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班老師,在中小學生中為什么會頻頻出現(xiàn)學生自殺這樣極端的案例呢?
班建武:出現(xiàn)這樣極端的事情令人非常痛心。在痛心之余,需要我們去反思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極端的事情。對于這一問題,網(wǎng)上已經(jīng)有很多解讀。但是我想,對于這一問題的反思,一方面需要考慮當代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及文化特點,另一方面也需要著重審查當前教育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的現(xiàn)狀。就心理文化層面而言,青少年時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其突出的心理訴求就是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不斷追問。甚至我們可以說,青春期青少年的諸多行為與現(xiàn)象,實質上反映了一種身份認同的需要。在這一問題上,成人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只看到了青少年的行為或者其他外在的表征,如發(fā)型、著裝等,而沒有看到他們這些外在表征背后所蘊涵的這種自我同一性的訴求。從表面上看,成人與青少年之間的沖突集中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面,如學業(yè)、發(fā)型等,但是,這種沖突的實質卻是兩代人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看法上的差異。這種差異與其說是本質上的,不如說是表達方式上的。不管哪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著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自我認同的需要。這種需要不會隨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但是,在滿足這種需要的途徑和形式方面,不同時期的青少年則會受到社會變遷的重要影響。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社會對個體追求和表達自我的空間以及方式的開放和寬容程度??傮w而言,當下青少年的這種身份認同空間與文化資源已經(jīng)較其父輩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從積極的角度看,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是,成人過去賴以社會化和實現(xiàn)自我身份認同的文化資源與當下青少年身份認同的文化資源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這就導致成人與兒童在身份認同上的沖突,實際上反映的是以成人為代表的傳統(tǒng)、現(xiàn)代文化與以青少年為代表的后現(xiàn)代文化之間在自我、個性等問題上的文化沖突。因此,這些極端事件的產(chǎn)生,其主要直接原因是青少年的心理訴求問題,而深層原因則是在當前我國價值多元社會背景下,不同文化價值之間的沖突。
《中國教師》:我們注意到有的中小學生自殺是因為不愿意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那么學校和教師制定規(guī)章制度時應該怎么做才能夠尊重學生?
班建武:尊重學生不是一句空話,應該實實在在地體現(xiàn)在學校教育的每個細節(jié)當中。當前社會是一個規(guī)則的社會,制度化生活已經(jīng)構成現(xiàn)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很難想象生活在一個沒有規(guī)矩、沒有制度的社會中。但是,需要我們明確的一點就是,任何制度永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在尊重學生這一問題上,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所要完成的最前提性的工作就是要從根本上明確制度本身的目的訴求。在這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賦予學校制度以人性的價值尺度。具體而言,學校制度的存在,是服從和服務于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這是核心目的。其次,在具體表達形式和執(zhí)行手段方面,既要堅持制度的正義美德,也要體現(xiàn)學校制度的倫理關懷。學校制度不同于其他制度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制度本身具有教育性,衡量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的有效性,不是考查其在行為層面約束和控制了多少學生,而是這些制度對學生的發(fā)展是否發(fā)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尊重學生的學校制度,首先就必須是一種人性的制度。如果這個方向發(fā)生了問題,那么,制度制定得越精巧,其所可能產(chǎn)生的副作用越大。據(jù)報道有個山東女孩因為不愿意按照學校的規(guī)定剪頭發(fā)而跳樓自殺。這所學校在執(zhí)著于這樣一條校規(guī)的時候,到底執(zhí)著的是什么東西?如果缺乏這種反思,那么,有時候我們就會為了制度而制度,而忽視了制度制定本身的目的。只有在目的層面來反思制度的制定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制度空間。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從策略上進一步優(yōu)化制度的設計,比如讓學生參與制度設計等。
《中國教師:》如果中小學生拒不執(zhí)行學校的規(guī)定,學校、教師以及家長應該如何溝通配合,以避免類似山東小女孩跳樓的悲劇再次發(fā)生?
