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際洲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音樂是各類音樂藝術(shù)院校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它是實施“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重要基石。為此,筆者編撰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習題集》,為大家提供一本研習備考之書。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科特點;學習方法;試題類型;答題要求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12)01
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一般是指歷代傳承、沒有受西方音樂影響的,且具有我國農(nóng)業(yè)文明時期典型文化特征的音樂類型。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主要形成于20世紀以前,誠然,還包括其后按自身規(guī)律而發(fā)展延續(xù)至今的那一部分。20世紀以來,受西方音樂影響而產(chǎn)生的各類新的音樂形式(亦稱“新音樂”或“近現(xiàn)代音樂”)不包括在內(nèi)。中國傳統(tǒng)音樂有多種類別;但民間音樂,即原“民族音樂五大類”(除少數(shù)例外)則是其中之主體。
中國傳統(tǒng)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盡管長期的封建社會沒有給我們留下太多音響資料和理論文獻,但在改革開放30年來的歷史進程中,經(jīng)歷代民族音樂學者辛勤耕耘和無私奉獻,該領域已取得不少令人矚目的學術(shù)成就。其中既有大量資料性文獻諸如收集、整理、記錄的各種音響、樂譜與文字,也有大量研究性學術(shù)論文和學術(shù)專著。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tǒng)音樂也是各類音樂藝術(shù)院校中的一門重要理論課程,它是實施“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重要基石。無論是對本科生還是研究生而言,或是其必修課程,或是其必考科目。為了給大家提供一本研習并備考的參考資料,特編撰這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習題集》。以下將從“學科特點與學習方法”、“試題類型與答題要求”兩方面介紹本書的編撰主旨和研讀要求。
一、學科特點與學習方法
從我國音樂學學科建構(gòu)的角度看,中國傳統(tǒng)音樂并非一個學科概念,它只是我國民族音樂學學科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其他還有諸如世界民族音樂、城市音樂等等)。其學科特點既有對原“民族音樂理論”學術(shù)傳統(tǒng)的繼承,也有對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的借鑒。一般而言,音樂理論有“一般理論”與“學科理論”之分。前者是指“研究音樂怎么樣的理論”;后者是指“怎么樣研究音樂的理論”[2]。顯然,中國傳統(tǒng)音樂屬前者而非后者,屬“知識”而非“方法”。
不同音樂學科(或領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學科(或領域)的特點。這些特點,將也決定著該學科特定的學習方法。鑒于上文的表述,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學習方法主要有三:
(一)明確音樂類別
