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鵬
摘要:回鶻自有國以來,曾助唐一度收復(fù)長安,兩復(fù)東京,剿滅史朝義,并助唐牽制吐蕃,是明以前中國北鄰之最為親善者。唐文宗開成五年秋,回鶻汗國因天災(zāi)人禍,部眾分崩離析,除部分西遷外,主力部分南下投唐,如何處理南下的回鶻,唐廷內(nèi)部意見不一,李德裕在對待南遷回鶻問題上,采取科學(xué)審慎、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能夠區(qū)別對待不同降者,策略靈活,維護了唐朝的根本利益,保證了邊地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回鶻人的利益。
關(guān)鍵詞:李德裕;南遷回鶻;策略;唐朝
中圖分類號:K2 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246-03
回鶻的南遷,是唐武宗朝的一件頭等大事,如何處理南遷的回鶻,不僅關(guān)系到唐與回鶻后續(xù)關(guān)系的發(fā)展走向,更牽涉到唐北部邊境的穩(wěn)定問題,身為宰相的李德裕表現(xiàn)出超人的智慧與膽識,在處理南遷回鶻的問題上實行了一系列明智的措施,穩(wěn)定了唐的北方邊境。
開成五年(840)回鶻汗國內(nèi)遭遇天災(zāi)人禍,可汗被殺,國內(nèi)大亂,部眾分崩離析,除部分西遷外,另有一支南下投唐,“可汗兄弟嗢沒斯等及其相赤心、仆固、特勒那頡啜各率其眾抵天德塞下,就雜虜貿(mào)易谷食,且求內(nèi)附。”嗢沒斯部約于開成五年九月抵達唐北部邊防重鎮(zhèn)天德軍,他們的到來給唐朝的北方邊境造成很大壓力,使唐邊將驚恐萬分,同年十月,天德軍使溫德彝奏稱:“回鶻潰兵侵逼西城,亙六十里,不見其后,邊人以回鶻猥至,恐懼不安?!盵1]唐廷詔令振武節(jié)度使劉沔屯云迦關(guān)以備之。
南來投唐的并非嗢沒斯一部,緊隨嗢沒斯之后的另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烏介為可汗,南來附漢”[2],《資治通鑒》卷246亦載,會昌元年(841)二月,“回鶻十三部近牙帳者立烏希特勒為烏介可汗,南保錯子山?!?/p>
如何對待這支最早南遷的回鶻嗢沒斯部落,天德軍使田牟、監(jiān)軍韋仲平堅持認為;“回鶻叛將嗢沒斯等侵逼塞下,吐谷渾、沙陀、黨項皆世與為仇,請出兵驅(qū)逐?!睍臧嗽拢仆⒄匍_御前會議商討此事,朝臣多數(shù)主張按田牟所請行事,派兵擊除,獨李德裕認為:“回鶻屢建大功,今為鄰國所破,部落離散,窮無所歸,遠依天子,無秋毫犯塞,奈何乘其困而擊之!宜遣使者鎮(zhèn)撫,運糧食以賜之。”對于用吐谷渾、沙陀、黨項等族兵力驅(qū)逐回鶻的主張,李德裕同樣加以駁斥:“彼吐谷渾等各有部落,見利則銳爭進,不利則鳥驚魚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為國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戰(zhàn)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義撫而安之,必不為患?!盵1]在李德裕的堅持下,唐廷以鴻臚卿張賈為巡邊使,以察回鶻情況。在張賈未返還之時,武宗對嗢沒斯的請降將信將疑,德裕勸說道:“朝中之人,臣不敢保,況敢保數(shù)千里外戎狄之心乎!然謂之(嗢沒斯)叛將,則恐不可。若可汗在國,嗢沒斯等率眾而來,則于體固不可受。今聞其國敗亂無主,將相逃散,或奔吐蕃,或奔葛邏祿,唯此一支遠依大國。觀其表辭,危迫懇切,豈可謂之叛將乎!況嗢沒斯等自去年九月至天德,今年二月始立烏介,自無君臣之分。愿且詔河?xùn)|、振武嚴兵保境以備之,俟其攻犯城鎮(zhèn),然后以武力驅(qū)除?;蛴谕鹿葴喌炔恐猩儆谐樱犠猿饒?,亦未可助以官軍。仍詔田牟、仲平毋得邀功生事,常令不失大信,懷柔得宜,彼雖戎狄,必知感恩?!盵1]武宗于是詔令田牟約勒將士及吐谷渾、沙陀、黨項等部落,毋要先犯回鶻,并以谷二萬斛賑之,遣通事舍人苗縝赴嗢沒斯部,訪求太和公主下落,兼考察嗢沒斯逆順之情。
