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萌
經常會在國內聽到關于爵士的一些說法:爵士樂只適合行家,很難聽懂;爵士沒有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爵士樂只是燈光幽暗、煙霧繚繞的酒吧里用來調情的音樂;古典音樂比爵士樂更容易欣賞……這些看法其實都有失偏頗。在金秋十月上海如期迎來國際爵士周和爵士音樂節(jié)之際,更有必要在此梳理一下有關爵士樂的基本知識和語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欣賞爵士音樂會。
爵士樂作為美國奉獻給人類的偉大音樂,必然留有美國文化的深刻烙印,美國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十分強調團隊合作精神與團隊創(chuàng)造力,相類似的,爵士樂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樂隊合作即興的演奏,沒有現成樂譜,成功與否完全依賴于爵士樂手們如何在小小的舞臺上表現出互相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爵士樂手既要對自己的才華充滿自信,也要對樂隊其他成員的創(chuàng)造力乃至創(chuàng)作空間充滿信任與尊重。兩者間如何獲取最佳狀態(tài)的平衡,不僅是對每位爵士樂手的考量,對于每一位聽眾或觀眾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啟迪。
爵士的起源、歷史以及爵士樂的種類,例如藍調、新奧爾良傳統(tǒng)爵士樂、搖擺樂、波薩諾瓦等等,這些資訊在網站上都能輕松檢索。以下羅列的幾個基本爵士音樂語匯是了解與欣賞爵士樂必須掌握的,愿與大家一起分享:
獨奏
早期的爵士樂沒有獨奏,樂手們僅僅有一點點即興的演奏,作為旋律的裝飾,然后,這些即興的樂句漸漸演變成稍長的旋律片段,最終發(fā)展成為復雜的疊句復疊句的即興表演,也就是獨奏。整個過程好比幼兒的片言只語慢慢發(fā)展到成人的出口成章。從喬·“王”·奧利弗(Joe “King”O(jiān)liver)演奏的Dippermouth Blues,到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演釋的West End Blues, 再到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的名曲The Funky Blues和約翰·克特蘭(John Coltrane)的經典之作Bessies Blues, 你可以清晰了解到獨奏在不同年代、不同藝術家之間演變的脈絡,這里并不存在“更好”或者“更高級”的區(qū)分,但后者對于前人的音樂語匯所做的總結與發(fā)展、在前人音樂基礎上建構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是客觀存在的。在這里,演奏者也同時扮演了作曲家的角色,但沒有樂譜,唯有唱片留下了他們偉大的作品,這還得好好感謝江河日下的唱片工業(yè)。
呼叫與回應
模仿獨奏之外,爵士樂的一個重要基本形式就是“呼叫與回應”(call and response)。爵士音樂家們非常熱衷各種不同形式的呼叫與回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開場白通常以West End Blues作為標志性的呼叫;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的Mademoiselle Mabry則是對應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的The Wind Cries Mary的呼叫。樂手之間的呼叫與回應需要很高的音樂技巧與相互間的默契,這種默契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催生出新的節(jié)奏變化,讓人們體會到爵士樂的奧妙。呼叫與回應慢慢發(fā)展,使得小號與長號和薩克斯之間的呼叫與回應演變成了美國爵士樂的一個標識,留下的名曲數不勝數,如Jumping at the Woodside、Swinging at the Daisy Chain等。
擬聲唱法
呼叫與回應激發(fā)著爵士樂手們演釋人聲的自由,同時,也不斷促動著演唱者進一步豐富他們的聲樂表現力,結果產生了一種沒有歌詞只有號手的即興模仿樂器的演唱,即擬聲唱法,這從艾拉·費茲杰拉(EllaFitzgerald)的Lady be good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Heebie Jeebies等經典曲目中可以充分欣賞到。
即興填詞演唱
爵士樂中即興的模仿樂器的擬聲唱法,又反過來推動了即興的填詞演唱:給錄制過的樂器獨奏名曲的全部音符配上貼切的歌詞后,演唱者便能用具象的語言演釋出生動的音樂故事。瓊·亨德里克斯(Jon Hendricks)為爵士名碟填詞是最為經典的范例,原曲出自大家非常熟悉的邁爾斯·戴維斯著名的Kind of Blue。
即興重復
爵士樂的精妙之一在于向大家展示樂手間如何一起從開場即興尋找到美妙的節(jié)奏,如何共同演釋和推進,達到高潮,然后再一起完美淡出和收尾。尤其在現場演出中,如果樂手們在一首曲目中的某一小段覺得樂句尤為出彩,大家都會心領神會地一遍又一遍不間斷地重復這一小段。這樣的重復有時甚至會長達半個小時,這時,各位樂手的十八般武藝都會全數亮相,大家會全力比試誰能演釋出掌聲最多的節(jié)奏,這樣的重復就是爵士樂中很有特色的即興重復,英語叫做Riff,也是樂迷們非常期待的高潮。
節(jié)奏組
從某種意義上說,爵士樂是音樂家追求個人自由的最終表達,歷史上許許多多的爵士大師都是獨奏家,譬如前面提到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邁爾斯·戴維斯等。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爵士樂極為考究的是團隊協(xié)作,所以爵士樂演奏的成功與否,更大程度上要依賴于爵士樂隊的核心:節(jié)奏組,乃至節(jié)奏組成員們輔佐獨奏家的自由。節(jié)奏組是爵士樂的專利,通常由鋼琴、貝司、鼓組成,有時會有吉他的加入,主要任務就是為獨奏的演出即興創(chuàng)作出最為美妙的伴奏,所以節(jié)奏組的成員必須是爵士高手才能擔綱。一個成功的演奏組,蜜月期通常在五年左右,十年以上的極為罕見。著名的節(jié)奏組會有自己特別的名字,載入歷史,譬如考特·貝茜(Count Basie)的全美節(jié)奏組。
如果想要全面了解與欣賞爵士樂,還有不少基本的音樂知識與語匯有待介紹給大家,譬如“頭曲”“間奏”“高音和低音”“交替演奏”“形式與和聲”等等,篇幅有限,有機會再一一展開。
爵士樂并非許多人所講的那般艱澀高深,雖然即便在以海派文化著稱的上海,高水準的爵士酒吧幾乎沒有,如同高水準的雪茄吧并不存在一樣,但掌握爵士樂的一些基本語匯并不困難,平時駕車時可以多多聆聽名家、名碟的美妙音樂,加之海外爵士樂手在國內的演出越來越密,水準也在逐漸提高,浸潤在純正爵士樂中的機會一定會越來越多,如果有機會在海外尤其是北美爵士名城旅行的話,在飽覽美景、飽嘗美食、飽購名牌之余,更不要錯失原汁原味的爵士樂現場演出,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趕上一場爵士音樂節(jié)。
無意在此為大家展開一幅私家爵士音樂地圖,把自己的口味一覽無余地曬成各位的“品味”,爵士之旅還是留待各位用耳、用眼、更是用心去發(fā)現,去探究,把自己的口味慢慢提煉成各自獨特的“品味”,這不可或缺的過程注定是一場無法替代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