如果說,音樂史的學習更側(cè)重時間線索的話;那么,傳統(tǒng)音樂的學習則側(cè)重空間范疇。這里的空間范疇主要是指不同傳統(tǒng)音樂的類別歸屬。目前,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可按社會階層分為民間、文人、宮廷、宗教四大類別[3];也可按體裁特點(或表演特點)分為歌曲音樂(含民間和文人的)、歌舞音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含民間的、文人的)、儀式音樂、綜合性樂種等七大類別[4]。此外,還可按“搬演場所”和“地理空間”分類等等。在以上的幾大類別中,還可根據(jù)不同標準再作進一步細分。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無論是對某一具體的音樂作品也好,還是對某一抽象的學術(shù)概念也好,首先要明確類別歸屬,然后才談得上對其作深入了解。類別歸屬沒有弄清楚,自然也對其后的深入學習造成影響。
比如,原“民族音樂五大類”——民歌、歌舞、曲藝、戲曲、器樂等,即為一種體裁分類。這五大類(除少數(shù)例外)若從社會屬性上看,又應歸為民間音樂這一范疇。其中的信天游、山曲、烏日汀哆、海菜腔等概念,當屬民歌;秧歌、花鼓、花燈、賽乃姆、囊瑪?shù)?,當屬歌舞;京韻大鼓、蘇州彈詞等,當屬曲藝等等。
再如,民歌中的號子、山歌、小調(diào)為體裁概念,是著眼于民歌音樂形式特征的一種分類;而信天游、山曲、花兒、爬山調(diào)、客家山歌、桑植小調(diào)等則屬歌種概念,其不同點在于因各自的流行區(qū)域所形成的不同地方特色。其中的要點,在于正確理解民歌的體裁與歌種的關系。
還有,昆山腔、高腔、梆子腔和皮黃腔等,是戲曲音樂中的一個特定概念——聲腔——被具有淵源關系的不同劇種所吸收的,且具有共同風格特點的唱腔。而京劇、昆曲、秦腔、豫劇、黃梅戲、越劇等等,則是指流行于某一地域內(nèi)的,在聲腔、語言等方面獨具特色的戲曲品種——劇種。其中聲腔與劇種的關系,是理解這些概念歸屬的關鍵。
此外,不少音樂類別的歸屬還因劃分標準不同而各有所別:嗩吶音樂與古琴音樂,如作為器樂形式,它們可歸為民族器樂一類;若考慮其社會屬性或文化屬性,二者又分別歸為民間音樂與文人音樂。如此等等。
綜上所述,明確音樂類別的歸屬,這是我們研習和備考這門課程的第一步。
(二)注意知識要點
注意知識要點是我們在研習和備考時須注意的第二點。所謂知識要點,是指某音樂體裁,或某音樂品種,或某音樂作品等主要內(nèi)容。一般而言,教科書上所撰寫的內(nèi)容較多,在學習中我們一般不主張凡書上的東西都要一字不落地背下來。因為無論是何種知識,都有主次之分。對考生學習情況的考查,主要在于其知識要點。所以,了解各類音樂的知識要點,是我們學習這門功課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這門課程中,無論學習哪一種音樂類別,一般都有這樣一些要點:是什么?有哪些?何特點?等等。比如,我們學習民歌這部分。自然,首要的問題就是何謂“民歌”?這就是“是什么”的知識。面對“是什么”,我們的教材一般采用下定義的方法。即形式邏輯上所說的“明確概念的內(nèi)涵”——“民歌,亦稱民間歌曲。是廣大勞動群眾在生產(chǎn)勞動或日常生活中集體創(chuàng)造、口頭流傳的歌曲藝術(shù)?!苯酉聛淼囊c就是民歌“有哪些”。對此,教材一般也是采用分類表述的方法。諸如民歌按體裁分類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diào)等;按歌種分類可分為信天游、山曲、爬山調(diào)、花兒、客家山歌、江浙小調(diào)等等。第三個要點便是“何特點”。關于民歌的特點,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諸如題材特點,民歌的歌唱內(nèi)容與廣大勞動群眾的生活保持者最緊密的聯(lián)系;創(chuàng)作特點,民歌的創(chuàng)作方式具有即興性與口頭性,民歌是無數(shù)人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音樂形式特點,民歌的音樂形式簡明樸實,短小精悍,平易近人等等。
以上是傳統(tǒng)音樂的體裁類別中較常見的研習要點。誠然,隨著知識的細化,面對不同的更小的音樂類別,其要點也各不相同。比如:
民歌中的歌種,要點有:該歌種的定義、音樂類別、音樂特點、代表曲目等。
民族器樂中的樂種,要點有:該樂種的定義、歷史沿革、樂隊組合形式與常用樂器、音樂類別、音樂特點、代表曲目等。
曲藝音樂中的曲種,要點有:該曲種的定義、歷史沿革、音樂類別、音樂特點、代表人物、代表曲目等。
戲曲音樂的劇種,要點有:該劇種的定義、歷史沿革、音樂類別、音樂特點、代表人物、代表劇目等。
(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盡管是一門理論課程,其表述體系雖由大量語言文字構(gòu)成;但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僅僅從概念到概念,更不能在脫離音樂的情況下死記硬背。不聽音樂,不看樂譜,不動口演唱,不僅不利于對概念的理解和知識的消化,而且甚至可能產(chǎn)生對所學知識的“誤讀”。唯有在研習過程中,不僅了解教材上的各類音樂理論知識,還要結(jié)合具體的音響和樂譜(有些代表性曲目還應會背唱,熟記主旋律),才能真正掌握傳統(tǒng)音樂的真諦。由此可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
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要求,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首先,在研習不同音樂體裁時,著重注意其形式特征。如漢族民歌中的號子、山歌、小調(diào)三種體裁。我們在聆聽錄音和分析樂譜時,應主要感受號子堅定有力的節(jié)奏、一領眾和的歌唱形式;山歌悠長的氣息和自由的節(jié)奏;小調(diào)規(guī)整的節(jié)拍和優(yōu)美的旋律。這樣才能加深對其不同體裁特征的理解。再如民歌、曲藝、戲曲這三種體裁。民歌作為一種歌曲形式,其情感的表達相對單一、抽象;而戲曲、曲藝音樂則因其或“演故事”,或“說故事”,情感表達則多樣、具體。因此,我們結(jié)合音樂便可聽出后者較為復雜的戲劇性變化和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點。至于戲曲音樂與曲藝音樂的區(qū)別,則可通過聆聽戲曲音樂中不同行當?shù)某?,以及演員以第一人稱方式表演時的情感投入特點來理解。而曲藝音樂則由于演員主要以“第三人稱”的方式表演,因而在情感的表達上要相對“客觀”一些。
其次,在研習不同音樂種類時,著重注意其地方風格。地方風格,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各類不同品種的重要區(qū)別。同為西北山歌,信天游、山曲、花兒的不同點即體現(xiàn)為地方風格的差異。這些差異既要聽聽音響,也要看看樂譜。否則將難以理解山曲旋律中的大跳何以比信天游更多、更顯得跌宕起伏,花兒上下句間的“加腔”使其銜接更為連貫、暢達的緣由。同為絲竹樂中的代表樂種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除了二者主奏樂器的音色及其特定的演奏技法之外,尚與它們不同的代表曲目、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關系密切。對其不同地方風格的了解,自然不可脫離對其代表曲目的聆聽與分析。還有我們的國粹京劇,其唱腔中特有的“湖廣音”、“上口字”,若僅僅看譜和聆聽,不動口唱唱,恐怕也難以領悟其真諦。
再次,在研習中國傳統(tǒng)音樂總體特征時,要注意擴大學術(shù)視野,并關注各類體裁品種的共性。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總體特征進行表述,是近年來該類教材的編撰中漸次出現(xiàn)的內(nèi)容。我們除了要對教材中該部分內(nèi)容作必要的理解與識記外,還須結(jié)合不同體裁、品種的音響與樂譜,對其共性特征進行思考。比如,不少教材在表述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審美特征時,常提及一個“和”字。所謂“和”,即“含蓄、婉約、和諧、適度”的意思。然而,會有人提出高亢激昂的信天游、花兒、蒙古族長調(diào),以及質(zhì)樸粗獷的民間吹打樂等等,它們“和”嗎?對此我們以為:其一,應從中西比較的視角入手,看看中西音樂的差異,所謂“和”是相對的;其二,應從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總體上進行考慮,看其主導傾向。其中的關鍵,不可不結(jié)合大量樂譜、音響進行分析與比較。