嗢沒斯是真心降唐的,自開成五年(840)九月到達唐北方邊境后,不擾邊、不掠奪,缺乏糧食,就和吐谷渾、沙陀、黨項等進行貿(mào)易,但其相赤心、仆固及特勤那頡啜則主張騷擾、掠奪唐邊境,在天德軍使田牟的幫助下,嗢沒斯設(shè)法除掉了桀黠難知、企圖謀犯唐邊境的回鶻相赤心、仆固,特勤那頡啜收編赤心之眾七千帳東走,后因擅掠唐邊境,被盧龍節(jié)度使張仲武擊敗,降戶分隸諸道,那頡啜則被烏介可汗獲而殺之。嗢沒斯的做法使唐朝徹底打消了對他的疑惑,李德裕在《異域歸忠傳序》中稱贊道:“先是有赤心宰相桀傲亂常,頗為邊患。嗢沒斯于天德軍使田牟,暴其罪狀,梟首以徇,歸大國,明也,帶圣君,忠也,去亂邦,智也,執(zhí)丑虜,義也,具此四類,是謂誠臣?!盵3]會昌二年(842)四月,嗢沒斯率其國特勒、宰相、尚書、將軍凡十二人,大首領(lǐng)三十七人,騎士二千一百六十八人內(nèi)附,唐廷授嗢沒斯特進、檢校工部尚書、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同正封懷化郡王,其酋帥也遍加戎秩,賜之金紫,各有封賞,又供應(yīng)米五千斛,絹三千匹,供其部眾兵馬使用。六月,唐以嗢沒斯部成立回鶻歸義軍,以嗢沒斯為歸義軍使,并賜姓名李思忠,以右領(lǐng)軍大將軍、寧塞郡公受邪勿為歸義軍副使,賜姓名李宏順,其他酋長皆有加封、改名、賜唐姓。
在李德裕的提倡下,唐廷在太原、云州、朔州等地挑選“空閑城壘”、“別造壯凈屋舍”,以安置內(nèi)附的回鶻將士的家口,“每月給米三斗”,并依照神策軍諸城鎮(zhèn)使的慣例,賞賜歸義軍牙旗兩口、豹尾兩對、“器杖并刀一副”、令于“太原節(jié)度使下揀新好者充賜”[4]。
同嗢沒斯相比,烏介部的南下投唐毫無誠意,會昌元年(841)二月,烏介在未經(jīng)唐批準、允許的情況下,自稱可汗,并挾持太和公主,太和公主是唐憲宗之女,唐穆宗之妹,在回鶻都城被攻破之時,落入黠戛斯人手中,烏介在南下途中從黠戛斯人手中搶回了太和公主,以其要挾唐廷,向唐借天德城以居公主,并要求唐廷賜糧儲牛羊,唐詔令金吾大將軍王會等“往其牙宣慰”,“令放公主入朝”、并賜粟二萬石[2],同年十一月,烏介又遣其相頡干迦斯上表,欲借振武城以居公主可汗,被唐廷拒絕,唐朝認為,借城一事,前代未有也,若欲求唐朝幫助,只能暫住在漠南,待太和公主返朝、唐廷了解回鶻的情形后,方可做出決定,但烏介不聽,會昌二年,烏介可汗挾持太和公主至漠南,進入唐的云、朔之地,剽橫水,殺掠甚眾,轉(zhuǎn)側(cè)天德與振武之間,盜畜牧自如,針對回鶻烏介部的囂張跋扈,李德裕先后撰《遣王會等安撫回鶻制》、《賜回鶻可汗書》等,好言撫慰,勸其安輯離散部落,恢復(fù)舊有疆土,和唐朝保持和好,對借城一事則堅決不允許,并上奏朝廷增兵防守杷頭峰及東、中受降城,采取積極防御措施,做好戰(zhàn)爭準備。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對嗢沒斯還是烏介部,李德裕都是首先勸諭其同唐保持和好,勿侵犯唐邊境,勸阻唐邊防將士克制,不許首先同回鶻交兵,只是當(dāng)烏介確實做出侵犯唐邊境的行為、殺掠唐黎民時,李德裕方主張武力剿滅烏介。
