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能力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傳授音樂,將聲與樂完美結合,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聲樂不同于其他的理論課,它是一門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并且在實踐中融入藝術性,實現(xiàn)音樂的再創(chuàng)造。本文將就目前的高師聲樂課程教學現(xiàn)狀,探析聲樂課程在高等師范學校的有效性構建。
關鍵詞:高師聲樂;實踐;教學
高師聲樂是一門以“學”和“教”為主線的課程,“學”是指讓學生學習聲樂基礎、學習演唱技能,學習如何鑒賞音樂。而“教”則是強調高師聲樂課的師范性,是在課程學習中教導學生如何將聲樂精髓延續(xù)下去,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本領,這也是高師聲樂課區(qū)別于普通學校聲樂課的地方。然而我國目前的高師聲樂教學現(xiàn)狀并不樂觀,許多學校把“學”放在首位而忽視了“教”的培育。
將師范性的教學方法引入聲樂課程教學是構建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師范性教育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一、開放性。師范教育倡導學生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積累經驗.互動性越強,學生參與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將開放性的師范教學應用到聲樂課堂中,讓學生在開闊的思維情景中學習基本聲樂知識和歌唱技巧,并且體會聲樂教學的方法。二、綜合性。教師的知識面不僅僅局限于本專業(yè),對課外知識和綜合能力要求也很高。高師音樂課程不僅要教授學生基礎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還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新,加強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應變能力的培訓。三、角色性。角色性是指對教師這一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在高師聲樂課中,教師要把學生視為未來社會聲樂的傳授士,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教師”角色的鍛煉,提高學生的角色認同感,并且提早適應角色,了解角色任務。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與學生互換角色、分享體驗的教學方法加強高師學生對教師角色的適應性。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途徑:1、學生通過旁聽、觀摩教師上課的方法技巧,進行歸納總結,為日后正式走上講臺積累經驗。2、學生與教師互換角色,教師聽講學生授課,教師在旁聽中記錄學生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學生在講臺上體驗聲樂課教學的同時把自己所學知識表達出來,不僅鍛煉了教師角色授課能力還鞏固加深了所學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3、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角色扮演。這種方式可以在課下進行,時間空間限制小,可行性和實效性強。角色互換的方式鍛煉了學生臨場反應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接納理解知識的能力,為日后的聲樂教育事業(yè)打下了基礎。由此可見“教”在高師聲樂課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高師聲樂課程的“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學生的個人聲樂水平和發(fā)音特征都是因人而異的,在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使音樂課程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和接受能力。針對性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感覺到被尊重和理解,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比如在發(fā)聲練習時,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聲音特質劃分難度層次。聲樂不同于其他專業(yè),不能千篇一律的大范圍規(guī)模教育,因為聲樂是有靈魂和生命力的,具有動態(tài)變化性。
目前的高師聲樂課程教學中還存在理論重于實踐的現(xiàn)狀,有些學校過度重視聲樂理論或者書面技巧,考試也以卷面考試為主,實踐演練只是作為教學的調味劑。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通過理論講解或者教師演示的途徑使學生掌握知識,忽視了讓學生實踐的重要性。聲樂課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就好比魚與水的關系,密不可分。學聲樂如果不發(fā)音去練習,永遠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一段音樂,歌唱技巧是在不斷的練習中熟練起來的,從吸氣到吐氣,再到氣沉丹田放聲歌唱,每一步的技巧和方法都需要在實踐練習中熟知。
高師聲樂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包含以下幾種:一、組建小型合唱團。通過學生自由組合的形式組建團隊,在學習之余組織表演,在與同伴共同享受聲樂快樂的同時提升歌唱能力。合唱團可以利用團隊內部資源創(chuàng)造表演機會,積累舞臺表演經驗。二、組織學生開展以“聲樂”為主題的社會實踐,如愛心慈善義演。讓學生在義演中感受人間溫情,同時積累舞臺表演經驗。聲樂本身就與現(xiàn)實密不可分,社會實踐又更進一步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實踐中升華對音樂的理解,激發(fā)再創(chuàng)造靈感。三、新穎獨特的課堂教學實踐模式。比如擊鼓傳花,拿到繡球的同學進行歌唱表演,結束后讓其他同學進行打分。既鍛煉了學生膽量和表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聲樂鑒賞的能力,并且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聲樂是傳達聲與樂的藝術,是演唱者與音樂之間的互動交流,在高師教育中將師范性、針對性、實踐性融入聲樂,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的聲樂人才和教師骨干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沈湘.沈湘聲樂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3]美韓德森.歌唱藝術[M].南京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吳約珥,男,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