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和高考歷史試卷中材料解析題比重的不斷增加,史料在歷史學習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加強高中歷史課堂史料教學的作用日益突出,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設備為史料教學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各地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差異,一些地區(qū)的學校尚未裝配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設備。本文就重點談談在沒有多媒體設備條件下如何開展歷史課堂史料教學。
一、開展歷史課堂史料教學的重要性
1.開展史料教學是歷史學的必然要求。梁啟超認為:“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敝袑W歷史課以100多個小時的課時遍覽人類社會古今中外幾千余年歷史,結論難免多于論證。但正如梁啟超所說,沒有論證的歷史并不是真正的歷史,也難以使人信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引進史料有助于學生真實地、近距離地感知歷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這也是歷史學的必然要求。
2.開展史料教學是歷史新課標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高中課程標準。歷史課標在“課程目標”、“內(nèi)容標準”及“實施建議”部分,分別就史料教學的作用、內(nèi)容及條件等,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與建議。課標已將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作為開展歷史課程改革、實現(xiàn)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媒介和途徑。
3.開展史料教學適應了高考歷史命題改革的要求。歷史材料解析題是高考歷史主觀性試題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要求學生在讀懂試題材料的前提下,依據(jù)歷史知識,從提供的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解答問題。該題型能夠有效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然而學生普遍對這種題型感到畏懼。因此,開展史料教學能使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等歷史學科能力得到較好的鍛煉和提高。
二、在無多媒體設備條件下如何開展歷史課堂史料教學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新教材每課都增加了和正文相關的欄目,如“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學思之窗”、“資料卡片”、“知識鏈接”等,這些欄目中的內(nèi)容就是史料。此外課文中的各種圖表、課后習題的“材料閱讀與思考”中的各種材料都是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基本上都是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內(nèi)容選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發(fā)性。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史料,結合教材內(nèi)容,把史料和思考題有機融合進教案之中。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充分發(fā)揮史料應有的作用,以促進重難點內(nèi)容的突破,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人民版)《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的教學中,在分析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時,就可以利用課本第38頁“知識鏈接”的內(nèi)容“華僑支援抗戰(zhàn)”、第39頁資料卡片“中共洛川會議《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第41頁資料卡片“中國的抗戰(zhàn)拖垮了日本”、第41頁“史學爭鳴”等史料,通過分析得出原因:華僑對抗戰(zhàn)的支援、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zhàn)、中國人民的長期抗戰(zhàn)拖垮了日本;美蘇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與援助。
2.利用編印學案,恰當補充課外史料。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歷史教材的難點內(nèi)容并不都配有史料和思考題,有些重點內(nèi)容教師一下子還難以說明白,或者有些重難點只有歷史結論而沒有說明的過程,使學生難以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備課中就要精心搜集史料來充實教材,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高中歷史必修Ⅲ(岳麓版)第3課《漢代的思想大一統(tǒng)》學案設計(節(jié)選):
漢初采納黃老之學的原因(閱讀材料一、二分析):
材料一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 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
——《新語·無為》
原因:①漢初,經(jīng)濟殘破,百廢待興;②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適應了漢初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需要。
漢初采納黃老之學的影響(閱讀材料三分析):
材料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牸牝(母馬)者擯而不得聚會。
——《漢書·食貨志》
影響:黃老之學的實施使?jié)h初社會迅速恢復了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