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勇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對于歷史教師而言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是日趨增多,如何在課堂教學當中真正做到有效教學,讓自己的教學質量得到一定的保障,這可能是像筆者這樣的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通過兩位老師的“同課異構”課堂實踐,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而后的研討交流又促進了對教學效果的反思與改進。
關鍵詞:同課異構;歷史;教學反思;改進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47-02
一、同課異構是什么
近階段,學校提出教研組備課組以開展“同課異構”的課題研究來推進新課程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于是“同課異構”一詞不禁讓筆者產生了興趣,便查閱了其含義,所謂“同課”就是相同的教學內容,之所以相同就是要有共同的基準,能夠進行比較;而“異構”則是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突出教學手段、方法和設計的變化,可利于后期的探討。而最終通過“同課異構”的活動所達到的目的,是完成教學過程的不斷改進和不斷完善,即“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這個過程。
二、同課異構,不同的精彩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為教材的重點單元,涉及到中國古代史當中第一個統(tǒng)一鞏固時期,即秦漢時期。而對于重點歷史人物秦始皇和漢武帝所采取的鞏固政權的措施必然是重點關注。事離不開人,歷史人物的形象是鮮活的,教師可以為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而尋找到大量素材,如圖片、視頻等。但如何能夠緊扣單元的主題而突出秦皇漢武,也能夠使學生感到沉悶乏味的復習課變得饒有興趣,從而達到復習課最好的預期效果,這確實在考驗著每位老師的教學功底。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我校兩位老師精彩的演繹:
1.循序漸進,細微處見大功底、大智慧。教師一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就注意到了與單元重點的銜接,由復習重要政治制度,到重要的改革,再到改革的主持者的重要思想,引出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芍^層層推進,在老師與學生的問答中,學生很自然地在老師的引領下形成了知識的鏈條。善于把孤立的知識形成片,織成網,是這位老師的獨到之處。教師把知識點進行科學有機的整合,并通過帶有激情的講解和幫助學生理性地構筑知識體系,能夠深深地吸引住學生,把學生融入進課堂中來。在處理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采取的措施這一重點知識時,教師運用了對比分析的方法,用一張表格來匯總,既讓學生關注到兩條縱線: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措施,也通過一些比較智慧的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橫向之間的比較,在無形當中極大地擴展了課堂的容量,將歷史教學的目標與實效的理念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詮釋。比如在思想方面,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兩者到底是屬于共同點還是不同點呢?教師則用了兩段文言文材料反映了當時兩位帝王的做法,用文言文材料的方式此時出現(xiàn),一則可以更好地還原當時的歷史情境,襯托出歷史課的厚重;二則容易激起學生主動去理解材料的好奇心理,這樣比把兩段翻譯好的白話文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要好得多。當學生正確理解后,會發(fā)現(xiàn)兩則材料都描述了其結果就是社會的穩(wěn)定,政權的鞏固,他們會猛然發(fā)現(xiàn)這是殊途同歸。途徑不同,側重于對古代儒學的態(tài)度,而最后的結果相似,都是強化了思想方面的控制,鞏固了政權。又如在分析比較軍事方面秦皇漢武都曾北擊匈奴時,突然話鋒一轉,提問:“有戰(zhàn)必有和,歷史上有哪一個人物為漢匈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作出過重要貢獻?這時漢朝在位的是哪一個皇帝?”巧妙地將漢元帝時期的昭君出塞這一重要的歷史事實融入進來,學生馬上就能從戰(zhàn)與和兩方面來掌握秦漢時期與匈奴族的關系。這些充滿智慧的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使重難點得以突出和化解。該老師最后為了貼合單元主題與重難點,設計了一道問題:“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大統(tǒng)一時期,你如何看待統(tǒng)一問題?”在教師的進一步引領下,學生似乎“穿越”到大秦帝國和繁盛的大漢王朝時期,共同來評述統(tǒng)一局面下方各面所取得的發(fā)展。同學們豁然明白:統(tǒng)一為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我們今天仍要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塊的設計最值得一提之處,是不僅豐富了課本知識的外延,使之更有廣度,而且促使學生學會去探究和思考大量的歷史現(xiàn)象背后的事情,這也是對歷史教育使命的再現(xiàn)——重視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
