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初以來,教育中的兩性平等問題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2010年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所出版的年度報告——《全球教育概覽2010》,從性別平等的角度,介紹了全球教育邁向兩性平等的進展情況。通過對其進行分析和總結,可以發(fā)現(xiàn)全球教育兩性平等情況在教育機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上均有很大進步,但地區(qū)間、群體間還存在較大差異。兩性平等的影響因素比較復雜,包括教育政策、經濟地位、種族歧視、地理位置、暴力沖突、學校環(huán)境和個人特點。
關鍵詞:教育公平;兩性平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概覽》
兩性平等問題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8-2013年的兩個首要關注點之一①。與之相呼應,2010年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所(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UIS)出版的年度報告——《全球教育概覽2010》(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0,GED2010)即以此為主題。該報告數(shù)據(jù)來源豐富,覆蓋面廣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教育邁向兩性平等的進展情況。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份報告進行了解和分析。
一、兩性平等的內涵及指標
《達喀爾行動綱領》中提出: “在2005年以前消除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兩性不均等(Gender Disparity)的現(xiàn)象,并在2015年前實現(xiàn)教育方面的兩性平等(Gender Equality)?!盵1]這個目標不僅提到了兩性平等,還提到了兩性均等(Gender Parity)。針對這兩個術語,2003-2004年全民教育監(jiān)測報告《性別與全民教育:躍向平等》中作了較為明確的區(qū)分:兩性均等純粹是數(shù)字概念,在教育領域內取得兩性均等意味著“在同齡的男童和女童中,有相同比例的兒童能夠進入學校并參與到不同的教育階段中”;而兩性平等意指“教育機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對男童和女童產生相同的影響”。兩性平等絕不僅僅是量的相等[2]。GED2010中也提到,兩性平等的含義較兩性均等更為寬泛,它除了涉及入學和教育參與的權利問題,還要求人們重視兩性差異,使得兩性在教育過程中受到同等的對待,取得同等的學業(yè)成就,并免于在今后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遭到性別歧視。所以,取得兩性均等僅是邁向兩性平等的第一步[3]。盡管兩性均等并不等于兩性平等,但考察兩性是否在教育上達到了量的均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出發(fā)點,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在進行更加細致的政策分析和回應時具備更深入的見解?!盵4]此外,兩性平等的內涵涉及教育機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三個部分,因此,在探究教育中的兩性平等問題時切不可顧此失彼。
由于兩性平等超越了數(shù)字均衡的問題,因此測量兩性平等情況存在較大困難。目前,UIS數(shù)據(jù)中心提供的教育指標僅能基本反映兩性均等的情況。GED2010主要是在UIS數(shù)據(jù)中心提供的資料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它也只能大致反映當前全球教育兩性均等的情況。從兩性平等的內涵出發(fā),GED2010解讀的指標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反映教育機會的指標,主要有毛入學率②和毛吸納率③;二是反映教育過程的指標,主要是指小學最高年級的鞏固率④、失學率、復讀生百分比、預期小學最高年級毛吸納率⑤和小升初入學率⑥;三是反映教育結果的指標,主要是畢業(yè)率。此外,UIS還大量借鑒了其他國際比較數(shù)據(jù),如使用學習成就評價數(shù)據(jù)表示學生的學習結果;在分析影響兩性平等的因素時,UIS除使用生師比、女教師百分比等數(shù)據(jù)外,還采納了住戶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除上述基本指標外,報告有時還采用性別均等指數(shù)(Gender Parity Index,GPI)⑦來體現(xiàn)男女在不同教育指標上的相對水平。UNESCO認為,當GPI(保留兩位小數(shù))在0.97至1.03之間時,就可以認為在該指標上達到了兩性均等。[5]
