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音樂這門藝術融合在語文教學中,可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音樂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借助音樂營造理想的課堂氛圍,將學生帶入文本的意境;借助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借助音樂催生想象,豐富作文教學等。
[關鍵詞]音樂;語文;藝術性;審美
藝術性,是課堂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講究藝術性,就必須注重課堂教學的審美性。審美教育既可以啟真,又可以儲美,不僅可以培養(yǎng)、塑造人的情感和心靈,造就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個性,而且可以使受教育者獲得豐富的知識,鍛煉意志,培養(yǎng)美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各種藝術手段,展現(xiàn)美的形象,營造美的氛圍,使學生感到一種愉悅的學習氛圍,在熏陶感染中認知人生、豐富精神世界,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感、強烈的審美意識。
音樂是一種很好的審美媒介,它具有普適性,無論年齡、性格、地域、學識水平的不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歡的音樂,都能感受音樂之美。而且,音樂既能以純凈之樂聲愉悅?cè)说母泄?,也可以令人感動或激發(fā)人的熱情,陶冶情操。將音樂這門藝術融合在語文教學中,可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藝術性。
一、借助音樂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導入如果引人入勝,將為這堂課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新課開講前,教師播放一首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歌曲或樂曲,既可以將學生們課前的興奮情緒穩(wěn)定舒緩下來,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還能激起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興趣,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教師可以先播放江濤演唱的同名歌曲,然后問學生這首歌的歌名,引出學習內(nèi)容。板書課題后,教師再帶領學生一起吟唱歌曲最后一句:“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接著設問:“為什么后人會對他感嘆呢?感嘆什么?”這樣就緊緊地抓住了學生思緒的韁繩,激發(fā)他們積極思考,引領他們走上探索求知的道路。
二、借助音樂創(chuàng)造意境
音樂這種特殊的語言,有助于深化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和意境的體會。如在教學《黃河頌》一文時,教師可以根據(jù)這篇作品在望黃河時情感熱情奔放,而在頌黃河時又舒緩婉轉(zhuǎn)的特點,選擇相應的音樂,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聽覺,使聽覺與視覺同時發(fā)生作用,進而達到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對意境的深入體會。首先,教師可用鋼琴曲《黃河》作為配樂朗誦課文,在講解望黃河時則播放民族器樂《將軍令》,在頌黃河時播放《母親》伴奏曲,課文解讀完后再播放樂曲《保衛(wèi)黃河》,這樣的穿插播放,營造了理想的課堂氛圍,成功地將學生帶入了文本的意境之中。
三、借助音樂助推記憶
利用音樂還能強化記憶,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學習能力。這是因為學生喜愛音樂,而音樂又能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和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將刺激與反應形成聯(lián)結,從而提高和鞏固學生記憶的強度。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篇幅較長,而且理解難度大。教師在講解分析時,可以播放歌曲《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在講解完后再利用剩余的幾分鐘教學生唱一遍。這樣學生很容易就將這首詞記住了。
四、借助音樂催生想象
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不像繪畫、雕塑,有樣可現(xiàn),有形可感,而是由聲音運動作用于人的聽覺引起聯(lián)想,從而獲得一個仿佛可以感覺到的形象。利用這一特性,教師將音樂運用在作文教學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如在播放完《梁?!沸√崆賲f(xié)奏曲的引子后,教師讓學生以《春天》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樂聲所展現(xiàn)的春天的景象,喚醒了學生的記憶,催生了學生的想象,學生握筆寫起來,筆下自然流暢生動。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語文課堂教學應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教師不妨給語文教學插上音樂的翅膀,引領學生在文字的殿堂翱翔。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