2.語言幽默,情境中凸顯歷史。這節(jié)課教師二的導入可謂開門見山,簡潔明了。他這樣設問:“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是哪一時期?這一時期的歷史發(fā)展趨勢是什么?”既讓學生回顧了前面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分裂局面,而后通過老師的點撥,學生又知道了古代歷史的發(fā)展通常是螺旋式的上升,統(tǒng)一趨勢不斷加強的道理,馬上進入主題和重難點——秦漢統(tǒng)一及鞏固措施。這位老師在講述秦朝鞏固措施環(huán)節(jié)時,乍一看略顯平淡無奇,用常規(guī)教法,按照幾個方面匯總措施,但細一聽,學生肯定是在課前對知識點進行了預習,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確立了預習的目標,針對一些不易理解的專有名詞和事情進行了查找。如什么是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什么是地方上的郡縣制度,秦朝軍事上為何修建靈渠等。學生回答時都帶有小資料,而且還會有其他同學給予補充,真正體現(xiàn)了一種自主式的分享交流學習。而教學的實踐也證明:學生正是因為課前有目標、有組織的自主活動,課堂上才有了參與的基礎和動力。所以明顯感覺到這個班級的學生與老師的呼應很到位,課堂氣氛很好,真的是有一呼百應的感覺。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激活歷史課堂可能是這位老師的又一大法寶。復習課就是把已有的知識點重新溫習一遍,要想上得精彩,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確實是有難度的,但這位老師做到了。在講授漢武帝大一統(tǒng)措施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巧妙創(chuàng)設出一個又一個歷史情境,似乎在把學生帶回到那個時代去解決漢武帝剛登基后遇到的各種麻煩。各式各樣的麻煩有的以文字方式出現(xiàn),有的又以圖片、圖表方式出現(xiàn),生動活潑,并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這組提的方法可能會受到另一組同學的質疑,進而提出新的方法。這樣一來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辨意識,實現(xiàn)了歷史教學的本質目的。當學生達成共識之后,教師在前面基礎之上來對秦皇漢武進行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匯總,同樣采取的是合作與探究的方式,由小組討論兩位帝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并簡單闡述理由,教師最后用一張圖表來進行小結,并讓學生對個別易考的知識點進行記錄。這種由分到總、再到比較分析的教學方式,配合學生之間的探究式的學習,不僅是在求新、求廣、更是在求實、求用。把原本乏味的知識,設計得如此精彩,而且有實效,正是這位老師的獨具匠心之處。
三、反思與啟示
相比較兩節(jié)精彩的同課異構課,課后的教研組內的研討交流也同樣精彩,上課老師的自我剖析,講述教學思路和重難點的應對策略,聽課老師“旁觀者清”式的綜合分析,精彩的發(fā)言,都讓人覺得眼前一亮,豁然開朗,而交流中又有不少讓人深省的地方。確實這種教學研究的模式可以促使參與者的不同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及各自的教學智慧的相互碰撞。碰撞后的反思和研討是必不可少的。而反思的目標要明確,不可泛泛而談,比如相比較自己“異構”的地方設計是否合理,是否能夠很好地落實教學目標,做到有效教學,是否突出學生的主體特點等等。研討是一種交流,更是自身提高的平臺,通過這種“切磋”,可以長善救失,取人之長而補己之短。故每一次課后的研討其實就是一次提高,一次升華的過程。
實踐中我們也要注意研討分析時不能簡單地將“異”進行羅列,或者對“異”的地方分析與反思“淺嘗輒止”或“不了了之”,而應該將重點放在對“異構”內容的深層次的教學反思以及對后期自身教學的不斷改進方面。這才是對“同課異構”課堂反復研究的價值所在,真正促使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比如第一位老師“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構建體系,以及具有創(chuàng)造性、智慧性的問題設置;第二位老師幽默風趣,簡潔明了的教學語言,培養(yǎng)學生提前預習的習慣,巧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的教學方法等等,都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學習的地方。所以先有個人智慧的認識,實踐,再有集體智慧的再認識,再實踐,最后還要回歸到個人實踐能力,業(yè)務水平的提高。通過這一完整的過程,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自身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最后希望這種課堂教學探究的模式能繼續(xù)進行下去,通過對“同課異構”的課題研究,使之真正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一個平臺,一個抓手,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