二、試題類型與答題要求
有關音樂理論課程的試題類型很多,我們按出版社的要求編制了三種:即選擇題、名詞解釋和簡述題。這三種題型,在平常的考試中也應用較多。從不同題型的特點來看,在對考生的知識考查上和答題要求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同時,從不同題型涉及的知識點來看,也有著各自涵蓋范圍的區(qū)別。
(一)選擇題
選擇題是理論課考試中常見的題型之一。其方式是在題干的表述中,將某知識點留下一個關鍵性的“空白”,然后提供若干個備選答案供考生選擇。選擇題還可分為“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兩大類,單項選擇正確答案只有一個,而多項選擇正確答案則為若干個。本書為單項選擇題,該題型涉及的知識程度較淺,一般只需對某一問題有所知曉即可。故此,這類題型的“面”更寬。在本書所出的選擇題中,幾乎囊括了民間、文人、宮廷、宗教四大類別的所有方面。誠然,其中還是有所側(cè)重,即民間音樂依然是出題的重點。
在本書所出的選擇題中,按內(nèi)容可分為總論和分論兩大部分。總論是有關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總體知識,分論涉及不同體裁類別的知識。其中總論題量不大,主體部分為分論。本書的選擇題在考查學生的知識方面,主要為如下幾點:
其一是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如:
○民歌也作民間歌曲,是指________的歌曲。
A民族風格B民間風格C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
答案:C
該題即考查學生對民歌這一概念的理解。三個備選答案從字面上看有些相似。因為,民歌也具有民族風格和民間風格。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民族風格和民間風格的歌曲不一定都是民歌(專業(yè)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具有民族風格、民間風格的歌曲可謂不勝枚舉)。所以,正確答案是C。因此答題時,我們應仔細思考“民間歌曲”的內(nèi)涵,不要望文生義。
其二是對音樂類別的把握如:
○四川清音屬于_______類曲種。
A道情B牌子曲C鼓詞
答案:B
該題就是考查學生對四川清音這一曲種的類別歸屬。做這一題時,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對該曲種的類別歸屬有所知曉;另一方面也可運用排除的方法對所記憶的知識進行分析。即,道情類曲種一般叫做“某某道情”或“某某漁鼓”,鼓詞類曲種則多以“某某大鼓”為其稱謂。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B。
其三是對音樂特點的識記如:
○絲竹樂風格細膩,演奏時各樂器大都圍繞一個基本旋律即興發(fā)揮,形成_______。
A模仿復調(diào)B對比復調(diào)C支聲復調(diào)
答案:C
音樂特點,是這門功課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該題即考查學生對絲竹樂這一體裁音樂特點的識記。即使不運用機械記憶,在題目的表述中也可看出應選擇C——“演奏時各樂器大都圍繞一個基本旋律即興發(fā)揮”。當然,這也涉及對“支聲復調(diào)”這一概念的正確理解。因為,在給出的三個選項中,A、B兩個均為西方音樂概念,與民族器樂無涉。所以正確答案只能是C。
其四是對地理空間的定位如:
○二黃腔的形成地點說法不一,但大致都在_____中下游地區(qū)。