二、 全球教育兩性平等的發(fā)展現(xiàn)狀
2000年通過的《聯(lián)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中曾提到“要在2005年時消滅初等和中等教育中的兩性不均等現(xiàn)象,并在2015年時消除所有教育階段中的這種現(xiàn)象?!盵6]GED2010所依據(jù)的主要是2008年的數(shù)據(jù),從2000年設定目標至2015年達成目標,2008年正好處在該進程的中點。站在中點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兩性教育機會平等
兩性在三級教育毛入學率上的差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各級教育系統(tǒng)中的兩性教育參與機會平等現(xiàn)狀。
2008年全球女性初等教育毛入學率比1970年時增長了20%,男性僅增長了8%,GPI約為0.97,基本上達到了兩性均等,但實際上地區(qū)間仍存在較大差異。北美和西歐地區(qū)、中歐和東歐地區(qū)、中亞地區(qū)早在1990年時便有約90%的國家達到了兩性均等,遠超世界其它地區(qū)。相比之下,阿拉伯國家地區(qū)、南亞和西亞地區(q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至2008年時達到兩性均等的國家還不到50%。但這3個地區(qū)的發(fā)展速度很快。
目前,與初等教育相比,全球中等教育毛入學率整體較低,29%的國家的女性中等教育毛入學率大于男性,38%的國家情況恰好相反,且在后一種國家中,兩性差異較大。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外,其它地區(qū)均有接近兩性均等的趨勢。中歐和東歐地區(qū)自1990年起呈高速發(fā)展態(tài)勢,2008年該區(qū)域內近90%的國家達到了兩性均等,遠遠高于世界其它地區(qū)。與1970年相比,2008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雖然毛入學率顯著提升,但兩性差異的程度有所增加。
在高等教育方面,自1970年以來,女性毛入學率的增長速度幾乎是男性的兩倍。目前,約有2/3的國家的女性毛入學率超過男性。1970年,除了中歐和東歐地區(qū)之外,其它地區(qū)男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大約是女性的1.25倍。而在2008年,北美和西歐地區(qū)、中歐和東歐地區(qū)、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qū)這幾個地區(qū)的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比男性至少高25%。另外,阿拉伯國家地區(qū)、東亞和太平洋地區(qū)這幾個地區(qū)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兩性均等。在南亞和西亞地區(q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女性仍處于劣勢。[7]
GED2003中曾提到,當時有1.04億以上的學齡兒童未能入學[8]。所以,在GED系列報告中,都特別重視毛吸納率這個反映初等教育入學機會的指標。2008年,世界男性毛吸納率(114%)略高于女性(110%),GPI為0.97,基本達到了兩性均等。但是,地區(qū)、國家之間卻有很大差異。南亞和西亞地區(q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阿拉伯國家地區(qū)均未達到兩性均等,其中前兩個地區(qū)兩性差異最大,GPI約為0.94。其它地區(qū)基本達到了兩性均等。從國家的層面來看,在161個提供了數(shù)據(jù)的國家中,96個國家達到了兩性均等。在未達到兩性均等的國家中,3/4國家的女性處于不利地位 [9]。
(二)兩性教育過程平等
在教育過程方面,GED2010關注的主要是初等和中等教育階段中兩性的學業(yè)表現(xiàn)情況和小升初順利程度。
在125個提供了數(shù)據(jù)的國家中,僅有12個國家在失學率和小學最高年級鞏固率上男女相對持平,而在兩性不均等的國家中,2/3國家的男性更易失學,1/3國家的女性更易失學。復讀率大于2%的國家有113個,其中17個國家的男女復讀率相對持平,90個國家的男性復讀率高于女性。由于復讀或推遲上學等原因往往會產生一定比例的大齡小學生。2008年,在105個提供了數(shù)據(jù)的國家中,85個國家的男性大齡學生率比女性至少高2%,即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為大齡學生。中等教育階段的復讀情況與初等教育階段類似,在136個提供了數(shù)據(jù)的國家中,100個國家的男性復讀率遠高于女性。[10]
