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華
【摘要】 數學教學反思,從教學過程角度,可分為數學課堂前教學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從思維內容角度,有對數學知識的反思、對學生學習的反思、對教學環(huán)境的反思.
【關鍵詞】 教師;教學反思;專業(yè)發(fā)展
數學教學反思是教師思考和處理數學教育教學問題的思維活動,教師的數學教學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的數學教學思維決定的. 數學教學反思,從教學過程角度,可分為數學課堂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從思維內容角度,有對數學知識的反思、對學生學習的反思、對數學教學環(huán)境的反思. 概括地說就是對如何進行數學教學的反思. 結合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我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談談數學教學中的幾個方面的反思.
1. 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qū),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把學生頭腦中的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2. 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講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fā),但反思后發(fā)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地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地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3.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地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 而對于教師來說,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辯證關系等方面去展開.
4. 從學生角度方面的教學反思
教學行為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得好. 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特別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得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而把最有意義,最有啟發(fā)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贊嘆我們教師的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獲呢?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老師富士在講課時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現自己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老師的真實思維過程是怎樣的. 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鍛煉. 經常去問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借助學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學行為,是促進教學的必要手段.
5. 自我經歷方面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 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們可以“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并有意識地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作出反思.
6. 與同事交流方面的教學反思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松氛圍,便于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由于所處的教學環(huán)境相似、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知識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展開對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相互聽課、做課后分析等等. 交流的話題包括:我覺得這堂課成功的地方是……,我覺得這堂課糟糕的地方是……;這個地方的處理不知道怎么樣?如果是你會怎么處理?我本想在這里“放一放”學生,但怕收不回來,你覺得該怎么做?我最怕遇到這種“意外”情況,但今天感覺處理得還可以,你覺得怎樣?合作解決問題——共同從事教學設計,從設計的依據、出發(fā)點,到教學重心、基本教學過程,甚至富有創(chuàng)意的素材或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設計要為其后的教學反思留下空間.
7. 參考資料方面的教學反思
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理論,我們能夠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能夠對存在與現象背后的問題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能夠更加理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教學經驗;能夠更大限度地作出有效的教學決策. 閱讀數學教學理論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行為的思路,不再總是局限在經驗的小天地星,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有哪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哪些更帶有普遍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為有較為客觀的評價. 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地從事教學反思活動并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更為重要的是,閱讀教學理論,可以使我們理智地看待自己教學活動中“熟悉的”、“習慣性”的行為,能夠從更深刻的層面反思題目進而使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走上良性發(fā)展的軌道.
教師的職業(yè)需要專門化,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不可或缺的,它最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是教學反思. 沒有反思,專業(yè)能力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教學反思的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教學經驗的積累是教師成長的重要因素,但是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膚淺的經驗,如果教師僅僅駐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發(fā)展將受到很大的限制. 教師如果能夠通過反思的過程,對教學經驗作批判性的分析,那么就可能主動地將與教學行為有關的因素納入到教學過程中來,重審自己教學中所依據的思想,并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反思不僅是一種手段和步驟,更是一種能力,是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基礎. 教師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數學教學實踐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就可能使自己從“新手”成長為“專家”.
【參考文獻】
[1]涂榮豹著. 數學教學認識論.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