A黃河B長江C淮河
答案:B
地理空間也是該門功課的重要知識點之一,不同體裁品種的地方風格,均與其生存的不同地理空間關系密切。該題目即考查學生對二黃腔形成地點的了解情況。我們知道,二黃腔的來源歷來眾說紛紜;但主要為三種,即湖北說、安徽說和江西說。從這三個省的地理位置看,形成A必然是否定的選項。值得思考的是B和C。不過,考慮到淮河干流不流經(jīng)湖北、江西,而原安徽說中所及主要是皖中南地區(qū),故此答案應該選B。
其五是對民族屬性的判斷如:
○“飛歌”,又稱“恰央”,是______族的主要山歌歌種。
A苗B侗C彝
答案:A
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不等于漢族傳統(tǒng)音樂,這是我們學習這門功課必備的基本常識和正確的音樂觀。因此,音樂的民族屬性也是考查的知識點之一。該題即為對歌種的民族屬性作判斷。在備選答案中,苗族、侗族、彝族均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因此容易引起混淆。但我們應知道,侗族著名的歌種有嘎老(大歌)、嘎瑪(小歌);彝族的著名歌種則是“四大腔”,其中尤以“海菜腔”更具影響。以上二族民歌中均無“飛歌”,而“飛歌”(恰央)則是苗族的著名歌種。
其六是對曲目名稱的辨識如:
○《幽蘭》、《廣陵散》、《流水》等,是著名的____曲。
A古箏B古琴C琵琶
答案:B
考查學生對曲名的辨識,有多種不同情況。比如有考查該曲目是何種樂器演奏的,也有考查該曲目是哪個樂種的,抑或是哪個演員的代表曲目等等。上題考查的是曲目的樂器歸屬。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同一曲目被不同樂器演奏的情況是較少見到的。該題目中的《幽蘭》、《廣陵散》作為著名琴曲,應廣為人知。容易與古箏曲打攪的倒是《流水》。因為,古箏曲中有《高山流水》,古琴曲中也曾經(jīng)有過《高山流水》。不過,我們?nèi)糁拦徘僦陡呱搅魉纷蕴扑我院蠹捶侄脑挘读魉芬磺荒軐俟徘倭?。因此,應選擇正確答案B。
(二)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也是理論課考試中常見的題型。它是對某領域中主要的學術(shù)概念進行解釋,旨在考查考生對其內(nèi)涵領悟、理解的情況。有關該題型的答題要求特別是具體內(nèi)容,目前學界尚無統(tǒng)一認識。比如有的認為名詞解釋要像專業(yè)詞典上的條目一樣,對這一概念進行較為詳盡的“闡釋”。其內(nèi)容除了概念本身的內(nèi)涵外,還要對其外延作進一步展開。因此,字數(shù)一般不少于200字(比如上音出版社即為這種要求)。此外,也有人認為名詞解釋主要是考查學生對該概念定義的理解,它與另一種題型——簡答題,應有相應的區(qū)分度(在名詞解釋的題目之后還有答題要求的解釋:“回答定義”;在簡答題之后也有答題要求的解釋:“回答要點,稍作展開”等等)??忌恍杞忉屧摳拍畋旧淼摹岸x”即可,答題字數(shù)一般在50字左右。
由此可見,上述第一種意見的名詞解釋,相當于第二種的“簡答題”;第二種意見的名詞解釋答題內(nèi)容則簡單得多。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是按第一種意見即上音出版社的要求編撰的。因此建議各位讀者或考生在備考時最好弄清自己所報考學校對答題的要求,然后再作取舍。本書的名詞解釋主要涉及民歌、歌舞、曲藝、戲曲、器樂“五大類”中的體裁、品種、腔調(diào)、曲目、人物等。這幾類不同對象,其答題內(nèi)容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其一,關于體裁品種的解釋。
所謂“體裁、品種”,是指“號子、山歌、小調(diào)、信天游、山曲、江南絲竹、河北吹歌、京劇、昆曲”等概念。在這類題型中,我們的答題要求一般為三個要點:一是概念的定義,即解釋對象是什么;二是概念的類別,即所解釋的對象含有哪些內(nèi)容;三是概念的特點,即所解釋對象的基本屬性。如名詞解釋第6題對“號子”的解釋:
中國民歌的一種體裁。北方常稱“吆號子”,南方常稱“喊號子”。是指伴隨勞動過程演唱,并直接為之服務的民歌。號子具有統(tǒng)一勞動節(jié)奏,解除疲勞的實用性功能;也具有用歌聲來反映勞動者審美情趣的表現(xiàn)性功能。其特點在于:音樂形式和勞動特點緊密結(jié)合,節(jié)奏富有律動性;材料經(jīng)濟、簡樸,性格具有堅定、果敢、豪邁的特點;大多為無伴奏的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漢族的號子可分為:搬運號子(包括裝卸、挑擔、推車號子等)、工程號子(包括打夯、打硪、建房號子等)、農(nóng)事號子(包括車水、舂米、薅草號子等)、船漁號子(包括行船、打漁、船務號子等)、作坊號子(包括榨油、鹽工、制麻號子等)。
以上的三要點當然是指一般情況而言。由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目前不少體裁品種尚處在收集整理之中,對其感性認識與理論提升還有待時日。因此,有些對象還不能完全套用以上所說的“三要點”模式。此外,還有些品種諸如器樂樂種、戲曲劇種等等,其中還可增加歷史沿革、代表曲目、代表人物等內(nèi)容。如名詞解釋第78題對“京劇”的解釋:
京劇是以皮黃腔為主的全國性戲曲劇種。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是為京劇形成的先聲。其后與北上的漢調(diào)合流,并廣泛吸收昆曲、河北梆子以及其他民間音樂于清光緒(一說道光)年間正式形成。京劇運用以上下句為基礎的板腔體結(jié)構(gòu)體制,各劇目唱腔大多以慢板、原板、二六、流水、散板、搖板等各種板式交替構(gòu)成。京劇西皮腔剛勁明快,二黃腔平穩(wěn)深沉。此外尚有反二黃、反西皮、南梆子、四平調(diào)等多種腔調(diào)。京劇文場以京胡為主,輔以月琴、京二胡、小三弦,有時還用笛、笙、嗩吶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有譚鑫培、余叔巖、梅蘭芳、程硯秋等。代表劇目有《玉堂春》、《二進宮》、《群英會》等等。
其二,關于腔調(diào)的解釋。
所謂“腔調(diào)”,是指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具有“淵源關系”的一類曲調(diào)。諸如“鼓詞、彈詞、牌子曲、昆山腔系統(tǒng)、高腔系統(tǒng)、梆子腔系統(tǒng)”等等。有關腔調(diào)的解釋,一般與上文所說的“三要點”要求基本相同,但根據(jù)其內(nèi)涵還應有:該腔調(diào)的歷史沿革、流傳分布、所及樂種等。如名詞解釋第75題對“高腔系統(tǒng)”的解釋:
戲曲聲腔的一種。亦稱“高腔腔系”。是對明代弋陽腔派生出來的諸聲腔、劇種的統(tǒng)稱(清代以后稱為“高腔”)。作為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江西弋陽腔,系南曲的一支,后于明初流傳至今徽州、南京、北京、湖南、湖北、福建、廣東、云南等地,形成一個龐大的高腔系統(tǒng)。計有贛劇高腔、湘劇高腔、辰河戲高腔、湖北清戲、川劇高腔、滇劇高腔、北京京腔,以及浙江、福建、廣東各劇種的高腔等。各地高腔風格各異,但均“錯用鄉(xiāng)語”,“改調(diào)歌之”,鑼鼓伴奏,人聲幫腔。因此,盡管其與昆山腔同為南北曲的直系后裔,但與昆山腔的同名曲牌區(qū)別甚大。
其三,關于曲目的解釋。
關于曲目的解釋,即對傳統(tǒng)音樂中某些重要作品的解釋。本書中涉及的諸如《夕陽簫鼓》、《八駿馬》、《旱天雷》等等。這類名詞解釋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該曲目的定義。這是對概念本身的解釋,如是哪種樂器的樂曲,或是哪個樂種的樂曲,還應說明其樂器名或樂種名。第二,該曲目的淵源。即該樂曲的歷史源流情況。誠然這點還須視具體情況而定,若教材上沒有或尚待研究,可以忽略;若學界有不同說法,可以分別予以介紹。第三,該曲目的音樂特點。其中可包括樂曲的旋律、結(jié)構(gòu)特點和演奏、演唱特點等等。如名詞解釋第112題對“《夕陽簫鼓》”的解釋:
