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均勝
教育應從兒童發(fā)展出發(fā),因為兒童是數學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們雖然強調滿足兒童的需求,可并不了解兒童究竟喜歡什么樣的數學,喜歡怎樣去學習數學。作為數學教師,只有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去思考我們的教學,順應兒童的需要,悉心呵護兒童的生命,彰顯和發(fā)揮兒童的天賦潛能,我們的課堂才能煥發(fā)生命活力,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樂園。
一、激發(fā)童趣,讓兒童想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數學學習是基于自身經驗,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提升教學效益,潤澤兒童的生命,就必須關注兒童的發(fā)展,要以兒童的視角詮釋教學,讓兒童學習“兒童數學”。
1.關注兒童的學習興趣
貪玩好動,好奇好問,好勝上進,這是兒童快樂生活的本質。兒童世界充滿童心、童真、童趣,他們需要激情,也需要活力。充滿想象色彩、瑰麗神奇的學習活動,常常能帶孩子走進一個充滿無限遐想的空間學習知識。因此,真正適合兒童的學習,應該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學習,一種能從內心深處喚醒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創(chuàng)設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故事導入,輕松學習。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一課時,老師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導入:屏幕播放體積相近的一塊橡皮和一個火柴盒比誰大誰小的故事。學生很自然想起要比誰大誰小就是比它們的體積大小,而且會用切的方法求橡皮的體積。但像火柴盒、柱子等物體不能切或切不開,需要找到更簡單的方法。就是長方體的體積可能與哪些數量有關呢?怎么求長方體的體積呢?……
這樣導入,不僅符合學生的個性,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本課的學習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
(2)聯系生活,合理學習。“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數學來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教學就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親切感。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情景必須建立在孩子生活的基礎上,而不是我們老師的生活,也不等同于老師眼中孩子的生活。
(3)猜想貫穿,挑戰(zhàn)學習。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fā)現?!辈孪氩皇呛紒y想和任意拼湊,而是個人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從某些事實中追尋新關系、尋找新答案的一種非邏輯思維形式的思維。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思維會有很大的跳躍性,它能縮短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能使學生獲得發(fā)現知識的機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
在教學《認識分數》這一課中,我多處讓學生猜想,如開始“一半”的表示方法,讓學生大膽猜測;建構生成環(huán)節(jié)中的“超級聯想”讓學生猜測涂色部分該用什么分數來表示?為什么?還有最后的法國國旗、五角星、巧克力等讓學生說想到哪些分數。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猜想、驗證、修正猜想、驗證,學生在不斷猜想、驗證中獲得數學發(fā)現,掌握數學知識,激發(fā)探究思維。
2.關注兒童已有的經驗
數學課堂教學就是將教材知識轉化成學生知識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實現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幫助學生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新舊知識建立起實質聯系。新課標也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的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該時時關注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時,學生在三年級已經能夠靈活準確地判斷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了,再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在四年級教學過程中我們再讓學生通過“猜測—驗證”得出可能性大小的結論,真是覺得有些畫蛇添足。因此,我們在組織四年級《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教學時,不如在提出問題后,當學生得出“規(guī)則不公平”的結論時,直接讓學生對規(guī)則進行修改,把教學重點放在體會“規(guī)則公平時的游戲結果——有輸,有贏,有平局”上,這樣將更加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3.關注兒童的思維培養(yǎng)
兒童應該學習兒童的數學,兒童數學也應該親近兒童,符合兒童的視角。新版教材從例題的內容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插圖明顯增多,文字明顯減少,表面看比舊教材豐富得多,教學似乎可以比原來輕松,其實不然。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思維,這種具體形象不單是數學知識呈現上的圖文并茂,更應是兒童在頭腦中知識儲備的豐富多彩,因此純粹圖文式的教學起點對于兒童來說仍不可攀。只有當數學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編排的例子才是有效的。所以我們要善于結合教學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所使用的教材進行適當補充、擴建,進行二度開發(fā),擷取生活素材,把“兒童生活”嵌入數學教學,讓“陌生的數學”變得熟悉、親切。例如,《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一課中,由于缺乏生活經驗的支撐,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一直是教學難點。為了有效化解難點,可設計“付整找零”的生活場景:小明有276元,今天又領到獎金98元,小明一共有多少元?用動畫演示發(fā)給小明100元,小明找回2元的情景。這樣,把抽象的數學建立于兒童的生活經驗上,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活潑,高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滿足童心,讓兒童樂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睋Q言之,兒童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兒童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提升教學效益,激發(fā)兒童的興趣,就必須基于兒童的特點,讓兒童以“兒童的方式”學習數學。
