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日見其涼了,而冬卻仿佛等不及的樣子,急急地派來它的使者———冷風(fēng),來探聽秋的訊息。
冷風(fēng)真是令人生厭,林陰路上枯黃的令人心碎的落葉,草地上黃綠相間的斑駁的小草,無一不是它的功勞。天地是日漸蕭瑟了,就連鳥兒也仿佛厭倦了這冷風(fēng),收了她們的啼聲,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殘秋是最易引人傷感的,即使是樂觀的人,也不免要生出“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慨嘆,并且要為韶華的一去不返或壯志難酬而“臨文嗟悼”了。這種情緒偶爾也會感染了我,雖然我知道,這不過是四季更迭的規(guī)律罷了,卻還是不由自主地傷感,我知道這是自己的軟弱,卻并不為此懊惱,我以為人的性格便如四季,不獨(dú)有春的和煦,也應(yīng)有夏的熱烈,不獨(dú)有秋的凄楚,也應(yīng)有冬的暴烈。
我愛看早上帶露的小草,她給我溫潤的感覺;愛看春日花間嗡嗡飛來飛去的蜜蜂,他們在辛勤的勞作呢;愛看田野山水———田野的空曠和山水的活潑,仿佛在吟誦著自然的華章呢;愛看爛漫的花兒———她們在展示自己的生命呢!即使見到那金燦燦的陽光,心中也生出無限的向往———多么炫目的美麗!
但是,我卻并不因此而鄙視了秋的凄涼與蕭瑟,冬的暴烈與肅殺,如果不是對人類造成危害且沒有主觀色彩的話,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活潑、生動(dòng),你看這秋的蕭瑟,不正是在收獲后才發(fā)生的嗎!而冬的暴烈,卻可以滌蕩盡舊的殘跡,孕育出新的生命。
古人多悲秋,或因時(shí)詠志,或感物傷懷,但多是悲而不哀,且都是有感而發(fā),言之有物,行文大氣,為人亦卓爾不凡,用自己的真心,去沖破命運(yùn)的樊籬。
然而,蓄意的悲傷,正如“為賦新詞強(qiáng)說愁”的造作,在時(shí)下的一些人身上是常發(fā)生的———見了秋海棠便想吐幾口血,以顯示自己的悲意;見了一杯清茶便將“佛”、“禪”引為知己,以作應(yīng)時(shí)的風(fēng)景;讀書須要伴一盞昏黃如豆的油燈;賞月便要醞釀月缺的離苦。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菜根譚》中的一句話:“談紛華而厭者,或見紛華而喜;談淡泊而喜者,或處淡泊而厭?!毖员胤Q淡泊之人,或許是渾濁的泥塘,又有誰曾去測量他的深度?真正淡泊之人,即使身處江湖之遠(yuǎn),仍心系天下,其內(nèi)心中的寧靜,卻必定生機(jī)盎然,恰如曹植《蟬賦》所言:“實(shí)淡泊而寡欲兮,獨(dú)咍樂而長吟”。
言必稱寬厚、謙和的人,或許是積雪掩埋下的污漬,只可在暗夜里潛行。真正寬厚謙和之人,亦必有剛烈的品性,只因有對丑惡強(qiáng)烈的鄙視和憎恨,才會生出對美好的不憚前驅(qū)。
東隅已逝,自然常拋給我們這樣的無奈,桑榆非晚,她卻又給我們新的希望。你若有凡·高的敏感,將這殘秋幻化成心中的一汪清泉,投入一粒小小的石子,便會蕩出一輪輪的波紋;你若有東坡的豁達(dá),將這殘秋比作一首宋詞,便會煜煜地生出金燦燦的光芒———且享受這殘秋的魅力。
(作者單位:湖北監(jiān)利縣新溝鎮(zhèn)文教衛(wèi)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