古代琵琶曲。又稱《潯陽琵琶》、《潯陽夜月》。作者佚名,作為琵琶曲曲名最早見清姚燮的《今樂考證》,樂譜最早見清吳畹卿1875年前后的抄本。不同年代不同流派的傳譜不一,有6段加1尾聲者,也有10段者等?!断﹃柡嵐摹肥且皇资闱閷懸獾奈那?,旋律優(yōu)美雅致,描繪出一幅清麗淡雅的江南山水畫卷。演奏上左手較多使用推、拉、揉、吟等技法,通過簡短的引子模擬簫鼓聲,然后引入如歌的主旋律。其后各段運用“換頭合尾”的發(fā)展手法展開全曲。此曲流傳甚廣,是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1923年上海大同樂會柳堯章將此曲改編成絲竹合奏曲,取名《春江花月夜》。
其四,關于人物的解釋。
在本書中涉及的人物不多,而且多為帶有一定“術(shù)語”性味道的概念。諸如“三鼎甲、南麒北馬、四大名旦”等。這類名詞解釋,也可參考上文所述的“三要點”——是什么、有哪些、何特點——來答題。如名詞解釋第92題對“三鼎甲”的解釋:
又稱“老生前三杰”,是指京劇形成初期活躍在舞臺上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員程長庚(1811~1880)、余三勝(1802~1866)和張二奎(1814~1864)。程長庚是安徽人,在唱腔上融合徽調(diào)和昆腔為多,唱工字正腔圓,在刻畫人物方面造詣很高。代表劇目有《魚腸劍》、《文昭關》等。余三勝系湖北羅田人,唱念以湖北方言為準。演唱圓潤流利,婉轉(zhuǎn)纏綿,尤以“西皮”與“反二黃”最為出色。以演《空城計》、《李陵碑》等劇最為著稱。張二奎系北京人,唱工平穩(wěn),咬字堅實,用腔以西皮為主,以京音為準,故稱“京派”。代表劇目有《打金枝》、《大登殿》等。
以上第一句話即為對“三鼎甲”所下的定義,屬“是什么”。其后的內(nèi)容,則將“有哪些”與“何特點”結(jié)合起來表述。其中主要涉及的是這三位演員的不同籍貫、唱念特點與代表劇目。
(三)簡述題
簡述,亦可理解為簡要論述的意思。根據(jù)不同題型之間應有一定區(qū)分度的基本要求,簡述題與選擇題、名詞解釋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在本書編撰的幾種題型中,簡述題涉及的知識程度最深。相比較而言,如果說名詞解釋的答題特點在于回答“要點”的話;那么,簡述題則因其答題要求而具有“展開”之特點。因此,該題型的特定主要體現(xiàn)在文字表述的深度與廣度上,字數(shù)一般在800~1000左右。由于字數(shù)較多,相當于一篇短文,其答題要求與一般理論試題的表述相同。即:緊扣論題、觀點明確、層次清楚、語言流暢、用字正確。
從出題的角度而言,該題型一般涉及的都是較為宏觀的或知識含量較深的內(nèi)容。在本書中主要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為“音樂特征”。
這類試題主要涉及的是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及其各體裁、各類別的特征描述。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為一種以“現(xiàn)存音樂”為對象性的研究領域,認識、歸納、總結(jié)其音樂的基本屬性是一重要課題。其中包括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總體特征(含審美特征、形態(tài)特征等);民間、文人、宮廷、宗教等各階層音樂的特征;還有民歌、歌舞、器樂、曲藝、戲曲等各體裁音樂的特征等等。在對各類傳統(tǒng)音樂特征進行描述時,要注意理論表述與音樂實例的結(jié)合。如簡述題9“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形態(tài)特征”中,對其中“樂音帶腔性”的表述:
(1)樂音的帶腔性。這是指單個音的特點。所謂“帶腔”,是指樂音在運動過程中有意運用的,且與某些特定的音樂表現(xiàn)意圖相聯(lián)系的音成分(其中含音高、力度、音色)的某種變化。由于樂音“帶腔”,音與音之間即構(gòu)成的一種“線狀”的“遞變”關系(而非西方音樂特別是鋼琴“點狀”的“分離”關系)。這種“帶腔”的音,在采用這一音體系的所有民族的音樂作品中,均可聽到。諸如民歌、戲曲、曲藝演唱中的各種滑音、顫音、嗽音、豁腔、疊腔、帶腔,以及民族樂器演奏中的吟、猱、綽、注等等。目前學術(shù)界有人將其稱為“音腔”;也有人將其稱為“搖聲”。相對運用該體系的諸民族而言,樂音帶腔與否不僅是一種技術(shù)行為,而且成為其審美觀念的一種。