在小升初的指標中,有的國家在小升初入學率上男性占明顯優(yōu)勢,因為在這些國家,女性在初等教育入學機會上受阻,或者即使女性擁有初等教育入學機會且表現(xiàn)較好,但在升學時仍受重重限制,造成女性小升初入學率較低。有的國家女性小升初入學率與男性持平甚至超過男性,這主要與男性在初等教育階段失學率、復讀率較高有關。
(三)兩性教育結果平等
GED2010對于兩性教育完成情況的考察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讀寫算等基本素養(yǎng)上的差異,代表著初等和初中教育階段的教育結果;二是在不同學科上的差異,代表著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的教育結果。另外,學生在大學畢業(yè)后能否進入研究領域也是教育結果的重要體現(xiàn)。
UIS自身并沒有直接測量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指標,但它積極參考其他研究者或國際組織的研究成果。報告在總結前人研究和相關調查結果后指出,在大部分國家,女性在閱讀方面占優(yōu)勢,男性在數(shù)學和科學方面占優(yōu)勢,但在數(shù)學和科學方面,女性與男性的差異正逐漸縮小。[11]
高中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與其它教育階段的主要區(qū)別之一就是對課程的分類。因此,GED2010極為注重從課程類型的角度來評價這兩個階段的教育完成情況。目前,兩種主要的高中課程是通向高等教育的3A型課程和通向勞動力市場的3C型課程⑧。但是,當前只有高收入或中等收入國家具有3A和3C課程的完成率數(shù)據(jù)。在提供了數(shù)據(jù)的69個國家中, 50個國家的畢業(yè)率都顯示女性在3A型課程中占有明顯優(yōu)勢,3/5的國家中男性3C型課程畢業(yè)率高于女性。在高等教育階段,在97個提供了數(shù)據(jù)的國家中,76個國家的女性畢業(yè)率高于男性。從高等教育的學科領域來看,教育專業(yè)的女性畢業(yè)生較多,而工程、制造業(yè)和建筑業(yè)領域的女性畢業(yè)生極少。在社會科學、商業(yè)和法律領域,性別差異現(xiàn)象不明顯。在科學領域的分支學科中,女性在生命科學中最占優(yōu)勢,在物理、數(shù)學和統(tǒng)計學中稍處弱勢,在計算機科學中處于劣勢。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分支學科中,女性在新聞和信息學、社會和行為科學中較占優(yōu)勢;除了阿拉伯國家地區(qū)和中亞地區(qū)外,女性在商業(yè)和管理學上較男性稍占優(yōu)勢;在法學方面,除了中亞地區(qū),也是女性畢業(yè)生較多。
雖然女性在高等教育畢業(yè)率方面占據(jù)優(yōu)勢,但她們卻很難成為一名研究者。2008年,全球女性研究者約占29%,37%的國家女性研究者不到該國研究人員總數(shù)的1/3,僅有15%的國家達到了兩性均等,僅8%的國家中女性研究者多于男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qū)女性研究者所占比例最高,達46%;亞洲地區(qū)女性研究者所占比例最低,為18%。[12]
總體上看,各地區(qū)在邁向兩性平等的教育進程中有很大進步,但仍存在較大差異。GED2010專門就兩性的入學機會均等問題作了總結和預估,考察各國是否能達到千年發(fā)展目標。2008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大約有63%的國家未能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階段達到兩性均等,按目前的趨勢發(fā)展下去,到2015年,將有46%的國家不能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階段達到兩性均等。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地區(qū)有可能在2015年時在初等教育階段達到兩性均等,但在中等教育階段有可能無法達到兩性均等[13]。另外,報告還指出,雖然女性入學機會少,但她們在受教育過程中表現(xiàn)較好,然而在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的過渡中,女性仍面臨較大阻礙。男性雖然入學機會較多,但他們在受教育過程中的表現(xiàn)卻令人擔憂。在教育結果上,不管是在基本素養(yǎng)還是在不同學科的畢業(yè)率方面,男女都有各自占據(jù)優(yōu)勢的領域,但總體上看,女性的完成情況較為優(yōu)秀。盡管如此,女性在進入研究領域時仍面臨重重阻礙。
三、 全球教育兩性平等的影響因素
世界正在向兩性平等的教育目標邁進,并且已經跨出了一大步,但在不同的因素影響下,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又表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
(一)教育政策