班建武:代際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沖突是時代性的,也是發(fā)展性的,關鍵是我們對待這些沖突的立場和態(tài)度。我想,在這一問題上,需要我們注意的幾點是:第一,要尊重。尊重是一切問題得以有效解決的前提,沒有這一前提,任何對話和溝通將無法進行。因此,在代際沖突發(fā)生時,成人至少不能從人格層面對青少年進行否定和批判。第二,要理解。理解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代際之間的諸多沖突,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解造成的。對于成人而言,理解當代青少年學生尤其需要把握這樣幾點:首先要理解青少年的表里不一。青少年就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來看,往往與成人大相徑庭,而這也往往是引發(fā)代際沖突的直接原因。但是,就其內在訴求而言,當代青少年所認同的核心價值與社會主導的價值并沒有實質性的不同。我們的若干次關于青少年的調查都發(fā)現(xiàn),在青少年偶像追星的背后,他們所認同的不僅僅是這些明星閃亮的外表,更是這些明星的才華、人品及其奮斗歷程。其次,既要看到青少年物質豐裕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精神追求的困惑與貧乏。我們對當代青少年的認識,往往看到了他們物質生活上的相對豐裕,卻忽視了在這些相對豐裕的物質生活背后,青少年學生們在精神追求方面的無奈與困惑??偟膩碚f,當代青少年學生精神生活上的郁悶主要來自于兩種文化的控制。一種是所謂的主導文化,強調對學生統(tǒng)一化、模式化塑造,希望每個學生都千人一面。這實際上與學生追求個性的天性格格不入。另一種是大眾文化。表面上看,大眾文化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個性化追求的天性,但是,大眾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商業(yè)文化,其根本訴求是通過各種工業(yè)文化去激發(fā)和制造個體的種種消費欲望。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通過大眾文化所謀求的所謂的個性只能是一種“偽個性”。為了從這種“偽個性”中突圍出來,他們又不得不通過消費各種商業(yè)化的符號來實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的這種自我認同永遠是處在一種“在路上”的斷裂與迷茫之中。這就是為什么當前有那么多的青少年的口頭禪中充斥著“郁悶”“無聊”“沒勁”的重要原因。這些需要我們去關注,但是,我們卻把重點放在了對其行為的控制方面,這樣一種解決之道是治標不治本的,甚至適得其反。第三,要以一種發(fā)展的立場看待青少年當中的種種問題。青少年當中的很多問題,大多源于一種青春期的沖動。過了這一階段,一些問題會自然解決。另外,如果我們以一種未來是不確定的、變化的眼光來看青少年的話,或許當前他們當中所出現(xiàn)的所謂的問題,恰恰預示著一種新的變革的動力和方向。對青少年當中的問題,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一棍子打死。實際上,任何一代青少年剛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總是面臨著各種非議,但是歷史證明,青年總是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對于當代青少年,我們需要保持這樣一種尊重、理解與發(fā)展的態(tài)度。
《中國教師》:當對學?;蚣议L的要求不滿意時,中小學學生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呢?
班建武:理性、合法地表達自我的利益訴求,是當代公民的基本素養(yǎng)。青少年學生同樣需要具備這樣的公民行動能力。在這方面,需要學校教育給予必要的支持:一是在意識層面,必須幫助學生具備正確的公民權利意識,這需要在相應的課程建設方面有所體現(xiàn);二是在行動層面,必須為學生有效表達自我利益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比如,建立學生意見表達信箱,開展學生自治團體建設等。
《中國教師》:如果中小學學生對學校的校規(guī)有抵觸情緒,家長應該如何與老師配合來正確地引導他們?
班建武:當具體的規(guī)章制度受到學生集體抵制的時候,成人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重新檢視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價值性問題。重點是要尋找出學生抵制的核心是什么。在這一問題上,成人需要能夠從文化、代際關系、發(fā)展等維度深入把握抵制的實質。為此,需要成人與青少年之間的真誠溝通、辯論與協(xié)商,不能夠單向度的以成人權威的姿態(tài)去控制、壓迫、強制學生被動接受。
《中國教師》:家長應該怎么處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情緒?
班建武:叛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顯著的心理特點。叛逆往往與自我意識的覺醒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標志著孩子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真正的人,他不再是一個任人擺布的玩偶。從這個角度看,家長首先應該為孩子的叛逆高興。當前很多家長在這個問題上感到難以處理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家長還沒有做好迎接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心理準備,還沒有習慣以對待一個成人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孩子。因此,面對孩子的青春期問題,家長首先需要調適自己的心態(tài),重點是要把孩子當成有著獨立思想的個體來看待,而不能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任意支配。其次,需要避免的一個問題是,不要把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表現(xiàn)當做道德問題來處理。叛逆是心理問題不是道德問題。心理問題要靠疏導,不能做道德上的善惡判斷。如果用處理道德問題的方式去處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滿和反抗。
(責任編輯:劉夢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