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銀蓮
摘要: 為適應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語文課堂中采用開放性的閱讀教學,努力創(chuàng)建一個高效、實用的切合實際的閱讀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有效地個性化閱讀;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留給學生充分釋疑的空間;留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學習,并鼓勵學生“質疑”,不斷探索解疑,放飛思維想象,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開放性閱讀
隨著新課標在全國的普及和推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就應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封閉性,采用開放性的閱讀教學,努力創(chuàng)建一個高效、實用的切合實際的閱讀教學模式,適應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審美情趣。
一、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個性化閱讀,為學生個性的張揚插上翅膀。
提高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性,閱讀方法指導很重要,好的方法是良好閱讀的必要條件。
首先是“占有”,即讓學生大量閱讀,占有大量信息,為個性化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豐富的閱讀量,廣泛的閱讀面,能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儲備、思想的源泉。教師應根據閱讀教材的課本、讀本篇目,充分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如提供閱讀書目,建議學生間交換藏書,為學生選擇不同國籍、時代的作者,不同體裁、題材、風格流派的作品。
其次是“挑選”,即讓學生獨立自主閱讀,主動積極思維,“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此為個性化閱讀的關鍵之舉。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應讓他們明白自己是閱讀的主人,誰也代替不了,也是無法替代的。面對文本時,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了解文本表達的信息,伴以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質疑,選出適合自己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經典的解讀永無止境。
二、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為學生個性的張揚選擇蔚藍的天空。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使學生生疑,老師就要不失時機地激疑,激疑的辦法就是設疑。開放性閱讀教學要創(chuàng)設質疑問難的情境,開放思維空間,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因素,給予學生充分利用時間,使其或獨立思考,或互相質疑,或相互爭議。我覺得開放性閱讀教學,老師應放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主動質疑。如《離騷》的閱讀中,我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在初步感悟詩情,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請分別用《離騷》中的一個層次詮釋一種感情或詮釋一個意境。創(chuàng)設的情境使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同時給了他們自主創(chuàng)造的空間,所以,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峨x騷》歷來是中學語文教材中難教的篇目,其實,這樣的設計正是化難為易,化生澀為易解的過程。學生對屈原的知識儲備中或多或少都會跟《離騷》中難懂的內容有關。只要他們能夠理解詩句的大意,個性解詩就不成問題,學生仿佛回到了屈子的那個時代。這樣的課堂他們激動,他們投入,為那感人的情愫傷懷,為那些精彩的評說喝彩。這樣的課堂,我相信,即使經歷很久,也絕不會從學生的記憶中消失。
三、留給學生充分釋疑的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教學中,學生學會質疑能促進思維,但質疑只是手段,促進學生因疑生思,誘發(fā)其主動學習的心理需求,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積極探索、相互交流、自己釋疑才是目的。開放性閱讀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體現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學理念。所以開放式閱讀教學不僅要創(chuàng)設質疑問難的情境,而且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對問題分析、綜合、推理、想象,激起學生的學習活力和前進的靈感,產生新發(fā)明或發(fā)現,提出新理論方法的能力,從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語文教師應是一個藝術家,始終要有一種獨特的“語文味道”,“以情語文”,精心構建每一堂課,讓學生學習語文是享樂的感受,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揚起個性化閱讀的風帆。再賦予個性化閱讀體驗,找到閱讀的突破口,讓自己感動,讓學生感動,共同開創(chuàng)出個性化閱讀的廣闊、深遠前景。
四、留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在蔚藍的天空中盡情翱翔。
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把每篇文章都作為精美作品去賞析,即能獨立閱讀時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感情;自己能理性判斷、評價;能調動自己的知識與經驗,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能有指向性地搜索資料處理信息。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讀《項脊軒志》,要讀出那個慈祥的老祖母的形象:她顫巍巍地邁著三寸金蓮去取層層包裹的象笏,又顫巍巍地回到書房,要看到她帶著無限的期望把傳家寶交給孫子時的熱切的目光。誦讀時還要觸摸一個多年考不中功名、在家復習備考的落榜者的孤獨寂寥而沉重的靈魂。
培養(yǎng)批判性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理性地判斷、評價。例如: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引導學生思考:古代中國人的稱謂有何特點?認識:除了凝聚著中華民族禮儀的優(yōu)點外,更多的是權力意識、等級意識、奴性意識。教學《蘭亭集序》,讓學生了解魏晉時期名士的幾種生存方式:或縱酒,或求仙訪道,或清談玄理,或隱居,或移情山水。點撥學生思考:王羲之在這篇序文中對當時名士的幾種生存方式抱怎樣的態(tài)度?他對生命、對人生、對生死的態(tài)度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培養(yǎng)探究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有指向性地搜索資料處理信息。例如:學習《觸龍說趙太后》,研究趙太后對愛子為人質的矛盾心理,引導學生思考古代中國統(tǒng)治階層子女婚姻的政治性。學習了《蘭亭集序》、《愚溪詩序》、《赤壁賦》等,布置學生研究中國古代失意文人與自然山水的關系。
總之,開放性閱讀教學應多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自由飛翔,讓學生主動學習,并鼓勵學生“質疑”,不斷探索解疑,放飛思維想象,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