國際或國家政策對于初等和中等教育具有重要影響。比如《達喀爾行動綱領》中提到了普及小學教育的有關目標,目標的提出使得一系列重視女童教育的行動得以開展,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在這些行動中受惠最大,從2000年起短短的8年間,該地區(qū)在初等教育毛入學率上達到兩性均等的國家數(shù)量增長了10%[14]。在國家和地方層面,推行教育中的兩性平等的政策形式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例如,墨西哥為女孩提供了高額獎學金,用于激勵女孩上學。在西非的一些國家,政府對官員進行培訓,使他們了解開展性別教育的一些方法并鼓勵他們將這些方法運用到提高民眾讀寫能力的行動中去。[15]
(二)經濟地位
家庭或國家的經濟地位都可能對教育中的兩性平等情況產生影響。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的一個針對失學兒童的調查項目發(fā)現(xiàn),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女性相對于男性的入學機會更少[16]。另外,在人均GDP較高的國家和地區(qū),女性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上更占優(yōu)勢,但也有例外,在塞浦路斯、日本、中國澳門、韓國和土耳其,雖然人均GDP較高,但是男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于女性,其兩性差異的具體原因還有待探討。[17]
(三)種族狀況
報告提到,少數(shù)民族、土著居民教育中的性別差異特別明顯。據(jù)調查,在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主要民族(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人)的小學凈參與率調整值⑨GPI分別為1.00和0.97,而處于不利地位的羅姆人為0.88,羅姆族女童明顯處于劣勢。而在泰國的調查顯示,泰語家庭的孩子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階段達到了兩性均等,但在非泰語家庭,初等教育階段的GPI為0.98,中等教育階段為1.37。也就是說,在非泰語家庭,男生在中等教育階段更容易失學。這與羅姆人中女性處于劣勢的情況恰好相反。[18]
(四)暴力沖突
全球所有的失學兒童中有35%來自于受暴力沖突影響的低收入國家,戰(zhàn)爭給男孩和女孩帶來了不同的影響。在這些充斥著暴力的國家中,男童參軍、女童受到性侵犯的事件并不罕見[19]。在兩性差異上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可循,有的國家女童的受教育機會相對于男童處于劣勢,有的國家則存在相反的情況。
(五)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對于兩性教育的影響比較復雜。報告中提到,學生住所到學校的距離過遠,可能影響女性的受教育機會。農村和城市的兩性教育平等情況也不一樣。一般情況下,城市地區(qū)的學生在初等教育階段的兩性差異較小。但即使是在城市地區(qū),是否居住在貧民窟也會對兩性教育產生一定影響,不過具體的影響模式尚不確定。[20]
(六)學校背景
在學校中,校園環(huán)境、課程、教師都會對兩性受教育情況產生影響。一個使女性免受校園暴力的環(huán)境、一套消除了性別歧視內容的課程,都會對兩性平等的教育產生正面影響。但GED2010中最關注的莫過于教師的影響力。根據(jù)UIS的統(tǒng)計,總體來說,初等教育階段女性教師的比例與中等教育階段的女性毛入學率成正比。這種相關性說明女性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個對女性友好的安全的課堂環(huán)境,鼓勵女性繼續(xù)她們的學業(yè)。但是,女性教師數(shù)量的增加并不能絕對保證女性在校人數(shù)的增加,教師對不同性別學生的期望值也對學生的學業(yè)情況起到重要作用。[21]
(七)個人特點
兩性在神經和認知發(fā)展狀況上的不同影響著其在基本素養(yǎng)上的差異。比如,女性在語言方面更有天賦,而男性在非語言技能(如計算)方面表現(xiàn)出天生的優(yōu)勢。這或許也是兩性在高等教育不同學科的畢業(yè)率產生差異的原因。但兩性在不同學科或技能方面的差異是否由個人生理因素造成還有待探討,也有研究者提出,這種差異是社會對男女持有不同的角色期望而造成的。[22]
四、 結語
通過對GED2010的分析和總結,可以看出兩性在教育機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方面的平等情況有較大進步,但地區(qū)間、群體間還存在明顯差異。雖然兩性教育機會均等受到世人重視,但大部分國家仍無法在2015年時達到千年發(fā)展目標,中國大陸在中等教育階段也有可能無法達到目標。兩性平等的影響因素雖然可以歸納為教育政策等七個方面,但某一方面因素對于不同國家或群體的影響程度又有差異。另外,兩性在基本素養(yǎng)和學科上的差異是否與兩性認知方式不同有關也存在爭論。
