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是五經之一《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統(tǒng)的教育專著,比西方第一部教育專著——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于公元1世紀寫成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比為近現代教育開辟端緒的教育學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著的《大教學論》早1 800多年?!秾W記》大約寫成于公元前3世紀戰(zhàn)國后期,據歷史學家郭沫若考證,由孟子的學生樂正克所作?!秾W記》全文只有短短1 229字,但蘊含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無愧為一部偉大的教育專著,其中關于教師的論述,更精彩絕倫![1]
一、師之隆
“師隆而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弊饚熤氐朗侵腥A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中國古代,即使貴如天子,在他的老師面前也要遵守禮法,不再是君臣關系。《學記》中提及:“君子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2]古人一般稱呼代鬼神受祭的人為“尸”,“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臣屬充當“尸”祭拜鬼神時,為君王者不應把他當臣屬看,因為祭祀天地鬼神是國家大事,神圣而至高無上。此外還存在一種情況——“當其為師,則弗臣也”。當臣屬做自己老師的時候,為君者不能把他當做臣屬。按照大學的禮節(jié),即使向天子講授,老師也不必面北,其備受尊崇可見一斑!在中國古代,貴為人主的國君或皇帝,對尊師禮儀極為看重,身邊常設有“翰林”之類的人,集講學與顧問之職于一體。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唐太宗李世民了。據《唐書》記載,李世民一生重視學習,認識到教師是“人之模范”“先醒者”,是與皇帝、父母并稱的“人中三尊”之一。他把尊重教師作為國家風尚大力提倡,大力培養(yǎng)教師。他身體力行,為天下垂范:拜魏征為師,從諫如流,探病問疾;拜李綱為師,專賜步輿,抬送進出;拜張嗣宗為師,舉行大宴,宮中謝師,恭敬禮加。唐太宗教育皇室子弟尊師,并嚴格執(zhí)行紀律規(guī)章,如訂立尊師條例,主講尊師講座,親自處理忤師的偶發(fā)事件等。
二、師之道
1. “知教之興廢可以為師”
《學記》論述了教育成功和失敗的所來因由?!敖讨蓮U”主要在于教學方法的不當,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敖裰陶?,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3]教師讓學生記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教學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這些原因導致學生痛惡他的學業(yè),對教師有所怨憤,苦于學業(yè)的艱難,無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結業(yè)以后,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學缺乏長效性。“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盵4]《學記》提出“豫”“時”“孫”“摩”,即未雨綢繆、及時施教、循序漸進和交互學習的四大原則,“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從而為教師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教師要善于把握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防微杜漸,有所為有所不為。
2. “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5]要成為教師,前提條件是要成為明達事理的人,知道知識深淺及求學順序,對于人之好惡、個性差異也能有所了解。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善用遷移,以獲事半功倍之效。
3. “善教學者使人繼其志”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盵6]《學記》用好的歌手可以讓追隨者記住并傳誦他的作品來比喻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承他的志向,并且提出了在教學中達到這一境界的路徑,即在給學生講解學習內容時要做到“罕譬而喻”,雖舉例不多但具有典型性,能夠充分說明問題。根據《學記》之言,能否讓學生志于師之道是一個教師優(yōu)秀與否的重要標志,甚至可以說是最高標準。
4. “善待問者如撞鐘”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7]首先明確的是教師的稟賦——靠死記硬背習得知識的人沒有資格充任教師;其次是教師要掌控好教學的“度”,教師在教之前應先讓學生自己去理會新知,學生回答不出來或者他們自己提出問題時再行講解;講后若仍不領會,則不宜學習新知識。這跟孟子所言的“盈科而后進”是一個意思。《學記》認為,教師對待學生提問應“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8]教師處理學生提問就像撞鐘一樣,撞得輕則響聲小,撞得重則響聲大。其中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對不同的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要給予不同的解答;第二,對不同的學生提出的相同問題要給予不同的回答;第三,對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時期提出的相同問題要給予不同的解答?!皢枴?,是中國古代教學五步“學、問、思、辯、行”中的重要一環(huán)。早在先秦,關于如何處理學生提問,儒家和墨家就有爭論,雖然雙方都曾以“撞鐘”的“扣鳴”來作比喻,但墨子一再強調“扣則鳴,不扣亦鳴”,甚至把不積極主動施教視為教者過失。儒墨兩家的主張各有其理,后來雙方觀點都對對方有所讓步。他們關于“扣”與“鳴”的爭論對今天的教師也是有啟發(fā),墨家的“不扣亦鳴”強調的是一種對教師行為的社會訴求,儒家的“善待問者如撞鐘”更多體現為一種教師的專業(yè)智慧。[9]
5. “善引領者啟發(fā)誘導”
啟發(fā)誘導思想源于《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孔子論述啟發(fā)教學的名言??鬃幼畹靡獾牡茏宇仠Y曾佩服孔老先生的教育藝術而感嘆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10](《論語?子罕》)意思是說,先生的道德學問,使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深??粗孟裨谇懊?,忽然又像在后面,簡直叫人難以捉摸。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大量典籍的講解豐富了我的知識,各種禮節(jié)的恪守約束了我的行動,從而挖掘出我的潛能。這是孔子運用啟發(fā)誘導原則成功教學的經典案例?!秾W記》在論述這一原則時提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將啟發(fā)誘導原則具體化。教師在傳授知識時發(fā)揮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有需求又不得要領時,教師可發(fā)揮引導作用,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當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時候,正是教師點撥的良機。所謂啟發(fā)誘導,就是教師針對學生的接受層次進行引導——“啟發(fā)”和“誘導”正是在此過程中先后出現并配合使用的基本方法。
參考文獻:
[1]葛金國,吳玲.教師文化通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
[2][3][4][5][6][7][8]孔丘,孟軻等著.四書?五經[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9]吳玲,郭孝文.論教師專業(yè)化的拓展與推進策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1(4).
[10]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作者單位:1.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2.安徽師范大學教育傳統(tǒng)與學校文化研究所)
(責任編輯:萬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