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偉
[摘要]貧困大學生在高校中屬于弱勢群體,他們中的很多人往往因為自身家庭的經(jīng)濟原因,造成了他們性格上的自卑與自閉,加強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將著重討論輔導員面對貧困大學生將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樂觀、自信的陽光性格。避免貧困大學生因為心理障礙而將自我邊緣化。
[關鍵詞]輔導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12)01-0138-02
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對家庭困難學生的幫扶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高考生借助綠色通道和社會資助都走進了大學校門,接受了高等教育。貧困大學生雖然圓了求學夢,但在大學的集體生活中面對貧富差距構成的懸殊對比他們種的一部分人極易產(chǎn)生自卑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就是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肇始。
一、貧困大學生的的心理特征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包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能悅納自我:具有完整統(tǒng)一的人格品質;具有協(xié)調和控制情緒的能力,心境良好;具有適應和改造環(huán)境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關系和諧;具有符合年齡特征的心理行為。
貧困大學生受困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現(xiàn)實原因,加之缺少自我疏導的能力,極易形成非常態(tài)和非健康的心理癥狀。主要有以下三種特征:
(一)自卑與焦慮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xiàn)的就是自卑情結?!?/p>
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農(nóng)村和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從鄉(xiāng)村進入繁華的都市不僅在視覺上給他們以強烈的沖擊,同時他們的內心也開始波瀾起伏。因為他們對于這個社會中人的生存質量有了更直觀的比較,這種比較顯然在現(xiàn)實中也無法避免。這種比較得出的結論就是,家庭富裕的同學可以穿著時尚,可以吃各類他們聞所未聞的美食,去過很多的城市,但是在特困生那里他們過去沒有這種引以為自豪的體驗,同時他們也不可能即時地完成家庭富裕同學所獲得的那些體驗。這種自卑甚至會隨著大學生活的延續(xù)而不斷加深。
此外,貧困大學生的自卑不僅表現(xiàn)在衣食住行的外在標準,還表現(xiàn)在精神面貌和素質才藝方面。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家庭出身優(yōu)越的孩子自小接受了良好的禮儀和修養(yǎng)教育,在接人待物方面他們表現(xiàn)得自然、得體。他們早早地從父母那里習來了與人交往的處世之道:他們自小接受了音樂、美術、舞蹈各類名目繁多的素質培養(yǎng),他們樂于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藝。而貧困大學生囿于教育條件的簡陋和缺失。在高考前他們鮮有機會接受真正的系統(tǒng)的素質教育,他們的家庭教育也只是在饑寒交迫中懂得節(jié)儉,他們羞于在眾人面前講話和展示自我。原本就已經(jīng)處于自卑的他們在城里大學同學的對比下他們又不幸的喪失了殘存的一點自信。
貧困大學生的自卑還可能伴有焦慮。他們無時無刻不牽掛與惦念在家勞苦的父母,因為他們深知自己的學費給家庭造成了多么大的經(jīng)濟負擔,他們有心替父母省錢,卻又無法割舍自己的大學夢,處于兩難之間的他們會常表現(xiàn)出憂心忡忡的神情。
貧困大學生的自卑不僅源自于個人的困惑,還有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侵襲。當下。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的物欲文化和拜金文化在高校里也氤氳開來,當“富二代”的招搖被一部分人所崇拜和驚羨時,當攀比風氣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時。貧困大學生的自卑與焦慮也在這樣的現(xiàn)實刺激下走向更加極端的自卑。他們經(jīng)濟出身上的“先天不足”在其他同學那里不但得不到同情與理解,反而有可能成為笑柄。
(二)自閉與羞怯
一個貧困生同時兼具內向的性格。那么他很容易形成自閉。自閉是一種逃避行為。貧困生為了避免現(xiàn)實中的遭遇的各類尷尬,只能遠離遍布攀比之風的周邊人群。他們只能把自己關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在這里沒有外來的強勢的對比,有的只有他們自己真實的呼吸。
貧困生的大學生活談不上豐富多彩,他們可能繼續(xù)過著高中時代把板凳坐穿的苦學生活,在書本中尋找精神的慰藉;或者舉著一個自制的廣告牌在人流密集處尋找做家教的機會;抑或是到餐飲場所做兼職的服務員和商場的推銷員。如果貧困生長時間脫離身邊同學和室友的群體。容易誘發(fā)性格上的孤僻。
大學時代是萌發(fā)愛情的季節(jié),大學生陷入對異性的思戀都再正常不過。特困生也一樣會對異性萌發(fā)好感陷入思戀。但是,內向的貧困生因為缺少自信和性格使然,非但在同性同學間習慣性地包裹自己,在異性面前也羞于表達。當代大學生性格多為活潑、開朗,貧困生如果在與異性的交往過程中表現(xiàn)出過分的羞怯,則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對于適應大學的群體生活就會形成一定的障礙。
(三)仇富與逐富
貧困大學生的自卑與自閉心理只是淺層次的心理問題,貧困大學生也可能遭遇深層次的心理問題。當貧富對比成為多次地重傷貧困大學生的自尊,當同學間的交往因為貧富對比而產(chǎn)生巨大隔閡。那么貧困大學生的內心就有可能產(chǎn)生消極情緒。這種消極情緒是對“富有”的嫉妒,也是對“富有”的憎惡。貧困大學生甚至有可能將這種人有我無的自然現(xiàn)象擴大為對社會不公的激進認識,成為憤世的個性青年。人的體內如果積蓄了太多的消極情緒,整個世界在他的意識里可能都是灰色的。
貧困大學生在受到現(xiàn)實的強烈刺激下,也有可能轉而走向對金錢的瘋狂追逐。為了滿足虛榮心理,為了可以像富有同學一樣享受生活,人本身的貪婪性在思想意識里成為主導。貧困大學生就有可能通過非正當?shù)氖侄蝸慝@取物質財富,來進行心理上的一種自我補償。但是這種變態(tài)的追求會將一個充滿希望的人生毀掉,造成家庭和社會的雙重悲劇。
二、輔導員的美愛與重塑責任
貧困大學生的自卑、自閉乃至仇富這些心理問題,都是在人際關系中發(fā)生的心理行為。有以上心理問題的貧困大學生也都普遍存在著不善交際的尷尬。輔導員需要對此有明確的和足夠的認識。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
(一)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輔導員在面向貧困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應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著力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的完滿人格,幫助貧困大學生祛除深淺不一的心理問題。這也是建設關愛型校園的現(xiàn)實需要。
