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洋
摘要: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樂感及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是教學中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陶冶學生美好情操的途徑,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手段。現(xiàn)就培養(yǎng)初中生音樂樂感以及音樂欣賞能力展開探討。
關鍵詞: 初中音樂教學音樂樂感音樂欣賞培養(yǎng)方法
音樂教學倡導“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fā),以聽賞為主”的教學理念,使聽者從原本對音樂無意識的“聽”深化為對音樂內涵的感覺和理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音樂的欣賞者,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感受、體驗、聽賞、評價音樂的能力,并發(fā)展想象力、豐富情感,以形成樂感,從而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身心得到健康協(xié)調的發(fā)展。
一、利用音樂直觀形象,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能感受到樂曲的強、弱、快、慢及音樂表達的情感。如果再經(jīng)教師的分析,就更能夠正確地體會與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意境。例如:在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就先講述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并通過大量的圖片資料使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充滿好奇,之后再欣賞交響樂演奏《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那優(yōu)美的聲音時而深情,時而激烈,時而如泣如訴,引人入勝。在教學中加入動畫《梁山伯與祝英臺》,學生被故事情節(jié)感染,有的隨著音樂小聲哼起了化蝶的旋律。充分了解了作品表達的內容后,通過對直觀的音樂形象的感受再引導學生對樂曲深入感受,帶給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由于學生的基礎與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對音樂的感受也因人而異。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盡可能地發(fā)揮他的想象能力來進行再創(chuàng)造,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音樂欣賞中的靈感思維是豐富而復雜的,有時通過聆聽就能萌發(fā)超越音樂范疇的靈感,給審美帶來頓悟。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學生聽賞興趣。
多媒體課件集音頻、視頻、圖像、動畫于一體,有利于于拓寬學生視野,打破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枯燥與單調,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在欣賞戲劇《紅燈記》片段時,教師可適當擴展教材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將戲劇中不同行當、不同臉譜等信息用直觀的圖片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辨認、欣賞。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知識表現(xiàn)形式不僅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提供了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增加了獲取信息的數(shù)量,延長了知識的保持時間,開闊了視野。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需要,靈活運用,同時還要設計好各種呈現(xiàn)形式的使用時間、順序和次數(shù)。使用得合理,能與教學內容銜接自然,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記憶,可使學生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增強教學效果。由于多媒體課件聲畫并茂,視聽結合,能激發(fā)情緒,豐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因此,能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三、以音樂為主,關注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
《音樂課程標準》在理念上提倡“科學綜合”,而這種綜合指的是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不是和其他學科平起平坐、不分主次的綜合。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明確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注重啟發(fā)、感受、體驗、創(chuàng)造表演等相結合,讓學生在欣賞的狀態(tài)下,還能夠學到知識。如在學習說唱藝術單元的時候,讓學生理解不同曲藝種類的音樂風格,包括蘇州評彈《風雨歸舟》、京韻大鼓《丑末寅初》等,讓學生嘗試著用京韻大鼓或者蘇州評彈的形式來進行演唱。這其中的難點就是京韻大鼓與單弦牌子曲比較難以分辨,應從伴奏樂器、唱腔結構和旋律音調特點等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啟發(fā),使他們能從感性上對這兩個曲種有初步認識,進而能初步感性地理解曲藝音樂的特點。在各個曲調都欣賞之后,為了鞏固學生的認知,為學生們講解一下音樂方面的知識,綜合比較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四川清音、蘇州評彈的音樂特點、方言種類、伴奏樂器,并結合教材,著重講述蘇州評彈:蘇州評彈是以蘇州方言為主的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合稱,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蘇州評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體系,產(chǎn)生了幾十種唱腔,現(xiàn)今已經(jīng)成為中國民間曲藝的代表之一,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
四、運用對比手段,增強欣賞教學效果。
對比教學就是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對兩件事物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區(qū)分。這樣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法讓學生結合各種對比因素分析音樂。不同音樂在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演奏及相關技巧方面也存在著不同。所以,我們應該合理運用音樂對比教學法幫助學生全面提高音樂欣賞能力。首先可以對同一音樂作品的不同演繹形式進行對比。特別是經(jīng)典作品,后人會進行改編或運用不同的樂器來演繹。其次,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將不同的作品進行對比。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作品在演奏過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與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來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其實卻有著本質的相同。這些是學生經(jīng)過對比、思考才會真正總結出來的。例如:《野蜂飛舞》與《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著不同。它們的主題、傳達的情感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著區(qū)別,然而就本質來說,它們都傳達了作者內在的情緒。這兩部作品在抒發(fā)作者情感這一作用上有著殊途同歸的效果。這種效果是怎樣渲染出來的,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深刻思考才能領悟到。
參考文獻:
[1]林南國.對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0,(5).
[2]王俊剛.音樂感受力以及鑒賞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導學,2009,(9).
[3]洪科.論培養(yǎng)學生音樂鑒賞力的基本方法[J].音樂時空,2011,(11).