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電子白板作為一種綜合性技術(shù),已經(jīng)悄然走進了我們的課堂。不難發(fā)現(xiàn),公開課、展示課上,白板的運用非常之多,而且效果極佳。但這些課往往集合多人的智慧、經(jīng)過多次的打磨,并不是我們常態(tài)下的課堂教學,而再先進的信息技術(shù),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我們的常態(tài)課堂教學。
那么,面對交互式電子白板紛繁的功能,如何有效地運用它來服務于語文常態(tài)課堂教學呢?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以《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第二課時為例,談談運用電子白板基礎(chǔ)功能創(chuàng)造高效課堂的做法。
一、書寫功能展風采
交互式電子白板與其他的多媒體軟件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它的書寫功能,這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較好地適應了課堂上教師“邊走、邊說、邊寫”的行為習慣。
《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的一篇課文。講的是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后,不忘父親的囑托,忍辱負重,耗費18年時間寫成輝煌的巨著《史記》的事,贊揚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志矢志不渝的精神。課文的著眼點在于“發(fā)憤”一詞,它是全文的文眼,是司馬遷一生的寫照。
我在學生讀完課題后,用電子白板上配套的專用筆在課題中“發(fā)憤”二字下輕輕畫了一條線,學生的目光一下子就集中到了這兩個字上。然后,我邊問:“發(fā)憤是什么意思?”邊在工具箱里選取紅色筆,在“發(fā)憤”二字下畫了個紅紅的問號。問號帶領(lǐng)學生在大腦記憶庫中搜索信息,答案一下子就跳出了腦?!鞍l(fā)憤”即發(fā)奮之意。接著,我又追問:“司馬遷到底是怎樣發(fā)奮寫《史記》的呢?請認真默讀課文,用筆畫出相關(guān)的詞句,并寫下你的體會?!庇谑?,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一段辛酸史就在這“發(fā)奮”兩字中拉開了帷幕。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品讀文本時,可以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隨意地圈畫出自己找到的重點詞,并可以在功能表中選取自己喜歡的顏色圈畫出來,既區(qū)別鮮明,又讓學生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在課文的閱讀中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扣住“四處游歷” 體會到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司馬遷正在實踐中獲得了寫史的資料。有的扣住“每天”“研讀”,體會到司馬遷每天做著研究、閱讀、整理、查對資料的工作,如此大的工作量是多么辛苦,并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學習生活,越發(fā)的體會到了司馬遷為了寫史一直在發(fā)奮學習的精神。在這種交互式學習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在課堂的“互動”學習中,學生之間的有效協(xié)作、交流體現(xiàn)出來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除了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也促進了知識的傳遞和建構(gòu),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情感,使課堂因“互動”催生出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二、拖拉功能入情境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個歷史人物,他距離我們有2000多年了。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現(xiàn)代社會,要想進一步體會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精神境界,只有先體會他遭受宮刑時內(nèi)心的辱,才能更深地體會出其為了寫史的重任而飽受心靈的煎熬,最后選擇忍辱負重地活下來寫史的內(nèi)心感受??晒鈶{空地講解,學生只會跟著教師牽強附會。在這時,我就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隨機地拖出司馬遷遭受宮刑的歷史事件、父親臨死前囑托的話語,試想他當時的內(nèi)心活動,學生漸漸體會到了“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時內(nèi)心的痛和辱,但他最終想到要寫史記,將“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這就是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精神境界??!
拖拉功能這一新穎的教學手段一下子吸引了疲勞狀態(tài)下的學生的注意力,且與學生的學習緊密貼合,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聚光燈結(jié)合插入聲音功能貼近文本人物的世界
學生讀著“ 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看著司馬遷寫史的畫面,我點開聲音文件。悠揚的古琴聲一下子帶領(lǐng)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進入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那間小屋。我點擊功能表中的聚光燈,畫面上出現(xiàn)了一個圓形的光圈,學生的視線一下子集中到了這個光圈所顯現(xiàn)的畫面中。我隨意地放大、縮小、移動聚光燈,一會兒移到司馬遷寫史記的小屋、一會兒移到司馬遷疲憊而又專注的臉上,一會兒移到司馬遷瘦骨嶙峋的身上、一會兒移到窗外……學生的注意點也隨之變動,我問道:“透過這一行行工整的隸書,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聚光燈強化了觀察的重點,學生在它的引領(lǐng)下,觀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細致性提高了,關(guān)注到了畫面中的那些小小細節(jié),學生們在細致觀察后,變得有話可說了,并對課題中“發(fā)憤”一詞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那是司馬遷為寫《史記》的忍辱負重。
四、頁面重設功能鋪篇章
當白板上留下學生爭辯的思想后,要想對司馬遷這個人物形象有更豐滿的認識,對課文結(jié)尾處——“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段話的品讀不能少??缮弦浑A段的學習,過多地留下了爭辯的痕跡,為了突出重點,我們只要拿起筆,朝著頁面重設功能一點,就能輕松回到預先做的白板課件中??粗@新鋪開的篇章,教者就能引領(lǐng)學生快速地進入新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透過品讀,“發(fā)憤”的第三層含義也就出來了——持之以恒。
五、資源庫功能升華中心
教師可以靈活地把自己上課需要用到的各種教學資源(包括文字、圖片、動畫或課件等)保存到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資源庫中,以便課堂上隨時調(diào)用。
我通過鉆研教材,發(fā)現(xiàn)司馬遷不僅用發(fā)奮學習、忍辱負重、持之以恒的精神寫成了《史記》這本書,他這一生也像一本厚重書,值得后人好好去品味。因而在板書設計上,我將一本書作為結(jié)束語。我在課前畫好書的圖形,保存在資源庫中,當我在總結(jié)全文時,便捷地拖了出來,形成更具內(nèi)涵的板書??粗@本書,司馬遷為寫《史記》而付出的種種在學生的腦海中回蕩,并沖擊著他們的心——為了目標要百折不回地去努力、去奮斗,讓自己活得“重于泰山”!最后,學生記住了這樣一位不朽的人物——司馬遷,記住了這本恢弘巨著——《史記》。
主題在升華,人物形象在逐漸高大,學生的內(nèi)心也形成了新的價值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弊屛覀冊诔B(tài)課堂中有效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讓白板演繹出語文課堂的精彩。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