具體說來,輔導員在與貧困大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要多鼓勵、關愛他們。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貧困大學生的歧視,這樣不但會挫傷他們原本脆弱的心靈。更會使得其他同學也效法。此外,召開專門針對貧困大學生工作會議時都應低調行事,盡量避免在其他同學中間產(chǎn)生對貧困大學生的非議。
輔導員對貧困大學生的人文關懷不能停留在保護貧困大學生的自尊上,還要積極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自我實現(xiàn)。貧困大學生有其優(yōu)于其他同學的特質,他們在專業(yè)課的學習方面刻苦認真,欠缺的一般是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
能力。如果在這方面有意識地對其進行耐心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個人素質將會得到全面的提升。他們原本自卑的心理也能夠得到修復和重塑。這也是在幫助他們在步入社會后早日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人生目的。
輔導員要有針對性地對貧困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通過心理疏導幫助貧困大學生走出貧困的心理陰影。要不斷地給他們鼓勵,尤其是對有理想抱負的貧困大學生,要讓他們明白“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要讓他們懂得“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边@樣,他們不會因為自身的出身而覺得自己比別人卑微,他們甚至由可能產(chǎn)生拼搏和進取的不懈動力。
(二)公正與公平
幫助貧困大學生建立起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除了對他們施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外,還需要輔導員對特困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給予實際的關懷。此外,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的從業(yè)態(tài)度也會影響到學生對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念。
貧富差距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是人類社會的自然狀況,坦然地正確地看待貧富差距問題也是社會和諧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貧富差距不應該影響到社會地位的不平等,當前社會很多人都習慣性地將個人財富的多寡作為評判社會地位的標準。幫助貧困生贏得在同學當中平等的社會地位和自信,就需要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確保公平、公正。
在班級干部的選拔中,入黨積極分子的確定工作中,其他各類評優(yōu)活動中,都應該一視同仁,甚至要鼓勵那些優(yōu)秀卻很內斂的貧困生展示出自己的實力。此外。公平、公正還應體現(xiàn)在貧困大學生的身份認定上。目前貧困大學生的身份等級認證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各個地區(qū)民政部門認定標準不同,甚至存在著造價現(xiàn)象,致使部分真正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同學可能無法享受到國家的助學金。輔導員在助學金的發(fā)放過程中,一定要保證讓真正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享受助學金待遇。
輔導員公平、公正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貧困大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受貧富差距對比的感受體驗影響,部分學生情感可能有時過于灰暗和偏執(zhí),輔導員的公平、公正能夠讓他恢復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判斷。能夠讓他堅信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正確的世界觀和積極的人生觀對于他走向社會他有著積極的意義。當前不少大學生畢業(yè)后拒還助學貸款的失信行為屢見不鮮,其中不排除有償還能力卻不還助學貸款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而吉他們這是出于對社會不公的一種報復心理。
三、環(huán)境友好型班級
貧困生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身邊同學的外部施壓有著重要關系。雖然身邊同學可能是無心之過,但是,不經(jīng)意間的一句玩笑話,一個蔑視的眼神,都可能給原本就自卑的貧困生再一次地精神打擊。在開展主題班會時,輔導員要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幫助班級同學樹立良好的學風。將罐比之風剎住,要通過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推動大學生健康成長。
一個班級和諧氛圍的營造需要輔導員去組織,如果將一個集體打造成環(huán)境友好的團隊。那么這個團隊成員間就能夠彼此攜手共同進步,生活在期間的成員不僅能感受到愛和溫暖,還能享受到地位的平等與彼此的尊重,學業(yè)上也能共同進步。
輔導員應該經(jīng)常組織各類班級活動,或者通過類似拓展訓練等課外活動,將每個同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讓他們樹立集體的榮譽感,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活動中,同學之間的友情會得到鞏固和提升,個體的差異將被抹平。
綜上所述,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帶有一種普遍性,這與當前我國社會拜金觀念的流行有著莫大的關系,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正處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貧富差距問題,是輔導員開展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效的針對性,同時也應從貧困大學生個體和外部環(huán)境兩個方面人手,要通過建設關愛型校園,最終實現(xiàn)構建和諧校園。
[參考文獻]
[1]桑志琴,李紹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
[2][奧]A·阿德勒,超越自卑[M],劉泗,譯,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7:76
[3]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