就GED2010本身而言,該報告較全面地介紹了當前世界教育中兩性平等的情況,并將視角擴展到了某些容易被人忽視的方面,如高等教育結束后男女進入研究領域的差異問題??偟膩碚f,報告在一定程度上為未來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但仍然存在不足。目前UIS使用的指標僅能反映“兩性均等”的宏觀情況,但很難反映“兩性均等”的微觀情況,如學校和課堂中的兩性差異。因此,還需增加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指標并收集足夠的數(shù)據(jù),以進一步明確影響教育“兩性平等”的因素。另外,UIS在數(shù)據(jù)收集方面需加強與會員國之間的合作。以“凈入學率”這一指標為例,該指標比“毛入學率”更能反映兩性的教育參與情況,但據(jù)GED2003報告,當時僅有2/3的國家能夠提供這一數(shù)據(jù)[23],中國不在其列。在GED2010的分析報告中,仍未將這一指標納入分析范圍,這說明,在這一指標上仍舊存在采集難度。?箏
注釋:
① 另一個關注點為非洲。
② 毛入學率既可以體現(xiàn)某一教育系統(tǒng)為學齡人口提供必須的學校設施的能力,又可以顯示學齡人口參與學校教育的人員規(guī)模,但它并不能顯示學生是否完成了某一階段的學業(yè)或掌握了某些知識。
③ 毛吸納率即小學一年級新生總數(shù)(不限年齡)占官方規(guī)定的小學一年級適齡人口總數(shù)的百分比。
④ 小學最高年級的鞏固率即在初等教育中,某一屆學生中持續(xù)讀到最高年級的學生人數(shù)占這屆學生的總人數(shù)(即本屆學生小學一年級在校生總數(shù))的百分比。這其實是表示完成情況的指標,但也經常用來表示進展情況。該指標與“失學率”互為相反指標,即至小學最高年級鞏固率為95%時,失學率為5%。
⑤ 預期小學最高年級毛吸納率即小學最高年級入學人數(shù)(不限年齡)占官方規(guī)定的小學最高年級適齡人口總數(shù)的百分比。
⑥ 小升初入學率即某一學年升入中學一年級(僅限普通課程)的新生數(shù),占前一年小學最高年級學生在校生人數(shù)的百分比。
⑦ 性別均等指數(shù)即就某個具體指標而言,女性對男性的數(shù)值比。該指數(shù)為1時表明男女之間達到平等。
⑧為了便于國際比較,《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1997》根據(jù)課程特點,將教育課程分為不同階段。其中,(高級)中等教育為“第3段”教育。根據(jù)后續(xù)教育和去向的類型,又可將這一階段的課程分為通向(理論型)高等教育(類似于本科生教育)的3A型課程、通向(職業(yè)型)高等教育(類似于??粕逃┑?B型課程和直接通向勞動力市場的3C型課程。
⑨小學凈參與率調整值是住戶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指標之一,指符合小學就學年齡且正在上小學或中學的兒童人數(shù)占所有小學或中學就學兒童人數(shù)的百分比。
參考文獻:
[1]UNESCO. Darkar Framework for Action[EB/OL].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efa/ed_for_all/dakfram_eng.shtml, 2011-6-10.
[2]UNESCO.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3/4:Gender and Education for All—The Leap to Equality[M]. Paris: UNESCO, 2003: 44.
[3][5][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0: 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EB/OL].http://www.uis.unesco.org/template/pdf/ged/2010/ GED_2010_ EN.pdf,2010-4-20.
[4]Ramya Subrahmanian. Gender Equality in Education: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5(25): 401.
[6] 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Goal 3[EB/OL]. http://www.un.org/millenniumgoals/gender.shtml,2011-5-20.
[8][23]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3 [EB/OL].http://www.uis.unesco.org/TEMPLATE/ pdf/ged/GED_EN.pdf, 2011-4-30.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編輯:覃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