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蕓
【摘要】作者通過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論述了讀書的好處,讀書使人變得成熟、深刻起來,讀書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最終得出讀書是一種幸福。
【關鍵詞】讀書;閱讀;幸福
我喜歡在寂靜的夜晚,泡上一杯茶,伴著淡淡的茶香,手捧一本書,躺在床上靜靜地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氣慢慢飄過來,于是整個人便立刻沉浸在這沁人心扉的書香雅氣中,然后一字一句一段細細品讀,如同品一壺好茶,人說好書是需要慢慢去品味的,沉浸在這些可愛優(yōu)美的詩句中,用真心去體會書中對愛情的淡淡憂傷、對自然的詩意描寫、對人性的尖銳剖析、對社會矛盾的深刻揭示……這時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感動,一種對美的向往與憧憬,一種對自然與哲理的感悟與贊嘆,這時候讀書是一種幸福!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卻不這樣認為。或許,對他們來說,讀書是一種折磨,是一種消遣生命、浪費時間的方式。我想:他們錯了,糧食哺育的是身體,書哺育著靈魂。多讀好書,不斷地豐富自己,完善自己,你的生命才會不斷增加一些必要的重量,你做人做事才能更有信心。也許還有人說:現(xiàn)在是網絡時代,我們要進行網上閱讀;其實網絡閱讀替代不了傳統(tǒng)閱讀,網絡閱讀最大的特點是信息量大但不易記憶,只適合于快速閱讀。而傳統(tǒng)閱讀的目的性比較強,通過閱讀理解和消化書籍的內容,完成知識積累進而形成理性的認識和思考。
我小時候從來沒有讀過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白雪公主之類的書。記得自己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在縣委宣傳部工作,讓我有機會和條件可以閱讀到許多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閃閃的紅星》、《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巖》、《林海雪原》、等等,當時小小年齡就為書中的潘冬子、林道靜、保爾、江姐等主人公的前途命運所擔心。每天作業(yè)寫完,我就躲在被窩里看書,有時看到夜深人靜,看到東方發(fā)白,也使我小小年紀就戴上了幾百度的近視眼鏡。我上小學三、四年級時,正好是打到“四人幫”,那時“傷痕文學”正風靡全國,我在《人民文學》、《十月》、《當代》、《收獲》等大型的刊物上,看完了中國描寫十年動亂期間幾乎所有的最地道、最正宗的傷痕文學,雖然這些書在當時并不適合我這個年齡看,但在那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極其匱乏的七十年代,那些發(fā)黃的紙頁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糧,成為我幼時的摯愛…….現(xiàn)在的孩子是邊吃飯邊看電視,我們那個年代是邊吃飯邊看書,因為當時沒有電視。也是從那時起自己就喜歡上了讀書,從一本本的圖書中,我讀懂了岳飛的精忠報國,王若飛的視死如歸,雷鋒的助人為樂……后來讀中學、老師鼓勵我們課余時間要多讀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以擴大知識面,提高寫作水平。自己逐漸讀了一些文學名著、報刊雜志;我相繼閱讀了《簡愛》、《飄》、《暴風驟雨》、《紅樓夢》、《三國演義》、《圍城》等等文學名著,書本為我打開了一幅幅神奇的畫面、一面面精彩的窗口。我與書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讀到歡慶的情節(jié),不禁開懷大笑;讀到悲慘的故事,便會黯然神傷。因為讀書,我領略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體會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悲壯豪情、聆聽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那Ч沤^唱、感悟了周恩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我記得不論是小學還是中學,每次上語文課時看到語文老師抱著一摞作文本走進教室的時候,我的心總是激動地怦怦怦跳個不停,預感老師點評的優(yōu)秀作文里有我,果然每次都有我的作文,而那時的我每每總像一個驕傲的小公主。也正因為我小時候看了很多書,在寫作文的時候那些好的詞語、段落、章節(jié)自然而然地就流注于筆端,為以后工作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長大之后我又有幸在圖書館里工作,在這座“知識寶庫”里,我有機會和條件比別人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書,也使我在這塊“知識圣地”汲取了更多更豐富的營養(yǎng)。