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忠
數(shù)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有著很多枯燥、單調的符號和公式,而直接吸引學生的內容不多,學生自發(fā)的學習興趣很難形成. 若要使學生在學習方面獲得成功,必定要先使他們對學習感興趣. 因而,教師在課堂中要積極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以“需”引趣
興趣是建立在認識和需要的基礎上的. 學生進行學習總是受一定的學習動機的支配. 在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或叫求知欲. 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對他們有用,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只有建立在正確求知欲的基礎上的興趣才能為進一步發(fā)展到建立在創(chuàng)新欲上的興趣奠定基礎.
二、以“疑”引趣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若善于把握學生的好奇心,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在知識的認識過程中,要善于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進取狀態(tài),這時學生的思維最活躍. 如學習“角的度量”時,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問題:(1)你在量角器上看到了什么?(2)角的度量單位是“度”,1°是怎樣確定的?(3)角的度量步驟是怎樣的?(4)試量出書角的度數(shù)是多少?這樣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主體地位上來.
三、以“得”引趣
作為一名學生,出于好奇的心理,他會對一些學科產生一定的興趣,當他產生了這樣的興趣,在心理上就會萌生學習動力,從而獲得自我心理預期達到的目的和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講好,使學生每課都學有所得,所得愈多,興趣愈大. 反饋越強,知識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正像古語所說:“興趣產生于知,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
四、以“新”引趣
求新是正常人的心理. 興趣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之分. 直接興趣是由學習過程本身和知識內容煥發(fā)的特點直接引起的,新穎的教學內容和不落俗套的教學方法,都可以引起學生對學習數(shù)學的直接興趣.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定理之前,先要求學生用長為6 cm,8 cm,10 cm,長為4 cm,6 cm,10 cm,長為4 cm,5 cm,16 cm的三根細鐵絲分別組成三角形模型,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二、三組鐵絲不能構成三角形,并產生疑問,這時學生會迫切地想知道原因,這一教學方法就非常新穎,教師就此因勢利導,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以“樂”引趣
課堂應該是快樂的場所. 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選用一些精彩動人的實例資料、趣聞軼事來進行教學,也可穿插一些小故事、智力競賽等游戲活動,來誘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使他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如在講解“統(tǒng)計初步”這一部分內容時,引入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吝嗇的財主,讓兒子去買一包火柴,臨走時叮囑兒子,火柴要根根點著火,兒子買回了火柴. 財主問:“兒子,火柴是否根根點得著”?兒子響亮地說:“我把每一根火柴都點過了,根根點得著. ”在同學們哄堂大笑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讓你去辦這件事,你應該怎么辦?”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的內容. 這樣,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起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六、以“難”引趣
俗話說“樂趣寓于疑難之中”,學習要有一定的難度,形成一種可望而經過努力又可及的狀態(tài),使多數(shù)學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但又不是輕易地可以學懂它,非經過一番動腦筋不可. 如果將數(shù)學知識比作果子,學習數(shù)學喻為“摘果子”,就應該是“跳一跳,摘得到”. 要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的樂趣,體會克服困難后的成就感,并在克服困難中磨礪思維,提高智力水平.
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出發(fā),付出長期的努力,創(chuàng)造樂學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力求讓學生在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下學習.
總之,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數(shù)學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與學生好好溝通,努力成為他們學習的支持者及欣賞者,幫助他們構建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同時,學生應尊敬老師,勤奮刻苦,不畏艱難,充分發(fā)揮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總之,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需要我們師生共同的努力,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