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摘要:聲樂和器樂最大的不同在于擁有語言,語言包括了語音,語音又包含了元音,歌唱中只有元音才能承載聲音在空間的回響,因此元音訓練成為了聲樂教學中首要完成的科目,對將來歌唱語言、情緒表現(xiàn)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元音;訓練方法;因材施教;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17.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12)02-
人類為了傳遞情感而產(chǎn)生了語言,語言的最初狀態(tài)主要由元音構成,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孩最先發(fā)出的也是類似“a”這樣的元音,元音成了我們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歌唱家蔣大為曾經(jīng)說過,“歌唱就是在音符上說話?!惫P者非常贊同,歌唱離不開語言,語言離不開語音,說到語音又不得不提到元音,因此想要唱好歌首先要發(fā)好元音。
一、 元音的概念
(一)什么是元音
人類的語言中其語音由兩種音構成,一個叫元音,即母音;另一個叫輔音,即子音。元音又稱母音,是音素的一種,其發(fā)音過程中由氣流通過口腔而不受阻礙發(fā)出的音。
(二)元音的種類
世界上語言各有不同,元音也各式各樣,一般來講大致可分為單元音、復元音和鼻元音三種。單元音,由一個元音構成,也是其他類型元音的基礎,發(fā)聲時比較單純,在意大利歌曲中比較常見,如a、e、i、o、u。復元音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元音構成,發(fā)音相對復雜,如ei、ai、ao、ou等,這類元音在中國作品的語言里更為常見。鼻元音由一個或兩個元音加上一個鼻輔音構成,如ang、eng、ing等。
(三)元音與輔音的區(qū)別
在我們初步了解了元音和輔音的概念后,應該進一步地了解二者的區(qū)別,以便更好地進行元音的訓練。
二者的區(qū)別在于發(fā)音特征:唱元音時,聲帶會震動,氣流不受阻礙并且比較弱,器官均衡緊張,聲音音量比較大;唱輔音時,聲帶大多不震動,氣流受阻且強,唱聲器官部分緊張,聲音音量小或無聲。
(四)聲樂教學中常用的元音
高校聲樂教學中所演唱的作品一般從藝術歌曲開始,藝術歌曲中又以意大利藝術歌曲為聲樂教學基礎,歐洲傳統(tǒng)唱法包括a、e、i、o、u五個基本元音(漢語中一般還會加上ü)。以上六個元音便是聲樂教學基本訓練時常用的元音。
二、 如何唱好元音
元音是否能唱好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筆者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自身不同的情況,總結出氣息、模仿、口型、喊嗓八字訓練方案:
(氣息訓練
氣息是歌唱的動力。古今中外大量的有關文獻中都有提到歌唱的呼吸。“氣為音之本。”古人所云:“夫氣者,音之帥也,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竭?!睔W洲聲樂藝術家巴葛亞洛蒂說:“懂得呼吸的人就懂得歌唱?!蔽覈膫鹘y(tǒng)藝術中也常常提到“氣沉丹田”,可見氣息在演唱中的重要性。
人類經(jīng)過幾百年的聲樂探索,最終認為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最為科學,也最適合歌唱。我們的呼吸離不開肺的收縮與擴張。然而,肺在胸腔里占據(jù)大量的空間,離開“胸”的呼吸就會造成氣息過多,氣息上“浮”,從而導致聲音“吊”,傳得不遠。所以筆者認為所謂“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的訓練仍要以“腹”為主、“胸”為次進行呼吸。以下是筆者針對氣息訓練總結的兩點方法:
1.吹墻練習
具體訓練方法:面墻而立,兩手叉腰,雙腳分開同肩寬,身體挺直,吸氣時不抬肩和胸,隨著氣息進入體內(nèi),腰腹隨之往四周擴張,吸好氣后憋足并堅持兩秒鐘,然后腰腹發(fā)力用力吹向墻壁,想象用身體的力量能把這面墻吹倒。其中,讓學生憋足氣息再堅持兩秒鐘這一點非常重要,其目的是為了控制住吸進的氣,有控制地為歌唱所用,不能一張嘴氣就一泄而出。歌唱時的氣息是否充足,不在于吸進氣息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能控制好已經(jīng)吸進的氣,只有管住氣息并有控制地使用才能成為聲音的支撐動力,演唱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對初學者來說,剛開始接受氣息訓練時會產(chǎn)生有臉色紅漲,頭暈目眩等不適感。但這種不適感僅僅是暫時的,如果每日加強練習,不適感就會逐漸消失。這個訓練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習者快速找到歌唱時氣息的感覺,吹墻練習所用的腰腹緊張的勁便是歌唱要求的氣息所在。
2.體能訓練
歌唱活動既是腦力的也是體能的消耗,因此體能訓練在歌唱中凸顯重要。聆聽完一場個人音樂會后,往往會感嘆歌者優(yōu)美的嗓音表達和超強的體力支持。試想,如果歌者沒有充足的體力支撐,那么嫻熟的發(fā)聲技巧和對作品的透徹理解能溶合地完美演繹么?因而,體能的劣勢仍然是歌唱活動中的瓶頸。
筆者在教學中常常會建議學生多參加體育鍛煉來增強體能,如打球、跑步、跳舞、瑜伽等等運動。在舞臺上面對觀眾,演唱者不僅僅要展示高超的歌唱技巧,同時也要展現(xiàn)良好的儀態(tài),所以需要通過長期的鍛煉來加強自身兩個方面的修煉。體能訓練是歌唱能量源泉,因而對于掌握氣息訓練的方法來說是充分而必要的條件。
(二)自我模仿
能說話,他就有進行聲樂學習的潛質。同樣,只要能唱好第一個元音他也就能通過訓練繼而唱好其余的元音。在元音訓練中,自我模仿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聲樂教師對初學者進行面對面的單獨教學時,其首要的教學任務是找到初學者最容易唱出的第一個元音,然后以這個元音為基礎進行自我模仿隨之帶出其余的元音,以此達到五個基礎元音音量和音質上的統(tǒng)一。