業(yè)余之時,我一直堅持讀書看報寫日記,在單位里無論是辦小報、墻報、展板還是其它文字性的東西,自己總是傾力而為,字斟句酌,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也總喜歡把事情做到極致。平時在讀書看報的時候看到好的語句、好段就把它摘抄積累下來,到寫文章的時候就用上了。我還喜歡在閱讀的過程中寫下只言片語,放浪著自己的思緒,記錄著自己的情感……讀書是一種幸福!我想,書一定具有一種魔力,讓我從無知的孩子成長為一個雖然說不是特別優(yōu)秀,但至少是成熟穩(wěn)重機敏對社會有用的人。我要感謝書給予我的一切,它是我成長的階梯,是我永遠的好伙伴。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書讀的多了,氣質自然寫在臉上。其實讀書確實是一種幸福!現(xiàn)代社會生活壓力正變得越來越大,人們更多的追求物質享受和各種娛樂消遣,認為很滿足很快樂,然而卻不知道那不過是一種短暫的生理滿足和一時大腦的興奮。人類是一種感情動物,所以人們最終需要的不是表面的富足和快樂而是一種內心更加持久深層的感受,也就是一種心靈的感動和慰籍,那是一種幸福的感覺,而幸福只需要有一顆平常心。
曾經有一段時間就是很難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那怕是讀一篇短文,也是一目十行,一掃而過,根本就沒耐心咀嚼過。我知道忙只是借口,關鍵是自己沒有定力,在各種誘惑面前,沒有保持一顆平靜淡然的心態(tài)。思維的惰性,決定了行動上的遲緩,因此就有太多的理由把看著的書丟到一邊去。久而久之,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就變成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每天都在看似忙忙碌碌中度過,不知幸福是什么滋味,欲望膨脹了,書卻讀不進去了。我覺得現(xiàn)在的社會,浮躁現(xiàn)象到處存在,讀書是抵御浮躁最簡單的方法,只要人們愿意嘗試。閑暇之余或是當我郁悶之時,我也會捧起《心靈雞湯》來獲取安慰,于是我領悟了“豈能萬事如意,但求無愧于心”的智慧。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我更喜歡看一些名人傳記,哲學類、和成功勵志類的更深層的書。當我們帶著一種平靜的心情拿起偉人們的傳記,從中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其實一本傳記就像一個不死的偉大靈魂,讀它就仿佛與偉人促膝而談,體會他們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格、深邃的智慧。于是原來籠罩在心頭各種的憂愁與不悅在這一刻,如同暴風雨過后的烏云立刻消失貽盡,此時偉人們的靈魂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因此我們的靈魂里也就有了些偉人的特點。從此以一種豁達的心態(tài),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挑戰(zhàn),不再害怕,不再彷徨,從而使自己的內心變得非常強大。這時候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成熟,是一種靈魂的升華,是一種人格的完善。其實讀書確實是一種幸福!讀書本身也是一種樂趣,讀書在使人收獲知識、增長本領的同時,心靈也得到充分的滋養(yǎng)。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曾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這是一個智者的聲音!讓我們享受讀書的快樂,領會知識的真諦,接受心靈的啟迪,做時代的領跑者。我認為:書讀的多的人未必是道德高尚的人,反之,文化低的人未必是壞人,但是否明白事理,則和讀書多少有很大的關系。中國人說“知書達理”,多讀書,讀好書,才能明白更多的處世、為人、行事的道理 ,人就會變得既堅定又聰明。從孔子的 《論語》到《愛的教育》,告訴了我一個又一個深刻的道理。“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边@句話是有道理的。書讀的多了,我們與人交往、溝通、表達、處世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思想也逐漸變得深刻,人也就會不斷進步成熟起來。
歲月如梭,年華易逝……人生的歷程有書相伴,倍感生命之永恒。也正因為讀書,我深感富足……我們每一個人應以好書為師,以好書為友,以好書為舟,駕起人生的航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此刻我要大聲說:“開卷有益,讀書是一種幸?!?!陽光、寧靜、書香、知識,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也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讀書中感受自然、在讀書中升華靈魂、在讀書中感悟人生!親愛的朋友們:;讀書吧!好好的珍惜它享受它,讓它成為您一生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巴丹 主編.閱讀改變人生
[2]賈振明主編.每天進步一點點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