計了“書讓學生自己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1)自由讀,想想怎樣讀才能讓他人感到“沙灘是迷人的”、“街市是熱鬧的”、“公園是著名的”。(2)愿意讀的站起來讀,或邀請你的好友一起讀,讀后談?wù)勼w會。(3)配樂感情朗讀,邊讀邊演,師生評價。學生在讀中互相比較,在評價中逐步提高。這節(jié)課,我給學生充分的讀、思、議、說的時間,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讀,營造了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為學生各自施展才能提供了舞臺。
四、抒情體會,自由表達
小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性決定了語文閱讀的訓練不單純是技巧的習得,還包含著美的熏陶和感染以及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以及從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更要在閱讀時“披文以入情”,學文后“感懷以做人”。如教學《東方之珠》接近尾聲時,我引導學生“讓我們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貫注地來欣賞一下這迷人、繁華的香港。邊看邊想,你打算用怎樣的語言來贊美她”。隨后,我用課件呈現(xiàn)多幅香港的圖片,并伴隨播放優(yōu)雅的輕音樂。學生無拘無束、有滋有味地觀賞。最后,我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表達自己對香港的贊美之情。
五、內(nèi)外聯(lián)系,自主發(fā)展
開放的語文閱讀教學應沖破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向課前和課后輻射,要突破狹隘的“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開發(fā)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教學資源,占有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教育陣地,讓學生在生活中、在自然中、社會中學語習文,增長才干,學會做人。在教學《東方之珠》前,我布置學生收集有關(guān)香港的資料,激發(fā)學生對香港的向往之情。課堂上,提供給學生展示課外知識和才能的機會,以便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講到“一到夜晚,整個香港就成了燈的海洋”這段時,學生馬上拿出在配套閱讀上看到的巴金寫的《香港之夜》津津有味地說了起來。我便讓學生盡情地讀、盡情地說,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作超越文本的探索,使學生更深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強化情感的熏陶。隨后,我追問:“香港被稱為‘東方之珠’,僅僅就這幾個地方嗎?”這一問是“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說話的熱情更高了。天星碼頭、尖沙咀、九龍灣、銅鑼灣避風港等,學生都說得頭頭是道。他們不僅講了香港現(xiàn)在的繁華,還講了香港的歷史、“一國兩制”的政策、香港的人口等。課后,我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介紹香港的另一處美景。這樣,以課內(nèi)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nèi),課內(nèi)外齊頭并進的方式,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學生完全享受著心靈的自由。
努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自主性,關(guān)鍵在于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確立主體發(fā)展意識,相信每個學生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