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理性文章通常用簡潔、概括性強的語言并列舉事例來闡述一個道理,它有益于訓練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蘇教版教材選用為數(shù)不多的說理性課文來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技能,語文教師應該認真用好這些教材。
怎么用好這些教材呢?說理性文章教學的本質(zhì)又是什么呢?
筆者以《滴水穿石的啟示》第三自然段(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最終取得成功了嗎?)的課堂教學為例,來談談自己的反思。
【課堂實錄】
師:要想說清道理,讓讀者信服,就要列舉事例。
請大家快速瀏覽第三小節(jié),說出文中用了哪幾個人的事例來說明道理?
生: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
師:這三個人的事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自己靜心默讀課文,然后同桌討論。
生:他們的目標都很專一。李時珍從小立志;愛迪生迷戀電學實驗研究;齊白石始終沒有停止過揮毫。
生:他們做事都持之以恒
師:結合關鍵詞具體說說。
生:李時珍翻山越嶺,走遍大半個中國。
生:李時珍訪名醫(yī),嘗藥草,經(jīng)過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畢生孜孜不倦。
生:齊白石老人“不教一日閑過”,堅持不懈地創(chuàng)作。
師:愛迪生呢?
生:幼年就自謀生計
生:畢生孜孜不倦。
師:作者之所選取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個人的事例,是因為他們都具有“滴水穿石”那樣的“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既然三個事例有許多的相同,為什么不直接寫一個或兩個,而要寫三個?
(生靜下心來思考)
生:事例多,說服力強。
生:李時珍是醫(yī)學派,愛迪生是科技派,齊白石是繪畫派。不同的領域都取得了成功。
生:有古代,有現(xiàn)代,有外國,有中國,正是“古今中外”。
師:作者列舉的三個事例都是典型的,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含義。
師:作者列舉了三個事例是有他的用意的。(生齊讀最后一句)
“滴穿”一塊塊“頑石”,你們怎么理解?
生:“滴穿”就是戰(zhàn)勝、克服的意思,“頑石”就是困難,障礙。
師:朗讀這句,讀出不容置疑的語氣。
師:回望第三小節(jié),一個例子剛講完,緊接著是第二個例子、第三個,讓人目不暇接。我們仿佛看到了作者站在演講臺上,理直氣壯、滔滔不絕的樣子。找找這種感覺,齊讀第三小節(jié),聲音響亮,語速稍快、不拖沓。
(生齊讀并感悟)
師:請你也用兩三句話寫一個“滴水穿石”的事例。寫后讀一讀,想想可以替換本課中的哪個事例?
(生練筆)
【課后反思】
教這一自然段時,整體感覺到課堂氣氛并不那么熱鬧。這是因為進入了理性的、積極的思考之中,課堂是需要這樣的安靜的。教學中,教師拋出兩個問題:1.這三個人的事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既然三個事例有許多的相同,為什么不寫一個或兩個,而要寫三個?解決這兩個問題是這節(jié)課的主體。這兩個問題都需要學生費一番腦筋進行深度思考,并且答案指向了說明事理的方法。
本節(jié)課,教者舍得把時間花在學生的靜思默想和小組探究中,舍得把時間花在精選的“教學內(nèi)容”和“用教材教”中,舍得把時間花在表達方法學習指導和言語的實踐上,這是值得的。
說理性文章也是閱讀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文體自身的特點,教師在教學此類文章時,更應該注重“言意兼得”。
《滴水穿石的啟示》第三自然段,何為“意”,何為“言”呢?“意”是指作者列舉的三個事例,還有人物精神,這是學生一讀就能懂的“文章內(nèi)容”;“言”指的就是作者舉例說明的方法,還指這種方法的“要點”,這是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學內(nèi)容”。得到了“言”,才是完整的“全閱讀”。具體做法如下。
一、在文本重組中觸摸“言”與“意”
《滴水穿石的啟示》第三自然段先寫了三個事例,每個事例結構相似,都是先寫人物的“目標”,再寫人物“持之以恒”,最后寫“成就”。教學中可以用一個問題來統(tǒng)領這部分內(nèi)容——這三個人的事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這樣,學生就會從目標、持之以恒、成就三個方面來比較,這就是文本重組。這個教學目標有兩點:一是讓學生“得意”,即了解舉了什么人的例子,是哪方面的例子;二是讓學生“得言”,即這三個例子共同之處正是和“滴水穿石”一脈相承的,是妥帖的事例。教學伊始,讓學生先觸摸到“意”和“言”,有益于接下來的學習。
二、在靜思默想中領會“言“與“意”
此教學中,學生理清三個事例的相同點后,再讓學生思考:既然三個事例有許多的相同,為什么不寫一個或兩個,而要寫三個?學生立刻安靜許多,凝眉思索,陸續(xù)舉手作答。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學生討論起來就有了寬度和深度,最終也就習得了“列舉的事例要有代表性”這個“言”。的確,學習說理性文章的課堂應該安靜些,再安靜些。
三、在放聲誦讀中體味“言“與“意”
說理性文章要不要朗讀?從“得言”的角度來看,文本中的言語形式從來都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言語形式是附著在具體內(nèi)容之中的,是文本內(nèi)容一點點地把言語形式給顯現(xiàn)出來的。因而,引導學生“得言”的過程,自然也離不開文本內(nèi)容,離不開誦讀。
四、在仿寫練筆中升華“言“與“意”
在教學結尾處,教師安排了寫的練習。
師:請你也用兩三句話寫一個“滴水穿石”的事例。寫后讀一讀,想想可以替換本課中的哪個事例?
“用兩三句話”,提示了學生語言表達要具有概括性、準確性;“替換本課中的哪個事例”,提示學生列舉事例的“典型性”。這個仿寫練習還是圍繞“得言”這個點來訓練和延伸的。
當堂寫話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個趨勢。學生觸摸、領會、體味“言“與“意”后,適當練筆,是一種升華。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