親自部署反擊烏介的戰(zhàn)爭。在反擊烏介的戰(zhàn)役中,身為宰相的李德裕當(dāng)仁不讓,親自籌劃方略、選拔將領(lǐng),為最終剿滅烏介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會昌二年四月,天德都防御使田牟奏稱:“回鶻侵擾不已,不俟朝旨,已出兵三千拒之。”李德裕認為,“田牟殊不知兵。戎狄長于野戰(zhàn),短于攻城。牟但應(yīng)堅守以待諸道兵集,今全軍出擊,萬一失利,城中空虛,何以自固!望亟遣中使止之。如已交鋒,即詔云、朔、天德以來羌、渾各出兵奮擊回鶻,凡所虜獲,并令自取。回鶻羈旅二年,糧食乏絕,人心易動。宜詔田牟招誘降者,給糧轉(zhuǎn)致太原,不可留于天德。嗢沒斯情偽雖未可知,然要早加官賞??v使不誠,亦足為反間。且欲獎其忠義,為討伐之名,令遠近諸蕃知但責(zé)可汗犯顏,非欲盡滅回鶻。石雄善戰(zhàn)無敵,請以為天德都團練副使,佐田牟用兵。”[1]李德裕的具體方略是:田牟不知兵,不應(yīng)出兵與烏介交戰(zhàn),應(yīng)堅守城池,若田牟已出兵,應(yīng)令云、朔、天德等地的黨項、吐谷渾等共同進擊,不可使田牟一人孤軍奮戰(zhàn);田牟應(yīng)盡量招誘降者,并給糧令降者赴太原,不可留于天德,李德裕的這一做法是防止回鶻詐降,里應(yīng)外合,因為天德城小,兵力不足,將士只有一千人,雜務(wù)之人又居一半;對嗢沒斯要盡快給予賞賜,為其他部族樹立表率;石雄英勇善戰(zhàn),可以以其為天德都團練副使,輔助田牟用兵,后來的事實證明,正是石雄大破烏介,消滅了回鶻主力,搶回了太和公主。同年八月,李德裕又上《論討襲回鶻事宜狀》,比較了唐軍和回鶻的長短處,提出了以精銳騎兵夜襲回鶻營的大膽策略:“回鶻皆騎兵,長于野戰(zhàn),若在磧鹵,難與交鋒,雖良將精卒,無以制勝。臣比聞戎虜不解攻城,則知除馬上馳突,其他并不慣習(xí),臣料必?zé)o游奕伏道,又未會斫營。倘令石雄以義武馬軍一千騎,兼揀退渾一千騎,精選步卒,以為羽翼,銜枚夜襲,必易成功?!盵5]后來石雄也正是以此策取得了大捷。此外,如任命劉沔為招撫回鶻使,以張仲武為東面招撫回鶻使,以李思忠(嗢沒斯)為河西黨項都將回鶻西南面招討使,以太原為前線指揮中心,發(fā)吐谷渾、黨項、沙陀蕃渾力量共擊烏介,也出自李德裕的籌略。在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會昌三年正月,李德裕又上奏朝廷,認為應(yīng)剿滅烏介余部,派兵攔截其歸路,防止烏介逃入黑車子,徹底解決唐北方的邊患。
講究策略,靈活多樣。早在回鶻南下之初、內(nèi)部分裂尚未明顯之時,李德裕就撰寫《賜背叛回鶻敕書》,望其“禁戢師旅,勿為侵軼”,對唐朝邊防將領(lǐng),則勸其惜用兵、慎用兵,盡量不要惹是生非,不和回鶻發(fā)生沖突,同時還多次派人赴邊,同傾向唐的嗢沒斯部聯(lián)系,了解回鶻動態(tài),打探太和公主下落,對于真心歸降的嗢沒斯部,建議唐廷很快給予封賜,使嗢沒斯感恩戴德,成為打擊烏介的一支重要力量,因為嗢沒斯部雖然人數(shù)不多,只有二千六百余人,和烏介的“尚號十萬”不可同日而語,但嗢沒斯部畢竟長期生活于漠北,對回鶻的生活習(xí)俗、軍事信息相當(dāng)熟悉,這一點是唐朝邊防將領(lǐng)無法比擬的。對于回鶻提出借天德、振武以居住的無理要求,唐則堅決予以拒絕,其他的要求如糧食、牛羊,則酌情考慮,既體現(xiàn)了唐朝的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了國威,又無損于唐朝的邊疆利益。在具體的戰(zhàn)役中,唐軍則揚長避短,出其不意,集合各種可以利用的力量,一舉取得了大捷,邊疆威脅得以解除。