上文中,前半部分是對“樂音帶腔性”的理論表述,后半部分則為音樂實例。
二為“音樂分類”。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分類是一個重要課題。一方面,該領域尚處在資料收集、整理階段,分類工作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分類也是我們認識音樂事項的必由途徑。因此,作為一種基礎知識,分類是這門功課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本書中,試題涉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分類,還有其它各體裁、品種諸如民歌、歌舞、器樂、戲曲、曲藝等等的分類。研習這類試題,除了上文中所說的一般要求之外,尚須注意答題內(nèi)容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學術(shù)界的新成果。特別是對于學術(shù)界不同的分類角度,都要仔細理解和深入思考。在分類問題上,只要不違背形式邏輯的“劃分規(guī)則”,均可看作是有意義的。因此,不論哪一種對象,都不止一種分類方法(或曰分類途經(jīng))。比如簡述題5“簡述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分類”,其中就涉及“體裁品種分類”、“社會階層分類”、“搬演場所分類”、“地理空間分類”等四種方法。再如簡述題15“簡述民歌的分類”,分類方法也涉及五種:“體裁分類”、“時間分類”、“空間分類”、“場合分類”、“歌種分類”。
三為“音樂概況”。
這類試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某種音樂基本情況的了解程度。本書涉及的有漢族民歌、歌舞;蒙、維、藏等少數(shù)民族音樂民間音樂;還有一些代表性品種和代表性樂器等等。
在漢族民歌、歌舞音樂概況中,需注意答題內(nèi)容的區(qū)域性。如簡述題16“簡述漢族北方山歌概況及其特征”。對這一考題,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北方山歌的分布地域,即主要在哪些地理空間。其次,在這些區(qū)域中,又有哪些代表性歌種。最后,才是對該區(qū)域代表性歌種的基本情況與特征進行分別表述。因而在該題中,涉及的區(qū)域有陜西(信天游)、山西(山曲)、內(nèi)蒙中西部(爬山調(diào))、甘青寧(花兒)一帶。
在少數(shù)民族民間音樂中,需注意答題內(nèi)容的代表性。即應注意該民族民間音樂的各類體裁,諸如民歌、歌舞、器樂、曲藝、戲曲(視具體情況而定)、綜合性樂種等等,不要有所遺漏。在少數(shù)民族音樂中,人們大多關注的是民歌與歌舞,而器樂、曲藝、戲曲,及綜合性樂種則容易忽略。
在代表性品種中,答題內(nèi)容與名詞解釋相似,但不同點在于簡述題要細致、深入得多。在名詞解釋中可“點到為止”,但在簡述題中要“充分展開”。因此,相關內(nèi)容一般應有:該品種的定義與概況、歷史沿革、音樂特征(含類別)、代表曲目等等。
在代表性樂器及演奏藝術(shù)中,答題內(nèi)容與上述代表性品種相似,但也有該領域的一些知識點:諸如該樂器的定義與概況、歷史沿革、形制技法、音樂特點、流派情況、代表曲目、代表人物等等。其中形制技法是該類試題的特點之一。如是吹管樂器,應有按孔數(shù)、筒音情況、音域情況及常見技法;如是拉弦樂器或彈撥樂器,還應有該樂器的弦數(shù)、空弦音高、音域情況及左右手常見技法等等。
按出版社要求,我們以國內(nèi)主要的傳統(tǒng)音樂教材為依據(jù),并參考一些工具書和其他資料,編撰了400道選擇題、120道名詞解釋、50道簡述題;同時,還在此基礎上編制了10套試卷,聊作各位讀者研習、備考之用。
責任編輯: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