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群
在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下,范式作文生命力強,該類作文能快速提高考試作文基礎(chǔ)分。但對于更多的優(yōu)秀學生來說,無疑是對其個性的扼殺,造成近年高考中好作文不多現(xiàn)象。本文依據(jù)人文性與生本教育等原理,對改進作文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實踐與探索。
盡管作文改革花樣層出不窮,但由于應(yīng)試思想影響嚴重,使得能讓學生作文分數(shù)快速提高的范式作文一枝獨秀,學生作文中普遍缺乏人的個性意識,作文教學領(lǐng)域陷入了“以文為本”的誤區(qū)。筆者以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xiàn)學生作文質(zhì)的飛躍,作文教學中是否注重人文性才是關(guān)鍵。
新課標要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學生作文中實際體現(xiàn)了學生“寫”語文的能力,語文能力的人文性在作文中的顯現(xiàn),是學生是否接受了人文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有力反映。作文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只有注重人文性,才能使作文成為學生“我手寫我心”的活動,以避免作文中的無病呻吟。
1. 弘揚人性化教學。教學是什么?有位名家說得好,教學就是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生活!以往那種“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之類的浮夸風,絲毫不能解決好人們的吃飯問題。作文教學中,同樣也來不得半點假大空,需要讓學生做真人、吐真言、抒真情。成功的作文教學,應(yīng)當讓人性美的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有個清晰的認識,以身邊人、身邊事影響并感染著他們自己,使學生的個性化語匯逐漸豐富,要知道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閱讀與寫作中互為影響并提高的。學生只有閱讀多了,才能讓他們接觸更多不同語言風格的文章,品味個性化語言之精妙,這對于提高學生作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如,《背影》一文中作者選取父親背影這一角度來表達,是作者看到父親穿過鐵路動作的笨拙,想到父親為生計奔波之艱辛,此情此景都化作作者心中的肺腑之言,這種真感情就是人文性的具體體現(xiàn)。該例說明文章素材也來源于生活。
學習教科書就是要在閱讀中理解,進而達到創(chuàng)造性地掌握語言工具,歸根結(jié)底作文靠的還是生活基礎(chǔ)。因此,要引導學生學習使用個性化的語言,須養(yǎng)成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教育學生“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出學校封閉的空間,把社會作為課堂;“社會即學?!薄ⅰ吧鐣凑n堂”,有了生活基礎(chǔ)的作文,才容易讓學生在作文中見到“人”。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為豐富學生的生活服務(wù),絕不能只把學生困在校園,使學生失去寶貴的實踐活動時間。
2. 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個性的機會。如何在作文教學中把學生個性放在首位?如前文所述,寫作素材的積累中就要求學生學做“有心人”,通過生活中的細心觀察能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個人的想法;當這樣的素材用到作文中時就不會有虛假的話;學生必須通過個性而獨到的觀察與想象,才能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一階段要求針對不同的作文形式進行必要的技法訓練,詩歌、散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都要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見所聞,但最好的形式只有一個,不同的學生偏好與習慣不同,特色的作文就不難出現(xiàn)。訓練方法:其一,以想象作文作為主要訓練手段,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讓學生先找到所要表達與敘寫的事物特點,然后再通過想象把事物特征典型化,從而呈現(xiàn)出活生生的事物形象。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的作文訓練《飛越太平洋》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這群小鳥為什么要飛越太平洋?怎么飛越的?有哪些巧妙方法?飛越過程中的危險在哪里?最后到達什么地方?生活又將會怎么樣……
其二,通過發(fā)散性的專項訓練活動,讓學生表達方式個性化,如在作文輔導課中,筆者在講“怎么準確地選取詞句”時,以賈島的“推敲”典故為例,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讓他們自己說出了用“砸、叫、喊、試著以及徘徊…”等詞句,并且使學生認識到選擇不同詞句境界大不同的道理。這種以生本為主教學形式的詞句訓練,取代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師本教育理念,使得更多的學生有說、想的機會,人人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個性化的作文教學中來。
3. 珍惜學生習作中的“草根”感受。學生是成長中的人,他們在習作中偶爾流露出的看似拙劣的表達,可能是他們對生活的真實感受,這種“草根”認識,才是他們眼中的真世界。作文訓練中原始的情感與真性情是最需要重視與強調(diào)的。近期,筆者要求學生寫關(guān)于教師的習作,有一名學生這樣描述他的老師:“我們的老師不但是人長得漂亮,而且教學水平高,她在全縣的教學評比中曾獲得過縣優(yōu)質(zhì)課比賽一等獎咧……”這種說法表達出該生喜愛筆下這位老師的“完美形象”。通過這名學生對他們老師的描述,激發(fā)了全體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評價欲望,從而有效訓練了同學們抒真情、吐實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