1.在游戲中體驗創(chuàng)造
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是兒童重要的生活方式,用喜聞樂見的小游戲讓兒童“玩”起來,他們在游戲時總能滿懷激情,創(chuàng)造種種屬于自己的世界。羅素認為:“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養(yǎng),而不是本能的壓抑?!睌祵W內容有的比較抽象,小學生活潑好動,學起來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在課堂中靈活地運用游戲,就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不僅可促使學生對學習興趣盎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而且在游戲的過程中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堅守兒童的立場,就必須讓兒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數學。因此,我們要把游戲引入課堂,把數學活動設計成一個個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讓兒童在游戲中獲得感知,對數學知識進行再“創(chuàng)造”。例如,教學《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時,以游戲形式切入,以游戲為鏈條,把數學知識內容恰到好處地融入到游戲之中。通過層層深入的游戲,學生進入展現自我、興趣盎然地探索知識內涵的情境當中,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再如,教學《平均數》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拍球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發(fā)現當人數不等時比較總數不公平,從而引出平均數的概念。
2.在操作中建構生成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動作是智慧的根源,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睂嵺`證明,兒童的智慧確實出在他的指尖上。通過動手操作,可以具有一定的直觀性,對于小學生習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具有重要意義,也十分符合兒童好動的心理特點,這樣更能激發(fā)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稊祵W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兒童是學習的主人,是認知的主體,動手操作是他們思維的源泉與起點,通過動手操作,把在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轉變成豐富的表象,發(fā)展數學思維,形成數學素養(yǎng)。
教學《認識分數》時,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探究環(huán)節(ji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并掌握分數。如教師組織學生折一張長方形紙片并表示出它的1/2。在操作中,幫助學生實現了1/2從有意義接受到自由表達的過程。而后,讓學生自由說還想表示幾分之一,學生有的說1/3,有的說1/8、1/6……學生又動手折長方形、圓形或正方形,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顏色。再圍繞學生自己折的各種1/4進行比較,感受分數的本質意義。
3.在對話中經驗重組
兒童的數學學習是兒童對數學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是兒童用他自己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去體驗和建構數學知識的過程。這種人本對話其實是兒童對數學知識的個性詮釋,不可能在認識上“一步到位”。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堅守兒童的立場,就必須讓兒童以最需要的方式學習數學,把對話交流引入課堂。創(chuàng)設一個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兒童都能在與他人對話交流中產生“視界融合”,從而在自己對數學知識意義建構的基礎上實現經驗重組。例如,《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一課,鞏固練習中有習題讓學生判斷并修改規(guī)則使游戲公平。為了有效提升學生對游戲公平性的認識,我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先自主創(chuàng)造,再對話交流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明白有不同的辦法能使游戲公平,公平的核心是倆人摸到球的可能性相等。
三、呵護童真,讓兒童會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兒童的尊嚴是人類靈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前進的潛在力量?!奔热粚W生不是物品,而是一個獨立存在的人,他們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獨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秘密。在這個成長階段,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會懂得怎樣去尊重別人。人類最不能傷害的就是自尊,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樣不信任你,不尊重你。教師不尊重學生,往往會促使學生對老師的敵視,并拒絕與老師溝通。
教育最大的價值在于讓兒童能有尊嚴地學習,讓兒童在人性關懷中體驗成功。老師一句溫馨的鼓勵,一次成功的體驗,都是對兒童人性的關懷和生命的關照。堅守兒童立場,一切從兒童出發(fā),要求老師學會包容、學會賞識、學會等待、學會呵護。只有這樣,兒童才會學習,兒童才能放飛理想。
以兒童為本,因材施教,學會學習,帶領孩子們到童心的源頭去暢游,數學知識才能變成孩子樂于采摘的智慧花朵,才能召喚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激發(fā)學生的投入和思考,讓課堂真正激發(fā)出思考的火花和數學的本真。激發(fā)童趣、滿足童心、呵護童真正是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的根本體現,也是高效課堂教學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