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偉
摘要: 課堂練習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課上,教師要發(fā)揮課堂練習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思想政治課課堂練習積極作用
一、課堂練習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課堂練習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課堂練習是指老師為鞏固、提高、深化、發(fā)展學生已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思想政治覺悟所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練習可以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作進一步理解、掌握、鞏固和應用,課堂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良好學風的形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
課堂練習具有全面鞏固已學知識;歸納與整理已學知識,使知識系統(tǒng)化;加深、拓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補充新課教學的遺漏;檢測教學效果,反饋教學信息,促使教師和學生調整教與學的行為;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等多方面的作用。
另外,實踐證明,教學活動中,融合多種感覺器官更能夠獲得知識、生成知識,促進能力的形成?!皩π畔⒌膬Υ鎭碚f,朗讀能識記百分之十,聽到的能識記百分之二十,看到的能識記百分之三十邊看邊聽的能識記百分之五十”,因為課堂練習融合著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等多種因素,調動著學生的靈敏性、自覺性,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知識獲得與能力培養(yǎng)脫離的問題。此時練習則能充分地發(fā)揮在教學這個系統(tǒng)中的有效作用,并融教學功能、反饋功能、發(fā)展功能、教育功能于一體。
二、課堂練習的形式或類型
課堂練習不僅要有專門用來進行練習的“練習課”,而且“新授課”也要安排各種性質的練習。新課前要組織復習或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遷移的準備性練習;新課進行過程中要結合有關內容做單項的、局部的反饋性練習;新課結束時要做鞏固性的練習;新課后要做提高性的練習,也可以為繼續(xù)學習新知做突發(fā)性的練習,或為激發(fā)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安排難而可行的思考性練習。課堂練習的分類標準是由教學活動時間上和空間上的不同組合來劃分的,事實上有些形式或分類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對事物進行分類只是為了認識上的方便,便于展開深入的分析。
1.以課堂練習的目的為標準,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課堂練習可分為兩種。
(1)反饋式練習
這種方法一般在一堂課的開始應用,其主要目的在于檢驗學生對上一節(jié)課或以前曾學過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能力的形成狀況。據此靈活地調整教學的進度、知識的難易度,在練習中確保學生的適應性掌握,它側重于教師主體性的體現。
(2)抽查式練習
它適用于新課程開始之后,是對本堂課的掌握情況的了解、確診,測試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情況,以便隨時調整授課方式,授課的進度、難度。除了可對學生已經形成的知識、能力有所了解之外,學生上課的適應度、與教師教學形成的共同體中所進入的角色是否一致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在抽查式練習中得到體現。這一方法在使用過程中不宜過多,以免造成課堂上教學的不連續(xù)性。
2.以課堂練習手段為標準,旨在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練習可分為三種。
(1)口頭和書面式練習
其主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當今世界交流異常頻繁,人的發(fā)展已經突破了狹小的圈子,這就要求21世紀的青年必須具備較好的表達能力。在與外界的交流中促使自己更好地發(fā)展,這是外部環(huán)境對于我們的要求。對于個體而言,口頭、書面式練習可以促使自身內部語言(內部表達)的生成和完善,從而更好地促進個人能力的提高、知識的獲得、思維的提升,并不斷地拓展個人的發(fā)展空間。在教授經濟常識第一課“商品和商品經濟”時,講到商品,教師可以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定式,在不忽視教師組織的情況之下,由學生從日常生活的角度說出自己對商品的認識,口頭或書面表達出來(同時教師必須做好課堂學生的發(fā)言記錄,整理書面的材料),再由教師對本課知識進行系統(tǒng)講解,區(qū)分生活中對經濟的認識和經濟學常識理論之間的不同。
(2)討論式練習
它是在準確定位學生的情況下,教師精心構建討論模式,安排討論內容,與學生配合并協(xié)同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課堂練習形式。這是一種明顯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的練習形式。討論式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討論式教學的過程中,扮演“教練”的教師依據一定的思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討論“披文入情”并進入“憤”、“悱”的境界,學生自然就有了學習興趣,更有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教育要求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定式,加強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以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為前提。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蔽覀兊拿恳惶谜n理所當然應該為學生留下更多的向往,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學生才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只有通過討論和想象,學生才能發(fā)現別人所沒有能夠發(fā)現的東西,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討論式教學首先要求所講的知識能夠形成一個教育意義和主題,比如經濟常識中的金錢觀、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意義之爭、企業(yè)家的主要素質問題等,哲學常識中實踐觀的認識、聯(lián)系發(fā)展的現實意義、英雄歷史和人民歷史之爭等,政治常識中政治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法律與我們的距離、我們的權利與義務等。在討論之時由教師控制其進程和范圍并加以引導,結束之時把握教育積極的作用,適當留下思考的余地。
課堂教學本身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得每一種練習方法都存在著缺陷,要實現練習藝術的境界化,要突破方法上的缺陷,課堂練習的方式其實沒有實質性的優(yōu)劣,只是練習的側重點不一樣罷了,關鍵在于趨利避害,發(fā)揮練習方式的積極作用,達到藝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