在聲樂學習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只喜歡練習相對容易的開(閉)口元音,反之,就害怕去嘗試。“木桶效應”的深刻道理,在聲樂學習中也同樣受用。因而,熟悉把握第一個元音練習后再仔細地琢磨其中的奧妙,再以相同的技巧進行模仿唱出其余的元音。只要明確其中的道理,舉一反三并堅持練習,就一定會達成所愿。
(三)口型訓練
歌唱時最理想的口型狀態(tài)應是自然而不矯作的,面部表情也松弛得當。有時我們在看聲樂視頻時,關掉聲音只看表情也能對歌者的演唱做出初步的判斷,如果表情僵硬、口型不自然,肯定就不被人們喜歡。一個優(yōu)秀的歌唱家在演唱時一定是面部放松口型自然的。
說到元音的口型,曾有人認為閉口元音就是把嘴做成“一”字型露出牙齒,以為開口元音就是把嘴張大。對此,筆者表示不太贊同。說話和唱歌所需要的氣息和音量都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教學時教師會讓學生用“后面這張嘴”咬字,什么叫“后面這張嘴”?后面有嘴嗎?從生理構造上看是不存在的,那“后面這張嘴”指的是什么呢?其實,所指的是舌根到咽腔部分,意思是打開這一部分的空間,把元音放到這一空間管道里增強共鳴。
口型訓練的最好方法是讓學生對著鏡子唱,唱不同元音時口腔豎著開,盡量保持口型的一致,通過“后面這張嘴”把元音唱清楚是歌唱咬字的基礎和關鍵。
(四)喊嗓練習
氣息、模仿和口型訓練,都是為了最后一個練習做準備,即喊嗓練習。聲樂二字,“聲”字在前,“樂”字在后,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聲”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在演唱時聲音不能灌滿全場,即便是吐字清楚、表情到位,那也是枉然。怎么樣才能讓聲音傳到每一位觀眾的耳朵里呢?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多進行喊嗓訓練。
所謂“喊”并不是光靠聲帶使勁亂喊,而是以氣息支持聲音找到每個元音恰到好處的位置繼而唱出最大音量。這需要結合想象力才能完成,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唱出最優(yōu)美的聲音,并能讓聲音傳播廣闊。同時也要運用內(nèi)心聽覺也就是感覺器官來自我檢驗聲音的好壞。實踐證明,每天進行一定量的喊嗓練習能讓聲音在較短的時間里得到明顯的提高。
三、元音訓練中的因材施教
聲樂教育采用小課一對一授課模式,面對不同學生時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更加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每一位學生的嗓音條件、音樂感悟能力和藝術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樣,所以在教學中遵循基本規(guī)律需要對以上三方面進行區(qū)別對待,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
初學者在接受元音訓練時,男聲唱開口音較女聲相對容易,而女聲唱閉口音比較容易。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需對癥下藥。針對學生嗓音構造的個別差異,找到學生容易把握的元音作為起音隨之帶出其余的元音(自我模仿),再將把握住的元音和其他元音進行搭配訓練。
具體訓練方法:首先,男聲以“a”音和女聲以“i”音分別作為第一個元音,隨之帶出后面幾個元音,然后再結合旋律練習元音,想像每個元音的軌跡呈一條直線,位置不能隨音高的不同而改變。待初學者掌握基礎元音演唱后再逐步加入其他元音。其次,男女聲部中的相同聲部也有著細微的差別。比如有的女聲聽起來很“悶”,聲音躲在口腔內(nèi)出不來,這時我們可以用“i”元音來訓練。因為“i”元音具備靠前明亮的特性,這里所說的“靠前”的特性并不是把元音靠“前”憋著唱,借助打哈欠的感覺打開口腔找到唱“i”元音所處的空間,只有具備空間感的聲音聽起來才圓潤、自然。然而,對于天生嗓音就緊或“白”的學生,也就不能用“i”元音進行練習,可以嘗試用“u”或“o”元音幫助解決。訓練時,借助元音特性降低喉頭找到聲音的集中點讓聲音“豎起來”,此狀態(tài)下唱出的聲音才具備很強的穿透力。還有的初學者表現(xiàn)出聲音區(qū)不統(tǒng)一,真假聲打架。這樣的問題最好能在短時間內(nèi)解決,時間越長對學生的心理也會造成很重的負擔,以至于還沒唱到換聲點就開始擔心。最后,再以“ü”元音作聲區(qū)的統(tǒng)一訓練,并結合音階下行旋律,聲音從高音位上站穩(wěn)后再連續(xù)唱出下行音。
小 結
聲樂演唱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藝術,需要我們從基本功練起,唱好元音是歌唱的前提,當然,歌唱的基本功遠不止元音這一項訓練,還包括歌唱語言、作品量的積累、鋼琴、視唱練耳、音樂理論等等,在此不一一贅述。不管學什么專業(yè),打好基礎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也是將來能否在這條路上走多遠的先決條件。
責任編輯:朱婷(實習)
參考文獻:
[1] 沈思巖.聲樂講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
[2] 管林.論聲樂訓練[M].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
[3] 李樹忠,陳勵政.歌唱與聲音訓練[M].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
[4] 應尚能.以字行腔[M].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5] 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2年.
[6]編委會.喻宜萱的藝術生涯[M].北京: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2009年.
[7] 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
[8] 鄭茂平.聲樂語言學[M].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