召開會議商討對策,集思廣益。汗國分裂、部眾離散、主力南遷,尤其是烏介在唐北方邊境的徘徊遷移、不時擾邊的行為,是唐廷必須要解決的一個棘手問題,如何處理這一重大邊疆問題,關(guān)乎到唐北部邊疆的安全穩(wěn)定和唐朝的根本利益,李德裕身為唐朝宰相,沒有獨斷專行,而是充分發(fā)揮民主,聽取各方意見,并駁斥了牛僧孺等人的錯誤言論。如有人認為唐邊防將領(lǐng)“選將練卒,未甚得人”,李德裕駁斥道:“今緣邊節(jié)鎮(zhèn),將下群守,誰人最不稱職?文武班中,誰人堪任將帥?須直陳其事,不得泛言?!庇钟腥嗽疲骸笆赜?,未甚有備,掎角之設(shè)不相應(yīng),輔車之謀不相依。”李德裕則曰:“今何處置兵,即為要害,何處加備,即為相應(yīng),并須指言去處?!庇秩缗I嬲J為,對付烏介擾邊的辦法就是“來則驅(qū)逐,去亦勿進”,李德裕則認為,“來則驅(qū)逐,去亦勿進”、“如此相守,何時得了?軍糧日有所費,邊境終無安寧?!薄埃▽τ跒踅榈臄_邊)邊將不聞有攻守之術(shù)上聞朝廷,則將略可知也。又諸道征兵,其數(shù)不少,烏合之眾,號令不齊。又近者回鶻攻劫云州,漸入內(nèi)地,節(jié)級城守,莫能式遏,亦未見鄰近堡柵首尾救援者。”按牛僧孺對待烏介擾邊的策略和維州事變中的主張如出一轍,都是簡單的、未戰(zhàn)先怯的,牛僧孺認為,在烏介擾邊面前,邊將沒有什么謀略,所征諸道兵多為烏合之眾,不堪攻戰(zhàn),唐軍內(nèi)部矛盾重重,互相勾心斗角,一言以蔽之,唐軍無法也無力同回鶻一戰(zhàn),李德裕的看法則是:“所征戍兵,只令守備,都未有攻討之意。昨者回鶻迫于饑困,至云州劫奪牛羊,已為侵暴事,須與城柵斗敵,兵法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便云莫能式遏,亦似過誣。堡柵既無重兵,合須自守,令其首尾救援,亦是虛談。自古所云烏合之眾,皆謂臨時召募,未經(jīng)訓(xùn)習(xí),如韓信驅(qū)市人而戰(zhàn),即是烏合。陳許、湽青等兵,并是節(jié)制之師,久經(jīng)戰(zhàn)伐,但令一處指揮,自然號令齊一,固不可謂之烏合?!盵5] 通過廷議,明白了是非曲直,統(tǒng)一了唐廷內(nèi)部的思想,堅定了唐朝君臣武力討伐回鶻的決心。
嚴禁濫殺無辜,優(yōu)待回鶻降者。除主張封賞嗢沒斯部外,回鶻南遷之時,每有回鶻投降及捉得十人、五人,守將問明情況后即加殺害,李德裕認為,“伏以回鶻窮困,情亦可憐,屢有殺傷,恐傷仁化。望付翰林賜田牟、仲武詔,前后更有此類,便遞送至太原,令配在諸州安置,稍為允愜?!盵5]
李德裕在對待南遷回鶻的問題上,決策果斷、策略靈活,能夠?qū)嵤虑笫堑胤治?、解決問題,維護了唐朝的根本利益,保護了邊地人民的生命與財產(chǎn)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回鶻人的利益,李德裕無疑是唐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參考文獻:
[1]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46[M].北京:中華書局,1956:7947-7961.
[2]劉昫.舊唐書:卷155(回紇傳),卷18上(武宗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588-5213.
[3]岑仲勉.李德?!稌ヅ鸭肪幾C上[C].岑仲勉史學(xué)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386-387.
[4]李德裕.請賜嗢沒斯槍旗狀[G]//載董誥.全唐文:卷7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205.
[5]傅璇琮.李德裕年譜[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27-335.
[責(zé)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